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骁骥:为何英国议员开会像在说相声?

2015-11-30 孙骁骥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从某种角度来看,所谓民主,无非也是一种表演。有捧哏,有逗哏,也人帮腔,也有人起哄,还有人准备道具……但往简单了说,无非也就源于俩字:信念。


英国工党政客麦克唐纳在议会辩论时当众读“红宝书”的视频最近在中文网络世界流传。我未能免俗,也在朋友圈转发之,并配以了“且听英国德云社相声”的语句。

但没多久,我有些诧异地发现,竟有不少网友留言表达了自豪的民族情感——咱们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仅仅靠一本巴掌大的小红书就征服了英国议会,因此作为中国人非常自豪云云。我心想,常言道中国人没有幽默感,那么此刻面对人民群众的盛赞留言,我到底该是理解为咱比英国佬更幽默呢,还是毫无幽默感、压根没看懂呢?

但凡国际新闻,欲了解确切信息,得看英文媒体报道。这“读红宝书”的段子源于11月25日,当英国财相奥斯本在向英国议会提交新的政府开支计划时,反对党工党影子财政大臣麦克唐纳出人意料的拿出一本“红宝书”,引述一段《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以批评对手。




《卫报》的新闻是如此开头的:“John McDonnell chose to jokingly brandish a copy of the Little Red Book”(麦克唐纳开玩笑地挥舞着小红书),而当他在议会的满堂笑声中读完了引用红宝书上的内容后,把书直接扔向了辩席对面的奥斯本。接下来的这一段镜头,国内的视频版本掐了没播:只见奥斯本拿起小红书翻开看了看,反唇相讥:看哪,书上还有亲笔的签名呢,看来内阁反对党的不少成员都接受了“再学习”。




话说到这儿,不必接着往下解释了。很显然,人家可没有拿红宝书当红太阳,万众膜拜。那玩意儿无非是议会辩论中的一个道具,拿来讽刺政治对手的道具

孔子早就曰过,谏有五,吾从其讽。放到议会的具体场景里,这“谏”字得改成“辩”字才贴切。唇枪舌剑的辩论当中,有时候玩笑话和讽刺之语能收奇效。麦克唐纳引用红宝书上的文字,一方面是批评保守党政府经济建设搞得一团糟,另外也意在暗讽英国政府与中国走得太近,好多公共建设项目都被中方承包。这位老兄在接受BBC等媒体采访时也非常明确地说过这一点,此不赘言。

在被誉为英国“德云社”的议会下院里,这种激烈的嘴仗无非是众多辩论中的一个小插曲。可是,当我们在随着媒体的牵引讨论关于这件事情的种种八卦时,似乎忽略了我们所有讨论的那块“背景板”,那就是议会对于政府官员质询的传统。温斯顿·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中不无自豪地说,当欧洲还陷于专制的蒙昧之时,英语民族就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被称为“民主精神”的原则。这套原则才是议会的传统得以延续的原因。我想,或许因为原本意味严肃的质询,经常被英国人演绎得十分幽默搞笑,于是也让我们忘了这背后的严肃含义。

我回忆起多年前旁听英国议会质询的经历。彼时,英国的首相是颜值不高的戈登·布朗,而质询首相先生的,便是今天的帅哥首相卡梅伦。记得在议会之上,无法对自己出尔反尔的选举政策自圆其说的布朗被站在对面的卡梅伦喷得哑口无言。卡梅伦还拿着布朗写的自传《勇气》,挖苦对方表面唱高调,内里实则是一个没有勇气的懦夫,布朗对此毫无还嘴之力。只见首相先生面露尴尬微笑,在后座议员们的一片起哄声中显得格外有喜剧色彩。

回忆中的这个细节与现实的对照,固然能窥见英国宽松的言论尺度,但更重要的是,首相在论辩时好似呆瓜一般被反对者暴损一通,这背后还暗藏着一套“程序正义”的逻辑。反对者对政府的批评和质询,并不代表他的个人看法,也不仅仅代表反对党的意见,而是代表“议会中的反对党”对首相的质询。

这套流程也就是所谓的首相质询(PMQs)。执政者在提出政见时需要受到一帮议员的质疑和询问,此项议会传统在英国由来已久,但直到19世纪后半叶,它才被严格量化和常态化,比如,询问和回答要限时、提问要符合辩论规则等等。而到了二十世纪,这种质询的程序经过多次更改,变得更加精确和细致。例如,要想提问的后座议员需要事先提交自己的名字,然后再在质询的过程中经议长同意提出自己的问题。问题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说实话我是十分同情那位处于政治舞台中心,接受众人质询的首相。面对种种刁钻严苛的询问,需要极快速的反映和敏捷思维,而且口才稍微逊都不行。口拙意味着政客面对公众的无言以对,这即使不算一种失职,至少也是政治上尴尬的失分。

