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 “脱发险”来了! 但怎样算脱发:一根一根数?
广告合作:13603232639 | 0335-3663968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但对很多人来说脱发除外。
于是,近日网易考拉推出的号称最高补偿一万元的“脱发险”就引发了关注和热议。
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脱发险”靠谱吗?判定脱发依据是什么?要不要一根一根头发数?
网易考拉推出“脱发险”,号称最高赔付10000元。
如何鉴别算不算脱发:一根一根数?
尽管网易考拉推出的“脱发险”名字中有“险”,但因为没有和保险公司合作,因此只能算是一种营销,而不是真正的保险产品,赔付方面也缺乏相应的保障。
“‘脱发险’如何鉴定是否脱发,依据的标准是什么?”这是网友关注度最高的问题,由此可能引发的后续纠纷也是颇受关注。
有网友就表示,“来自灵魂的拷问:如何鉴别算不算脱发?是不是使用之前要先把整个头的头发数一遍。万一我觉得脱,他不觉得脱呢?”
还有网友打趣道:“一年后公司倒闭了怎么办?”
微博评论
根据网易考拉“脱发险”的规则,女生和男生要把刘海全部撩上去,用尺子测量额头发际线中间点到左右眉头中间点的距离,一年后再次测量,来确定发际线上移的距离。
脱发前5名才能获万元:够植发用吗?
网易考拉“脱发险”承诺,最高获得一万元补偿,但并不是只要脱发就能拿到,而是发际线上移高度最大的5名用户的专属补偿。
考拉“脱发险”的四档补偿金额。
接下来的几档补偿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上移高度排名前5-20的用户获得299元代金券,上移两厘米以上的可以获得30元代金券,最低一档仅能获得满99减10代金券。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移植一根头发价格大约20元,一万元根本不足以完成一台植发手术。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发布的《全球植发市场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植发市场规模将达到238.8亿美元,而2017年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7亿元。
只是这一手术平均客单价在2.5万元以上,而且可能需要多次移植才能实现理想效果,现实中并不是人人都负担得起。也难怪“脱发险”承诺的最高赔付一万元会吸引大量眼球。
不过在一些网友看来,“即使真的拿到了,那这5名用户恐怕也已经距离全秃不远了,区区一万元根本不足以抚慰他们的心灵。”
网友表示,一万元不足以植发。
补偿杯水车薪也就罢了,更让网友担忧的是:头发根本不够掉一年的怎么办?
“脱发险”背后,秃如其来的当代年轻人
正所谓“哪里有焦虑,哪里就有商机。”
“脱发险”横空出现的背后,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曾经“地中海”“地方支援中央”等发型还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近两年脱发却大有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势。
如今在微博和朋友圈里,你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人们对于脱发的恐惧和对发际线的挽留。总而言之,现实有太多因素令人头秃。
资料图。
2017年的《拯救脱发趣味白皮书》显示,在阿里零售平台购买植发、护发用品的人群中,90后占了36.1%。长期熬夜、压力巨大、快节奏生活等原因是城市年轻人脱发高发的原因。
而在脱发人群中,男性又比女性更为严重。《2018年淘宝男性消费报告》显示,防脱品类销量增长104%,其中90后增长192%。
图自《2018年淘宝男性消费报告》
95%以上的脱发者为“雄激素源性脱发”,女性本身雄激素含量低,且体内的雌激素有对抗雄激素的作用,所以真正脱发的比例比男性小。从古罗马凯撒大帝到英国威廉王子,都深受脱发之害。
年轻时的威廉王子有一头浓密柔软的秀发,然而随着岁月渐长,他头顶发量开始急剧减少。无奈之下威廉王子顺势而为,干脆将头发都剃短,为秃顶人士做出表率。
资料图:英国威廉王子
“脱发险”之外,还有实为营销噱头的“熬夜险”等
除了商家的营销,近年来保险公司推出的奇葩险也层出不穷。熬夜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习惯之一。而去年的几起熬夜猝死事件更是引发了人们的焦虑。
某保险公司就推出了一款“熬夜险”。一年保费27.5元,最高保额20万元。一经推出迅速走红,几天销量就接近万份。
这款保险针对的被保险人年龄范围:18-60岁。主要保障有三种:猝死疾病保障,保额20万元;救护车车费,保险金500元;意外伤害身故和残疾,保额20万元。同时,该产品还在宣传图中列出了一些场景,比如下面的出差交通意外、工作应酬意外(喝酒猝死)、熬夜加班猝死、特殊节点血拼猝死等情况。
熬夜险漫画列出的几种情况
“熬夜险”是一份将意外保险、猝死疾病保障和救护车费保险组合打包的产品,“熬夜”只不过是其保障的猝死情况的范围而已。所以,业内人士表示,“熬夜险”实为营销噱头。
对于熬夜险,如果你的确是属于熬夜高危人群,那么可以购买。但是其保障最高额度仅为20万元,对于真正发生风险的人来说,都是杯水车薪。
其实,近几年,以新奇名称走红的“保险”层出不穷,比如“世界杯遗憾险”“贴条险”“跌停险”“雾霾险”“高温险”“恋爱险”等。虽然这些奇葩险相继被监管部门叫停,但网络上还是会不断冒出“吃货无忧险”“熊孩子险”“电信诈骗险”“手机碎屏险”等吸睛的互联网保险。
这些保险在传统的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中拓展出了更多的具体应用场景,一方面满足了用户短期个性化的细分保险需求,但另一方面,这也为只看到商业宣传就下单购买的客户们在将来埋下了拒赔的风险隐患。
由于场景特殊,这些新奇保险在理赔方面可能出现较多争议,保险公司也可能会将重心放在扩大销售量上而忽视理赔。
同时,“吸睛”产品也有可能暗藏误导,特别是如今的互联网网红传播更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觉得几十块钱就可以实现人生无忧,而这样的错觉很容易让消费者陷入营销炒作的风险中,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风险保险。
保险不是一时的新奇有趣,而是真正帮你缓解困境的金融工具。至于不具有保险属性的“脱发险”,在一些人看来:大家看看就好。
你又是怎么看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
编辑:周静
责编:王勍 侯红玲
终审:张晓阳
热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