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农民种田,松软的土地“会呼吸”,一锄头下去,能翻出许多湿漉漉的蚯蚓;现在却不一样了,田地不长虫、不生草,“地下生物”也少了。农药、化肥乃至更多“加工品”的使用,虽然催生了单产,但也让土地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尹伟伦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当前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局地土壤污染严重且变化加剧。我国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6%,化肥用量却高达31%——每公顷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这造成了整个土壤中营养不平衡,过量的化肥也不能持效,很快被水分冲到地下,造成环境污染。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大大减少,土壤在衰退……与此同时,农药中大量有机氯和有机磷等也污染着土壤,并导致农作物对于病虫害的免疫能力降低,给农业粮食安全带来严重问题。再加之农膜污染、重金属污染、秸秆焚烧等不良因素,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土壤生态系统,特别是土壤微生物受到巨大影响,水、土、气、PH等要素也被逐渐改变。
如何治疗这些“生病”的土壤?专家表示,还需因地施策、标本兼治。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是最直接的手段。目前,在广西许多地方小面积进行的换土翻土与有机肥利用,成效显著。但在有机物转化成肥料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为促使皮毛光滑,有些动物饲料中加了大量的硫酸铜;为促进畜禽大量产蛋,有的加了不少激素和抗生素。因此,有污染的粪便在资源化利用前,应该分析出来并统统用到林地的木材生产中,确保无残留的粪便进入农业地。”尹伟伦说。
生物修复技术好似一副调理的“中药”,通过利用生物多样性、多物种,对于地力恢复起到了很好的自我调节。其中,微生物菌群的加入,以及利用光化学、太阳辐射、菌根等方法,对于污染物的降解分解都具有良好效果。一些吸收重金属的林木还可以解决土壤中的轻度污染。因此,可以采取农业与林业轮作的方式,把污染的土地有效利用到林业生产中,经过一段时间再回到农业上去。此外,还可以借助化学物质,如碱性的磷酸盐、碳酸盐和石灰等,使用抑制剂,将重金属转化为难溶解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对其吸收。
针对不同病情,需要开出不同的处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指出,要对农业污染问题采取分类施策措施。对于没有污染或轻微污染的土壤要优先保护,对于轻度、中度污染的土壤要安全利用,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艺措施改善土壤环境。比如,在污染的土地上种植水稻会吸收镉,而种植荔浦芋头就不吸收,可以防止二次污染。而对于重度污染的土壤,要依法依规改变土壤用途,退耕还林还草。
专家表示,解决农地污染最根本的举措还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推动农业的循环生态建设,科学合理用肥、用药。“为此,我们要强化科技支撑和产业的发展,建议设立土壤保护与污染防治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对土壤污染来源、演化机理、不同形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消长转化规律研究,加强土壤保护与污染防治核心技术、药剂装备的研究。此外,我们还要以环保、农业、国土部门为主,建设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评价方法,实行农作物土壤环境质量点对点协同监测,实行监测数据共享。”魏复盛说。
相关阅读
重磅|2017第三届绿色金融高峰论坛
通知|关于举办土壤污染防治及土壤地下水调查修复实务操作专题培训班的通知
更多环保新闻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找环保招标项目就上第一环保网,为你提供全国最新海量环保项目!(www.d1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