查看原文
其他

张天潘:“让爸妈回家”不是留守儿童的解决之道

2017-09-17 张天潘 大家


| 张天潘


日前,经济学家罗斯高的演讲《现实是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他在中国已经做了37年科研,主要的目标是想缩小城市跟农村教育的鸿沟。他认为,农村的教育水平太差的话,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发展,所以必须得解决。他用大量的数据解释了中国当下的农村教育小学、中学等几个阶段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尤其是0到3岁的营养不良问题,养育跟营养,如果0到3岁缺少,它会影响到大脑的发展,影响到IQ、行为跟以后的学习。

他们调研的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宝宝认知能力发展缓慢。也就是说,一半的农村宝宝一辈子没有一个很好的IQ能够去用于学习。因此他提出警示:中国3岁孩子,有一半在农村。如果中国一半3岁孩子中有一半都是发展慢的,而在另外一半三3岁孩子中,认知能力低下的比例是15%,加起来也就是超过30%的中国的未来的劳动力可能会有永久性的认知能力缺陷。

这些分析有数据、有表格,揭示了很多人不曾关注的信息,体现了一个学者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但最后他的解决之道和建议,却是“马上就要想想,怎么让妈妈留在农村,让她怎么教她的孩子。”“拿出来80个亿,做小学里面的健康项目,做养育的项目,就够了”。这显然不如他的分析来的严谨了。

至于需要拿出多少钱来做养育项目,这些姑且先不去探讨,就说“让妈妈留在农村”的这个提议,却掉进了当前很多人对农村问题的基本认知陷阱,尤其是很多公益项目,提出了诸如“让爸爸回家”这类的目标,这和“让妈妈留在农村”的逻辑和思路是一致。但这显然是违背基本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农民自身意愿的,显得空有情怀,最后却是反人性和反城市化的。

中国农村问题的解决之道,重点应该是要呼吁和推动城市应该所有作为,应该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政策,迎纳为在城市工作的农村爸爸妈妈,让他们在自己奋斗过的地方能够落地生根,尽早地结束家庭分离,让制度(尤其在教育机会、社会保障方面)给异地工作的农村人在城市里安个家,让留守儿童可以享受城市的优质资源。这不仅仅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化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农村救赎的必经路径,放手让一部分的农村自然消亡,或许才社会进步的残酷而又不得已的选择。当然,这个提法可能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纵观中国这些年的农村改造和农村建设的效果来说,都在说明这是个最佳选择。

▍对农村的两个极端想象都不靠谱

要理解这个提法,首先要了解和分析中国的农村。真实的乡村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或者谁也不能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每个人都有一箩筐自己的答案,面对地域广阔的中国农村,其本身就构成了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中国,我们绝不能把东部沿海的富裕乡村和西部的贫困封闭乡村相提并论,也不能把城中心或郊区的乡村和偏远山区的乡村等同议之。

现在人们对于农村有着两个方向的极端想象,一个是悲观哀叹故乡的沦陷,笔下的乡村充满残酷、暴力、萧条、绝望的气息;一个是美图秀秀化,觉得乡村都是原生态,新鲜空气、无污染有机的食品、淳朴的人际关系,是净化心灵的胜地。但事实上,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完整全面的中国农村。


贵州凯里,白色垃圾污染河道


这种分裂式想象的背后,正是三十多年中国农村发展的焦虑。中国农村,可能是复杂中国最真实的体现,在现在的各种话题讨论中,农村都是被抽象化了。而实际上美图秀秀化的乡村是一种肤浅的假象,真实乡村是很残酷的,丛林社会在农村更赤裸裸地体现,赌博的盛行、村委举行贿选、子女抛弃老人或老人自杀、为蝇头小利大打出手、人情世故错综复杂等等,这些都是农村最真实的基本关系,这或许才是千千万万走出大山的城市白领们回不去与不能回去的根源所在。另外,农村的飞速变化,也是不可否认的,道路畅通、3G、4G信号覆盖、私家车增多、福利补贴增多等等,都在见证着农村的日新月异。

于我而言,答案是乡村永远不可能是美好的,它更多是贫困、无趣、落后、死寂、复杂繁琐的人际关系等,生活在其中,每天感受到的是压抑、没有希望,犹如年轻时我写过的一诗句所言:乡村,你的名字叫死亡。对于那时的我来说,逃离这个乡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也是推动我意识到必须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从而最后跳出沿袭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山沟乡村的宿命。

当然,每一个从乡村义无反顾走出的人,不管当时多么的决绝,那里毕竟是养育自己的地方,身上有着最深刻的烙印。这么多年来,我写过生我养我的乡村的文章数十篇,但依然感觉无法道尽一个真实的乡村,也无法彻底遗忘它,而是时不时挂念着家乡的变化。但正如所有人一样,我和家乡的关系其实已经十分微弱了。

