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960-1980:彩色胶卷纪录下的北京众生相

2018-04-03 那日松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大约1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翁乃强先生的照片,感觉挺震惊的,因为作为一个非新华社记者,能在上世纪60-70年代拍摄这么多彩色照片,还是很少见的。更重要的是,翁老的照片还有一种所谓“当代艺术”的味道,他的个展2016年在798百年印象画廊展出后,在摄影圈和艺术圈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中一幅代表作《大海航行靠舵手》当时曾拍出20多万人民币的价格,后来一位著名收藏家还曾托人找到我,想让我找百年印像画廊和翁老砍砍价。这位曾经一掷数千万收藏一幅油画的收藏家,却认为20万元一张照片太贵了,当然我当时没有答应帮他。翁老照片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何止20万元人民币呢?



1970年代,首钢轧钢厂建成试车。


中央美院的雕塑家正在创作毛主席纪念堂前的雕像。


1970年代,北京街头卖蝈蝈的小贩。


1980 年代,北京春秋季沙尘时期,系着纱巾防尘的女士。


1980年代,东华门早市上熙熙攘攘的人们。



20世纪60年代,翁乃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业艺术科班出身,后分配到《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再转行成为摄影记者。我想他后来拍摄的照片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摄影记者之所以更“艺术”一些,跟他学习油画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拍摄彩色照片的时候,翁老的特点更为明显。我曾经有一个观点得罪了不少人,我说——“中国摄影家不会拍彩色照片”,当然,翁老除外。翁老在这一代摄影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彩色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宣传照和领袖图片,也有很多纪录了普通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


当然,作为那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纪实”摄影家,翁乃强也不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只是用一个职业摄影师的态度去感悟那个时代,就如他自己所说:站在大多数人一边,用摄影记录下这个时代,是一个记者的责任。



1970年代故宫城墙下的理发摊。


画家黄永玉。


1980年代,中央美院内上冻的自行车。


1985 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学们在上课


1980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


198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和老师们检查学生习作。


1980 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老舍经典剧目《茶馆》



中国直到1970年代末期才开始有“纪实摄影”。这一点在1980年代翁乃强所拍摄的影像中也可以看出来,他那时的作品明显有了更多真正“抓拍”的内容。


封尘多年后,再来看翁乃强的作品,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影像”具有特殊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彩色的中国》书封





作者简介


翁乃强


中国著名摄影家、画家,“四月影会”重要成员,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奠基人。祖籍福建龙岩,1936年7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个爱国华侨的家庭。父亲翁福林曾开过照相馆、广告公司和电影公司。翁乃强酷爱美术,从12岁开始就向侨报《生活报》的摄影记者周昌平学习摄影。1951年7月回到中国。


1958—1963年,翁乃强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学习,师承艾中信、韦启美、林岗、詹建俊、李苦禅等大家。


1964—1990年,在《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社工作,先后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图片部主任、编委、主任记者、总编助理,其间得到康大川、田家农、车慕奇、黄祥坤、安淑渠等同志的指导和帮助。发表了大量的摄影作品、插画,出版了很多摄影、美术画册。多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采访工作。


1980年,先后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1990年,翁乃强调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筹建摄影工作室。


1996年,作为创会会员加入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任会员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文 |  那日松

资料来源 | 中信出版社

原创新媒体制作人员:黄加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