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天这么热,来学学有情调又环保的纳凉妙招吧
夏天到了,天气热了,很多市民开始使用空调降温。可整天使用空调不仅耗电,还容易造成室内空气变差,甚至患上“空调病”,而且过度依赖空调,还会增加外部环境热量,既不环保也不低碳。那么面对高温,有没有既简单又环保的纳凉方法呢?来看看从古至今的那些降温解暑的纳凉“偏方”吧!
古人充满诗意的纳凉妙招
1、地窖藏冰降温
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用来贮存冰块的冰窖。明清两代,大量藏冰。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冰窖造型基本相同,冰块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来年夏天使用。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井”之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和贵族使用。唐代显贵杨国忠更是异想天开,造了座冰山来避暑。《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
2、冷水循环水亭
唐代凉殿想象图,借水力转动水车的机械原理,汲水而上,遍于屋顶,飞帘四注,激气成凉风皇宫内还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张仲素《宫中乐》诗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就是对凉殿消暑的赞誉。大臣们纷纷效仿,其中专供纳凉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3、从唐朝到民国的凉棚
凉棚最迟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周世宗柴荣甚至劝导市民在自家门口搭建凉棚,好给过路人遮阴。
清代北京和民国北京是凉棚最盛行的地方,老北京形容小康之家,常说“天棚浴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其中的“天棚”就是指凉棚—小康之家到了夏天,指定要雇人在院子里搭凉棚来避暑。那些凉棚的棚顶都是可以活动的,人们可以用绳子和竹竿来控制每一块席子的启闭,非常灵活好用。而到了中秋前后,不需要凉棚的时候,工人还负责把凉棚拆掉,那些竹子、席子和绳索之类的建筑材料也一同收回,到了下一年还可以再拿出来使用,非常环保。
4、“手摇式风扇”和“水激式风扇”
清代宫廷纳凉的途径是“公子王孙把扇摇”。但是太监宫女打扇所产生的凉风是断续的、一阵一阵的,吹着不够舒坦,所以发明了手摇式风扇。
大概在乾隆九年又发明了水激式风扇,在圆明园某宫引入流水,从宫墙外哗哗流入,绕室一圈再哗哗的流出去,入口处则安一风扇,以水流为动力驱动,有风有水,清凉无比,乾隆高兴极了,御制《水木明瑟词》:“以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冷冷瑟瑟,非丝非竹,……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现代人的环保纳凉妙招
1、悬挂湿窗帘
到了夏天,不少市民都会觉得挂在屋内的窗帘有些碍事,不仅会给人闷热感,还会遮挡一些凉风。选择一种轻薄好拆洗的窗帘,傍晚将窗帘浸到水里,拧成半干,再挂到窗前。这样风吹进来的时候就更添凉爽,不用空调电扇也没关系了。
2、自制冰块降温
对于家里居住面积并不大的人,可以将一小盆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进行冷冻,待到水完全变成冰后,将其取出,摆放在屋子中间。或将其摆在窗口,这样吹进屋内的就是凉风;将其放在电扇前,再摆动着吹,整个屋里都有清凉的感觉。
3、植物来帮忙
对家里进行了一番布置,在阳台或是客厅摆放上几盆绿色植物,将桌布、沙发套、地毯等装饰品,换成了清爽的花草图案和水果图案。这样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可以一回家在视觉效果上就感到舒服、轻松、凉快。
4、服用降暑饮料
夏季使很多瓜果蔬菜丰收的季节,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比如西瓜、黄瓜、苦瓜……也可以自己自制一些降暑饮料:绿豆汤、乌梅汁、荷叶粥、绿豆百合莲子粥等。这些饮料除了降暑还能排毒、减肥。
5、风扇对流法
如果不想出去,开了门还嫌热的话,那最好是打开风扇,然后让风扇顺着过堂风往风出的方向吹,这样,会加快屋内空气的流通速度,也会快速地降温哦。不要直接对着小孩子或者是人吹。
相关阅读
项目|山西泰源生南榆林乡榆林铺地精准扶贫年产万头生猪项目
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工艺选择浅谈
展讯|2017东营市环境监测与治理大会
更多环保新闻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找环保招标项目就上第一环保网,为你提供全国最新海量环保项目!(www.d1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