▍返乡创业、就地城镇化没有多大空间

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白领和知识分子而言,乡村更多像是驿站,一种想象中的美好记忆存放处。年前归心似箭,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回归在乡村,回归到亲人的身边,但真的经过千辛万苦的春运回到乡村的家里,安安静静地呆上一周基本上已经是极限了。春节期间,很多人大部分的时间相信应该是和手机一起度过的,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身未动心已远,心依然是绑定在城市之中。

于是,我们这种对于乡村的怀念,就显得很虚伪,每年春节的“返乡体”无非证明了,我们都是成为乡村一年一度的短期游客而已;我们这种对于乡村的热爱也显得很矛盾,因为有多少人真的可以离开城市,义无反顾地返回乡村?人们感怀故乡的沦陷与乡愁,字字句句充满留恋的同时,却依然把匆匆的背影留给故乡,在对城市的各种问题大张挞伐的同时,却依然苦苦地留守在城市。尽管这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缘由,比如城市资源与生活质量、机会与便捷等等。那么问题就来了,你自己都不愿意回去,没有多少资源和技能的打工者群体,回去又能做什么?

返乡创业、就地城镇化有多大空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秀及其团队的一项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十几年来,农民工回流比例总体上有所上升,但农民工返乡后超过40%的人无工作可做,真正返乡创业的人数很少。只有32%的回流农民工从事非农行业。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占25%左右。同时,40%的回流农民工五年之内会再次外出务工。

30岁以内的农民将来从事农业的可能性已经变得渺小,而他们很多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让他们回去又能做什么呢?所以,最现实的、最迫切的是,不是把他们当作所谓的“低端人口”驱离出城市。目前很多人提议的“让爸妈回家”某种程度上,正中下怀,切合了现在一些城市的驱赶中低端产业从业者和就业者的政策,无意间成为了帮凶。

前段时间去湖南山区考察时,也给了我很多感触。我们一路上在路边都能看到崭新的具有乡土气息的别墅楼房,造价估计都在三五十万,但这些新房绝大多数都是大门紧闭,或者就是一些老人带着孩子住着。了解到这些都是外地打工赚的钱回来盖的房。平常都是外出打工,难得回家一趟,盖房除了挣面子外,也是为了以后老了回乡居住。但其实想想,这是多么大的资源浪费,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留在城市?他们与农村的关系,其实早已缘尽,回去了也就意味着被城市榨干了劳动能力了。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湖南的农村其实就是中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典型。

▍农村的凋零之势是世界范围内的

在世界范围内,农村的凋零之势变迁都是发生的,我曾经到日本、韩国的乡村进行了考察,空巢与寂静同样广泛存在,这种趋势很显然中国也是无法能够阻止的。对于乡村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必然要被时间淡忘,被历史改造,农民始终要终结的,乡村文明要走向消逝。城市化是一种必然,哪怕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本质上也是一种城市化——把农村用城市生活模式化之。正如1967年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扉页喊出“这本书是一个文明的死亡证明书。

不过,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所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不是以乡村衰败作为前提的。城市化也不是以乡村衰败为结果的。”《农民的终结》也不是在要终结农民,消灭农村,而是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在呼吁城市放开接纳流动人口的同时,也要为中国农村寻找出路。



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中指明了“农民的终结”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农业人口的减少,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二者是互为条件的。在孟德拉斯看来,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不是一种优惠,而只是一种偿还生产成本的间接办法。政府之外的农业机构和农民组织,则是孟德拉斯最为重视的农民“终结”形式。耕作技术不再是通过代际传承或熟人交流,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和技术协会;价格不再是向农民传递市场需求与政策决策的唯一机制,一些农业组织能够做得更好。

这种思路也正是目前一些三农学者和公益界在推动的农村合作社的方向。农村合作社,是摆脱当前农村单打独斗弊端,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主要路径,如此才能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与三十多年前开始生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的人民公社下的大锅饭不同,后者是一种不尊重农业发展规律的自上而下的毁灭性做法,前者则是基于市场、农民意愿、生产资料现状等各方面问题而得出的一个选择。

如今许多人注意到农村的市场,诸如BAT等许多商业巨头开始关注并布局了乡村的市场,乡村的机会已经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很多农民已经开始合作起来,再利用“互联网+农业”来发展乡村。

农村确实机会越来越多,但如果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不改善,农村依然是没有希望的。所以,中国乡村的转型,需要实现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然后打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流动(目前只能是农村流向城市,城市不能流向农村)。尤其是乡村生活现代化这部分,互联网、道路、生活设备等基础设施完善之后,才能更多程度地适应人们在城乡之间的生活流动,而一旦更多机会后,就可以促进就业流动了,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才能与城市并肩、与这个时代并轨,走上现代化的真正美丽宜居乡村之路。

【作者简介】 

张天潘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南方都市报》高级评论员。

【相关推荐】

很多人见识不如售楼小姐

公关的全盛时代,越满分的公关套路越深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