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京生 2018-05-23

这是一个全民创业创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在“创”,基础是“众”。一“众”一“创”,催生了一个伟大的众创时代。三年多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波澜壮阔,“双创”之路越走越宽,经济意义十分显著。不仅如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正在并将不断显现出其深远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意义。

  一、没有“众创”,中国就很难实现从传统型国家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也很难在新的全球化时代真正从被动的追随者、参与者变成积极的设计者、引领者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与此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以网络化连接、智能化认知等核心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技术变革与融合,将消除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的界限,不仅会颠覆传统的社会模式、商业模式、生产模式,而且会影响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甚至可能改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应对这一复杂与严峻的挑战,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就是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没有创业创新,中国就很难实现从传统型国家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也很难在新的全球化时代真正从被动的追随者、参与者变成积极的设计者、引领者。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具体来说,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有效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释放创新潜能,使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依托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形式,拓展创新空间,增加创新主体,夯实创新基础,开辟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天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充分开发蕴藏在广大民众中无穷的智慧,汇聚众智众力,扩大创新供给,为经济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澎湃动力。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提升,创新增长动能不断增强。“双创”对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增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2017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位居第22位,比2013年上升了13位;2017年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8882件,首次排名全球第二。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截至2017年底,我国内地发明专利拥有量共计135.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7全年新动能形成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创造工业领域的新增长点。国家信息中心相关数据显示,双创逐步由投入期进入收获期,2017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速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

  又比如,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率先引领动力转换、结构调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就深圳而言,全市的创新企业呈现出主体多、能力强、创新活跃的特点,2017年全市企业共申请专利17.7万件,授权量9.4万件。2017年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20457件,占国内PCT申请总量的42%,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

  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后国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坚持改革推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及其推进策略分不开。通过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智慧的碰撞和创新的驱动成为无处不在的风景线,每个人的因素都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的动能正在逐步实现从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二、就业从来就是最大的民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就业岗位,激发创业热情,促进创业意愿,对就业存量和增量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

  就业是每一个经济体都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就业数据好,说明经济繁荣景气;就业数据差,说明经济状况不佳。如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是观察美国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是影响汇市波动最大的经济数据,被誉为外汇市场能够做出反应的所有经济指标中的“皇冠上的宝石”。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下滑对就业的影响依旧存在,国际劳工组织《2016年全球就业与社会展望报告》警示,低迷的经济增长,会让失业和未充分就业现象更加突出,甚至可能重回危机前水平,未来发展将令人堪忧,当务之急是要考虑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为每一个人提供体面的工作岗位和谋生方式。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逆全球化倾向,所凸显的就是发达国家遭遇的就业冲击,全球范围内的就业竞争和就业保护正在加剧。特朗普当选后公开将“买美国货、雇美国人”作为执政理念,就是要让制造业和就业机会重回美国本土。

  不解决好就业问题,还会直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是否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危机陷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走出农村寻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结果是求职人数超过城镇就业岗位数,就业成为城镇不得不面临的巨大压力。而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生存空间,使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社会不安定和社会矛盾激化的风险就会急剧增加。

  西方发达国家也曾经因为就业问题而陷入发展困境。随着工业化阶段的完成,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其恶果影响至今。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在就业问题上的教训。

  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的大国,在农业就业人员比重逐步降低,每年在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数量较大的背景下,我国的就业总量压力非常大。随着工业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传统的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已难以有效解决新增就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升级换代必然导致就业矛盾的尖锐。所以,就业与创新发展是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创新发展战略能否成功实施。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打造多元创业平台,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使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各类市场创业主体“如鱼得水”,通过创业增加收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各类市场主体的成长、创投资本的涌入、示范基地的建设、支撑平台体系的完善,为扩大就业提供了丰富的可能。5年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6万多户,建成全国双创示范基地120个,新设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形成一批区域创新高地。5年来,各类市场主体达到9800多万户,5年增加70%以上。全球著名商业教育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201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竞争力排名由2016年的第25位跃升至第18位,在细分项中,“就业”表现在全球63个主要经济体中名列首位。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中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处于多年来最低水平。科技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众创空间数量超过5500家,与4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加速器形成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服务创业企业和团队超过50万家,培育上市挂牌企业1871家,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80万个。中国人民大学《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我国近90%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近两成拥有强烈的创业意向。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已超过700万。

