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声音里的岁月,那些听收音机、集磁带的欢乐时光……

2018-03-14 麻团儿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声音,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来源。


电子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听歌、听新闻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在过去,广播还是个高端词汇,收音机更是奢侈品。


由前几天的牡丹牌电视机想到,曾经也有种愿望,叫做“攒个收音机”。



亲手制作收音机



最早的收音机,应该算是矿石收音机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20年间,这种收音机在民间长久流行,很多孩子都有过亲手制作的经历。


1963年宣武区康乐里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在课下制作矿石收音机


矿石收音机结构简单,一般人家买不起晶体管收音机,就花几块钱买一些矿石、线圈、天线地线,再加上一副耳机,就能组装成一台矿石收音机。


它不用接电源,也不用装电池,就能收听广播,但因为要戴耳机,所以只能供一个人享受。


为了实现更好的收音效果,孩子们挖空心思“搞研究”,慢慢地知道了选用较粗的铜线做天线、用大一点的线圈效果更好。


《北京日报》刊登的关于矿石收音机安装避雷装置的报道


这样的实践,成为那个年代孩子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启蒙老师”。很多人对无线电的了解,就是从亲手制作矿石收音机开始的,后来还火了一批期刊杂志,如《无线电实验》、《矿石收音机》等,指导作用显著,一些学校还有专门的无线电小组。



各式新奇的收音机



后来市面上有了不同品牌的收音机,牡丹、友谊、熊猫等都被大家熟知。


来自《北京日报》1958年5月10日第2版


早期的牡丹牌收音机,个头越大越是气派,人们还要专门为此制作一个录音机套盖在上面,以防止沾染上尘土。


1964年牡丹牌半导体收音机


收音机的盛行,也衍生出一系列相关产品,很多在今天看来都觉得新鲜有趣。


比如这个母子收音机,可以收音、广播、通话、播送唱片,比较适用于拥有广播站的工厂、单位等。


来自《北京日报》1958年4月11日第3版


再如,当时新华社报道了日本制成了一种新式半导体无线电收音机,只要把手按在热电池上,人体的热量就能变为电力,实现收音。


来自《北京日报》1962年12月18日第4版


还有一种台灯式收音机,既是台灯又能听广播。


来自《北京日报》1959年12月30日第4版


到了80年代,北京市面上还盛行一种“收音机太阳帽”,尤其适用于夏天,遮阳的同时也能听广播。


来自《北京日报》1985年7月17日第2版


这些多功能的产品成为那个年代的高科技,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高振元收藏的收音机 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收音机里的世界



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听得入迷,笑得开心,待在旁边根本挪不开步子。


1979年孙敬修给孩子们讲故事


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长篇评书,对男女老少都有巨大的吸引力,袁阔成的《三国》,刘兰芳《杨家将》、《岳飞传》,单田芳的《七侠五义》等都是令人魂牵梦绕的。


评书节目每天只有半小时,人们边听边吃饭,生怕漏掉一句,节目结束,肚子也填饱了。


只是恨那时间太短,每每听到最引人入胜的时候,就是那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心里却仍旧牵挂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要回味好一阵子。


就像现在的孩子能熟记歌词、台词一样,那时候的人对评书也学得有模有样:胯下战马“稀溜溜”一声爆叫,四踢蹬开,翻蹄亮掌,嗒、哒、哒……哗、哗、哗……不铃铃……


除了评书,当时还盛行广播剧,很多人至今还对《夜幕下的哈尔滨》印象深刻。1984年这部剧被拍成了电视剧,还请王刚老师在每一集的首尾讲上一段,足以说明广播剧的深入人心。


《夜幕下的哈尔滨》最初是以广播剧的形式被人们所知


《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成为一代人文学的启蒙。


在电影还未普及的年代,人们接触较多的是电影录音剪辑、长篇小说连续播讲,中午放学回家边吃饭边听……



与磁带做伴的日子



70、80年代,还逐渐兴起了一种可以放磁带的录音机。


起初是比较小的单卡机,就像电影《芳华》里展现的那样,一个比砖头还大的黑色录音机,把一盘磁带放进去,按下开关键,就能传出甜美的歌声。


多少人认识邓丽君就是从听《甜蜜蜜》、《小城故事》等歌曲开始的。


邓丽君 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4.5元一盘的磁带相当于普通人工资的1/10,算是较贵的商品,没钱买磁带的人们都去翻录,先买来空白磁带,然后借原声带录。

 

刚开始只有板砖机,效果很差。后来有了双卡录音机,就好了很多,基本上每个卖磁带的商店都卖空白带,人们大多听的都是自己转录来的。


将借来的磁带放入录音机A卡,空白磁带放进B卡,按下按键,就能转录一盘。只是千万得注意,A、B卡不能放反了,要不就把人家的带子给洗了!



那时候最火的品牌是“燕舞”,还记得那句广告词吗?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这个录音机拥有超级强大的功能,集录音、播放、广播为一体。


燕舞录音机广告


当时流行的歌手有谭咏麟、张学友、小虎队等等。


听歌最害怕的就是“绞带”,需要拿一根铅笔把带子捋顺,再放进录音机里继续听。


后来,“随身听”成为学生的重要工具,学英语、听课文,都离不开它。多少人是跟着家里的磁带学会了音标,又有多少人至今忘不了老师拎着录音机走进教室,按下按键学习新一篇课文……


1983年北京普教音像出版社出版录音磁带


到了90年代,市面上还流行一种“伴录机”,看电视时,先调出收音机里与电视同一频道的节目,插上耳机,然后关掉电视机的音量,这样就不会吵到旁人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在提起录音机,都觉得是个古老词汇了。


今天的人们只要一部手机,就能听歌、听广播、看视频、录音,外放或者戴耳机更是随心所欲,还有各种配件给人带来绝妙的音质享受。


偶尔回想起当时侧耳倾听、听之入迷的岁月,真是感慨万千呀……


现在流行的复古收音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