民国时期的法律学家雷沛鸿先生在翻译戴雪(A.V.Dicey)的著作时,曾用当时的白话文,为读者描述了立宪之后,议会在英国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巴力门(议会)在英宪之下,可以造法,亦可以毁法;而且四境之内,无一人复无一团体能得到英格兰的法律之承认,使其有权利以撤回或弃置巴力门之立法。是为巴力门主权的原理所有真谛,不能增多亦不能减少。”议会代表公众利益,“刁难”执政者乃是履行天职。议会若是不千方百计“刁难”执政者,执政者只怕日后会“刁难”公众。

换言之,是代表着英大众利益的整个议会下院在和政府首脑辩论。在透明的议会里,首相和执政党的所作所为及其带来的利弊得失都要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英国公众面前,接收质疑和批评。整个过程必须进行现场直播,是谓公平。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的“央视”——BBC要专门开设频道来不间断播出议会质询以及辩论中的情况。说是直播,但其实用“监控”一词甚至还更合适些。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所有讨论的过程几乎是不加剪接地透过镜头曝露在观众面前,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对政治的知情权。

当麦克唐纳挥舞“红宝书”时,论辩双方并非首相和反对党党魁,但这个场景无论是基本的逻辑、程序,还是说话的方式和讽刺效果都和PMQs保持了高度一致。议员们在质询时常常起哄发出“yeah”、“yeah”的呼喊,声音拖得老长,类似于德云社里台下观众叫好时哼出那一声声绵长的“吁”。挖苦对方的那些经典语句话,不但议员们听了放生大笑,对手也在座位上忍不住尴尬而笑。可以说,无论是拿着别人的自传挖苦人是懦夫,还是手中拿红宝书抨击对手,这些统统都可算作英国“德云社”里边表演的不同场次的节目。既然是同一家历史悠久的演出公司出品,那么表演方法和语调,自然都相距不远。

英国议会辩论给人一种说相声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套民主程序英国人玩了许多年,早已驾轻就熟,加上幽默和讽刺的语言传统,一来二去,练就了如今每周三下午英国人必修的一场议会政治相声表演。人民群众爱听相声,以相声来问政,岂不正好。说句题外话,也不知有生之年在某相声大国听到这类相声表演,有戏没戏?

嗯,有点悬。

要实在没戏,咱凑合听听德云社的相声,也成。可还是忍不住想问,这英国德云社的政治相声和中国本土的德云社相比,孰贵?答案挺悲哀,是中国德云社更贵。去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旁听听英国绅士说相声掐架,全程不花一分钱。英国人认为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力,无需购买。当然,前提是你能排上人民群众旁听的长长队伍,获得名额有限的旁听机会。另外,别穿个大裤衩子和拖鞋就去听什么议会辩论,要想进入威斯敏斯特,你无论如何得整一套西装皮鞋先。打扮得像个绅士,方才谈得上去慢慢体会“‘辩’有五,吾从其讽”的深意吧。

从某种角度来看,所谓民主,无非也是一种表演。有捧哏,有逗哏,也人帮腔,也有人起哄,还有人准备道具……这些费劲繁琐的细节,说起来都有着复杂的历史与传统的构成。但往简单了说,无非也就源于俩字:信念。乔治·奥威尔在《狮子和独角兽》一文中,曾解读这种信念说:“在英国,人们还是信奉公正、自由和客观真理这一类观念。这些可能都是幻想,但这些幻想却有强大的力量。信念本身影响着人的行为,正因为信念不同,国民生活也就不会是一样的。

有人说,信念这种虚玄的东西,认真你就输了。英国佬有此信念,于是他们在读红宝书;国人无此信念,于是我们也在读红宝书。然而,此红宝书非彼红宝书也。




作者:孙骁骥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政治经济史研究者。

【作者文章推荐】

外国人真的那么喜欢学中文吗

我们都爱上了朋友圈里的虚伪

为何中国人适合简单粗暴的教育

更多作者文章,请在对话界面输入“@作者名”调取。

◆◆◆◆◆◆◆◆◆◆◆◆◆◆◆◆◆◆◆◆



《大家》在此等你来!

成为大家读者成员,留下你们的声音

当前,《大家》平台互动通道有:微信后台消息、文章评论功能、大家读者信箱及官方微博等,另外还有日渐壮大的读者微信群,该群旨在聚合更多读者朋友,进行线上交流,即时互动,活动参与,福利回馈,等等。

即日起,微信群向读者敞开大门,有愿意加入我们编读交流群的读者,请通过微信后台发送消息“微信号+申请加入大家读者群”,我们会尽量及时回复并安排。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