  就业从来就是最大的民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热情,促进了各阶层的创业意愿,随着各类创业创新主体的迅速增加,创业创新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创业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就业存量和增量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继教育之后最有效的促进社会流动的工具,社会流动特别是下层和中下层代际流动停滞的现象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社会的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经过近40年发展,社会的流动性有所减弱,特别是社会的纵向流动明显减弱,主要表现在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困难,代际流动继承性增强,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减少,社会结构出现固化倾向。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缓解和改善,社会的活力就会丧失,阶层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如香港阶层固化,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大学入学率不足两成;欧洲经济衰退也与阶层固化相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有效扭转这一倾向的重要手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开放共享的模式,通过加强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利用全球创业创新资源,实现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同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创业创新机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开放共享模式的社会意义在于,其对劳动关系的重大调适,使劳动者与经营者融合,无数个体在自愿、平等、互利基础上互联互通、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众创经济形态,不仅深刻改变了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方式,带来了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极大丰富了创业创新个体之间的社会联系,而且创新了社会财富的创造方式,为创业创新个体通过创业创新增加收入,实现财富积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开创的共创经济,还具有天然的“去中心化”功能。这是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致力于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业创新者提供更多机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使社会流动机制进一步趋向市场化。这有利于进一步削弱社会流动中权力及其组织资源的作用、户籍制、单位制度与所有制的作用,优化社会流动中的国家政策性安排;有利于通过市场的力量减少精英群体对非精英群体的排斥,增加个体的社会竞争力和获得社会地位提升的能力,打破社会各阶层的封闭性,拓展底层向上流动的空间,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层与流动机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推动文化的流动。推动人口的纵向、横向流动,同样推动文化的纵向、横向流动。如腾讯、华为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将文化与科技有效结合在一起,不断创造出当代文化流动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渠道和新空间。双创中“文化+”“互联网+”等业态,及其对文化流动的推动,聚集并促进着新生创意阶层的崛起,促进着社会的横向和纵向流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5)》指出,从中国社会流动现状来看,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与父辈相比,其社会地位有所上升;高收入的群体对自己的代际流动评价高于其他较低收入群体。从居民对社会地位流动通道的评估来看,近五成居民认为社会的流动通道畅通;学生对社会流动通道畅通度的评价较低。从居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流动的预测来看,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5年,其自身的社会地位会有上升;29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自己社会地位上升的信心更高。这一结果与2011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开展的“浙江省城乡居民社会流动”调查结果形成了较明显的差异,当时近半数被调查者对“个人提升自己社会阶层的机会有多高”的看法不乐观,认为没有机会和机会低以及不知道或很难讲的占45.03%,而认为较高的为17.96%,认为很高的仅占3.06%。这种积极的变化说明,我国社会流动特别是下层和中下层代际流动停滞的现象已经初步得到遏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继教育之后最有效的平衡社会阶层的工具。

  四、再强大的文明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创新发展,必然会招致未来的文明悲哀,也是世界文明的遗憾,“双创”有利于把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创新因素调动起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和土壤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成一体,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东亚文化圈形成决定性影响,对欧洲等西方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正因为其过于博大辉煌,传统文化以效法过去为主,强调慎终追远,面对时代变化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要把过去的东西继承下来。特别是在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能的文化反应是“拒斥”而不是“革新”,是“继往”而不是“开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和否定并没有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华文化的新期待。实际上,再强大的文明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创新发展,必然会招致未来的文明悲哀,也是世界文明的遗憾。中华文明要对世界有新的贡献必须有所创新。

  历史上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随着历史的改变而不断改变,丝绸、瓷器等工艺品的流传塑造了高度繁荣的中国形象,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述激起欧洲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与向往,殖民时代中西方文化相互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欧洲人痴迷不已,并对欧洲近代文明产生积极的贡献,17-18世纪的欧洲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成为启蒙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工业革命开始后西力东渐,中国文化一度拥有的光环消退,改革开放后欧洲更多关注中国的经济生活,焦点集中于巨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当代中华文化的形象和影响力尚待重建。

  当代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的经济贡献和政治贡献与日俱增,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所开创的中国开放新阶段、新境界与新格局推动全球化开启新征程,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激起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新期待。出现这种期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当今世界各种文明冲突不断,包括宗教、价值观等各种各样的冲突。中华文化以和为贵,博大精深,包容并蓄,世界寄希望于这样的中华文化,更寄希望于创新的中华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核心价值,寄希望于创新的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顶层设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在于为中华文化在当今时代赋予和强化了“创新”这一核心价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导“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是对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激发,其推进过程是创业创新理念深入人心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能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推动中国的文化创新。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全社会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这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基因,是对国民精神的根本改造。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结合在一起,中华文化将创造新的辉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也在于其焕发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个人的核心价值恰恰是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忽略的,儒家提出以人为本,但其成为帝王之学之后更多强调的是集体和家国意识,这固然重要,但淡化了个人才华才能的发挥。而进入当今时代,不注重个人才华才能的发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破了个人与社会的传统关系,让任何一个个体都可能既是生产者、投资人,又可能是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这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建构的众创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平等和自由的,个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每个人都可能都有条件通过创业创新自由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个人梦想。这恰恰是激发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基因,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核心价值的对接和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还体现在其对文化流动的促进和推动上。一方面,文化的流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化的流动为双创战略提供核心价值,提供支撑双创的心理定势和新的传统,提供支撑双创的观念指引,提供支撑双创的创新自觉、创新自信和创新自强,锻造双创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培育双创依赖的创新创意阶层,提供双创得以实现的空间和环境,提供双创所需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另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过来又会促进和推动文化的流动。双创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流动的过程,双创聚集文化创新的要素,将创意、人才、资本、技术和市场融合起来,催生创业文化和创新文化,促进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创造的文化是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的文化,而创新、智慧、包容和力量是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不可或缺的特质。

  最关键的是,双创有利于把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创新因素调动起来。因为只有不断吸收和创新,中华文化才能根深叶茂。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精华,成为中华文化的新内容新境界和新价值,吸收借鉴不是证明文化的衰落,而是证明文化还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吸收,死的文化是无法吸收新东西的。

  五、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要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率政府,双创的深入发展必然倒逼政府实现这样的目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政府改革是天然的盟友,简政放权是“双创”根本的制度保证,“双创”是促进政府观念和职能转变、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动力。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调试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必然会不断倒逼政府改革,促进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率政府,“双创”的深入发展必然倒逼政府实现这样的目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倒逼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动政府增强创业创新制度供给,促进政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有利于创业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概而言之,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据人民日报报道,有关部门对网上100多万条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显示,2017年网民对此项改革的满意度上升到89.9%,大家集中点赞就业创业方便、便民服务有效、营商环境优化等三个方面。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直接结果是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量增质升,创业投资市场的持续活跃。国家信息中心相关数据显示,随着简政放权的持续推进,2013年以来,国务院已取消和下放700多项部门行政审批,取消400多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截至2016年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面施行。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各类创业创新市场主体的热情和创业投资市场的活跃。2016年,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3390起,较2015年增长19.2%。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商事制度改革推动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81亿人,仅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的两年中,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增加6219.76万人,约占总数的22.06%。据国家工商总局通报,我国市场准入环境显著改善,2017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924.9万户,同比增长16.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新设5.27万户。全年新设企业607.4万户,同比增长9.9%,平均每天新设1.66万户。其中,第二产业增速加快,制造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比增长29.9%。新经济特别是新兴服务业也发展较快,教育、科研和基础服务、文化体育与娱乐等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门行业。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25日,深圳累计共有商事主体总量3140724户。其中,企业累计1828321户,个体工商户累计1312403户。2018年第一季度深圳市新登记商事主体100910户,其中企业66868户,个体户34042户。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50.7户,拥有企业146户,创业密度高居全国第一。这充分反映了深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显著成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另外一个直接成果是创业活动水平的提高。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3月,网民创业热情指数从200左右提升至近350。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全球创业观察(GEM)2015/2016中国报告》显示,我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12.84%,高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全球创业观察:香港和深圳研究2016/2017》显示,深圳的早期创业活动指数达16.04%,超过美国(12.63%)、英国(8.8%)、以色列(11.31%),远远超过创新型经济体9.07%的平均值。深圳的总体创业活动指数高达23.38%,超过美国(22.99%)、英国(14.57%)、以色列(15.04%),远远超过创新型经济体15.37%的平均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必然要求政府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增强支撑作用,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国务院提出的这些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和实现,每一项都指向政府的改革与职能转变。“双创”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商事制度改革后企业仍然面临工商注册登记难的问题,“双创”活动活跃地区仍然面临创业成本不断提高的问题,国有企业参与双创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的问题等,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倒逼政府改革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六、“双创”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贡献了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

  2017年4月27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创新日”的第284号决议,确认创新对于每个国家发挥经济潜力至关重要,呼吁各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认为这将为各国实现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凝聚新动力,为包括妇女和青年在内的所有人创造新机遇。中国的“双创”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贡献了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说明“双创”获得广泛国际共识,已经形成国际影响力。

  创业和创新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中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复苏期,创业创新逐渐被视为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作为全球创业创新的中心,自二战之后便开始大规模支持创业创新活动,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创业创新活动具有良好社会基础,良好的创业环境对全球创业者具有持续吸引能力,保持着良好的创业活跃度。以色列的人均创业密集度位居全球第一,拥有完善的以创业者为中心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创业创新走在前列的主要经济体在创业创新制度和政策上的突出特点主要包括,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政府计划、教育和培训、研究与开发转让、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的享用权、市场开放程度与市场准入门槛、有形基础设施的享用权、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创业基础条件上形成总体性优势,拥有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和优质的创业环境;创业扶持政策注重优化监管环境,加强创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技术交换和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创业意识和网络化关联;新的创业政策主要面向个体,重视促进新创企业的增长,更多支持企业创业初期和起步阶段的早期发展,注重为企业创造和维持更有利的成长环境;重视创业创新教育,注重打造系统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促进和鼓励学生、教师的创新创业;注重培育创业和创新文化,鼓励个人挑战自我、挑战权威,尊重创意,宽容失败。

  如美国出台《美国创新战略》,启动“创业美国计划”,设立“国家创客日”,实施“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开展“创业美国伙伴计划”等。奥巴马总统在其任内推进创业创新十项政策举措,布鲁金斯学会就为特朗普政府提出50项创新政策建议。

  以色列创业创新的强劲动力则主要体现在其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独特的军事管理制度、高效协同的前沿技术研发网络、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注重产业化的创新型孵化器建设和政策服务的精准性、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和连续创业等要素上。政府的统筹规划在以色列创业创新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设立专职机构,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颁布《产业创新促进法》等创新促进法案,其中《以色列公司法》使以色列成为世界上最容易成立新公司的国家之一;制定一系列支持创新的配套政策,主导研发支持基金、孵化器项目和双边产业研发基金等各类创新基金项目;推动风险投资行业发展,通过政府基金引导,吸引民间及国际风险资本加大对以色列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等。

  作为效率驱动型经济体,我国的创业创新活动水平总体上落后于主要创新型经济体,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大幅提高了我国的创业活动水平。全球创业观察组织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GEM)2016/2017》显示,中国总体创业活动率达到17.51%,虽然低于美国(20.99%),但高于英国(14.57%)和以色列(15.04%)等创新型经济体。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创业生态系统12项要素评分中,除了学校创业教育、商业与法律基础这两项,均高于亚太地区的平均分。这些积极的变化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分不开。

  与创新型经济体相比,我国创业创新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大时代背景中实施,与人类迎来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革命的浪潮、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开启全球化新征程相呼应,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起点。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波澜壮阔的实践中,我国的创业创新活动已经形成独特优势,创造出“强力顶层设计+广泛社会动员+高度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首先,由政府根据国家发展实际吸收国际经验提出适合国情的创业创新理念,确定创业创新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构建国家创业创新战略,制定推进创业促进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统筹协同机制。其次,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要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积极研究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不断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激发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最后,在理念设计、制度建设、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中,始终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创业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确保创业创新的良好包容性,“双创”覆盖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创新了生产模式,催生了共享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等众多新业态,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度推进,这一模式将会发挥越来越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并会为国际创业创新贡献更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模式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结合国际经验,针对全球创业创新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我国的双创活动可以在改革监管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创业创新教育、加强对年轻草根群体的创业技能培训、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需求驱动的公司提供有导向的项目支持、转变小微企业融资机制、确保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培育和强化创业创新文化、鼓励更多年龄段群体创业、引导进入高附加值的行业进行创业等方面为全球创业创新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七、几点建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形势下创业创新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发展态势良好,直接效益和溢出效益显著,但实施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如形式主义,浪费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忽视旧动能的作用,只顾眼前利益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未来发展中,我们需要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

  一是要克服形式主义。“双创”中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口号大于行动,敷衍了事,注重场面热闹而无实质性行动;或用运动式思维对待“双创”,创业创新一阵风,水过地皮湿,走过场了事。一些地方把一些低端产业园区甚至菜市场简单改造后一夜之间就挂上创客空间的牌子,一些地方用跑马圈地的方式建立“双创”园区或“双创”基地,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来一些创客或创业创新平台,看上去很热闹,但由于没有真正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没有建立创业创新生态,使基地、园区难以维持运营,一些地方急着树典型,出业绩,把一些没有实质性效益的项目包装为成功案例,虚假宣传创业创新成效。出现形式主义的原因在于没有深刻领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存在“一哄而上”“大炼钢铁”的运动思维,或者是无所作为、消极应付的懒政思维作祟。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在双创未来发展中必须杜绝。

  二是要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强力的资金支持是确保“双创”成功的重要条件,但一些地方在“双创”过程中资金分配行政化,投不准,“撒胡椒面儿”,投向分散,绩效监管缺失,严重影响扶持效用,甚至造成资金浪费。一些地方的资金使用规划存在求体面不求质量、求规模不求效益,政绩观和产业转型不匹配等情况。在双创未来发展中,要探索建立直接资助、间接资助、支持协同创新、建立服务体系相结合的财政资金支持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双创资金支持体系和管理办法,加强对双创资金的监管和规划,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精准、有效地支持双创的集聚效应和引导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最有效手段是要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激励民间资金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对双创的投入,进而提高资金的绩效。

  三是要重视创业创新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相关调研显示,一些地方围绕互联网创业的多、围绕商业模式创新的多,而紧密结合本地资源和实体经济开展创新创业的少,技术创新型创业活动少,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撑力不强。在双创未来发展中,既需要科学判断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创新是否对同类实体经济产生不公平竞争,及时发现同类商业模式中靠“烧钱”打价格战产生的恶性竞争等微观问题,更需要引导“双创”围绕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振兴实体经济,助推行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引领创业创新走在产业变革的前端,将“双创”的重点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质量”上,充分发挥“双创”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支持作用。

  四是要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注意发挥旧动能的作用。“双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一味求新,对传统产业一扫了之,忽视旧动能的作用。这是对新动能和旧动能之间关系简单粗暴的理解,实际上旧动能是可以转换为新动能的。新动能可以通过颠覆性技术进行新一轮技术革命而获得,可以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为载体,但也可以通过传统产业和传统经济模式的产业转型升级、效率和质量提升转换而来。新旧动能是经济增长的“双引擎”,新动能对于经济增长贡献和重要性日益提高,但是旧动能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着眼未来,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些地方在双创问题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短视行为,如认为双创不能带来多少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增加多少GDP;或认为双创不过是要多解决几个人的就业问题等等。实际上,双创是不断提升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业动力的一项长期战略,具有长远的经济意义,也是促进社会流动、增强社会发展动力的可持续方略,更重要、更本质、更长远的意义还在于,培养中华民族的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双创所孕育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的紧密结合,对我国从传统型国家向创新型国家转型,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持久动力和活力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六是要培养双创的文化生态。每一个创新、每一个创新实施,都源于最初的观点。观点就像种子飘落在土壤中,如果土壤肥厚,气候得宜,它便发芽、破土,茁壮成长,反之则寂然无声地死去。如果说时代的需求、国家的提倡支持和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为“双创”营造出良好的气候,那么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以及好的制度,则决定了土壤差异,并最终决定“双创”的成败。考察世界上各国在创业创新中的表现就会发现,一些国家一直走在前列,而一些国家只能蹒跚而行,何以如此?文化使然。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天然的开放、包容品格,知识、智慧、创意、技术、资本和文化在其中互动交融,必将不断开辟中国经济社会文化进步的新境界,促进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助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