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果生活,是要我于峭壁上摘那枝花......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编辑:常明明
责编:郭巧 杨阳视频:赵笠芯
3月3日,是王丽萍创办的“生命重建手工坊”搬到“新家”的第三天,她带着四五个同样坐着轮椅的伙伴儿,点货、收拾,赶一笔钥匙链订单,十分忙碌。
下午6点,要去学校接孩子之前,王丽萍又抽空联系了周末残友合唱团的活动。门外的天色暗了,她给轮椅装上电动车头,急匆匆地驶了出去,现在,她已经可以不再迟疑地冲进外面熙攘的车流中。
冲,自己向前冲,带着残友们迎着生活冲,“冲”这个字眼几乎代表了王丽萍对患病瘫痪后的日子做出的全部注解。然而从前,她并没想过自己能在绝望中,迸发出这样的能量。“如果不是坐在轮椅上,按我的性格,可能不会关注更多家之外的事情,会知足安稳地过小日子吧。”但王丽萍知道,生活没有给她另一种选择。“既然被命运挑中了,那就冲,最好是一路还能带上更多遇到困难的人,一起往前冲。”今年45岁的王丽萍,8年前因患脊柱神经占位性病变,进行了手术。术后,她被困在了腰部以下截瘫的身体中。
但最初的变故中,王丽萍并不能分辨自己是不幸,还是幸运的。在手术的5年前,她由于会无意识地摔倒而就医,确诊为这个疾病。可当时,令权威医生也感到惊讶的是,在神经损伤很严重的情况下,王丽萍除了偶尔摔倒,并没有其他症状。
“手术的风险很大,如果能正常生活,多一天也好,也许你就是那个幸运儿呢。”在进入手术室前一刻,医生向王丽萍解释了不为她手术的决定。王丽萍带着一点欣喜和许多忐忑,办理了出院。
当年,王丽萍确诊前,正准备和男友举行婚礼。出院后,她提出解除婚约,但男友做了坚定的选择,“不管以后日子是啥样,只要你认可我,我就跟你一起过下去。”
结婚后,王丽萍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好,连摔倒的情况也不再出现。3年后,儿子的出生更是一扫压抑了双方家庭多年的阴霾,带来了无比幸福的时刻。
“确诊那会儿完全蒙了,从小到大顺利极了,每天开开心心的,像生活在天上,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得这样的病,随时可能瘫痪。一直到有了儿子,我和丈夫好像又回到了天上,总互相看着傻乐。”回忆起那段时间,王丽萍掩不住笑容。
但幸福仿佛是为了衬托跌落谷底时的残酷。2015年,王丽萍的病情突然加重。
“已经大小便失禁到无法工作,生活没了尊严。”于是王丽萍决定手术,“那样还有一线希望,通过康复也许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但手术后,王丽萍腰部以下始终毫无知觉,成为了一名脊柱损伤的截瘫者,故事就这样走向了苦涩的章节。
一颗“金种子”埋下故事转折
在家人的陪伴中平复后,她依然拒绝朋友探访,不愿再接触外面的世界。一次,丈夫回家后兴冲冲地说:“王丽萍,我看到一个客服的工作特别适合你,在家打电话就行!”可她还是摇头,“我不想做。”
了解她的丈夫使出了激将法,“录用前有考试,我估计你通不过。”一句话唤起了王丽萍的斗志,她通过了考试,把这份工作做得游刃有余。
王丽萍的沟通能力,引起了市残联工作人员张智的注意,“丽萍,你愿不愿建个微信‘伤友群’,把大家联合起来?”见她还是犹豫,丈夫的支持又起了作用,“你不好奇别人咋生活吗?建一个吧!”
成为群主后,王丽萍网上的交流多了,但仍对出门很恐惧。一天,3岁的儿子突然问她:“妈妈,你能带我出去玩一会儿吗?”走出去的念头,在她的心里强烈了起来。
当时,恰巧中国残联在石家庄举办了一个“金种子”培训活动,邀请各市推选残友前来,并且鼓励残友一个人参加。
“我没问题的!”王丽萍决定试一试,她把送行的家人劝回,可心里还是紧张得打鼓。因为这趟行程对她来说困难万分,上火车前,她先垫好了三层尿不湿,下车又要自己转着轮椅,在陌生的城市找集合地。
到达培训处,王丽萍感到了震撼,“见到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代表,他们那么阳光,对帮助别人那么热心。而且,他们的轮椅好高级啊,那时候就有电动车头了!”
回到秦皇岛,全家人都很激动,妈妈拉着她的手说:“你走了这一趟,我安心多了。”这让王丽萍看着手中的“伤友群”,思索起了未来。
“怎样能让别人不为我们担心呢?”从此,心里埋下的那一颗“金种子”,让故事新开端萌动了起来。“希望之家”带来了崭新开端
如今,王丽萍的“伤友群”,已有了120个成员。2019年6月,在市残联和许多公益团队、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王丽萍带着伤友们成立了秦皇岛市脊柱损伤者“希望之家”。
举办运动会、联欢会等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康复和生活训练营,“希望之家”给伤友带去了新方向,作为负责人,王丽萍的生活被大伙儿的事情塞得满满当当。一次,王丽萍发现群里一位大姐有轻生念头,连日劝解,可她的状态越来越差,“姐,我以前也能跑能跳,那种落差我理解,听我说,你要走也得先见我一面!”王丽萍安抚住她后,去家中探望,她说通了两名类似情况的伤友同行,给大姐增强信心。
在努力下,现在许多活动中,已能常见到大姐的身影。“给他们带去帮助时,是最开心的。”忙碌像阳光一样,一寸寸地把王丽萍的生活照得透亮,喜欢唱歌的她干脆组织了个合唱团,加入的残友越来越多。
这时,一个带大伙儿自食其力的想法,跳进了她脑中,“人多力量大,能找到养活自己的办法,就再不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了。”
手中的活计连接着未来的希望。记者 刘双喜 摄
于是,在2021年3月,王丽萍创立了“生命重建手工坊”,虽然条件很简单,启动的“家当”只是一些毛线和编织工具,地点也是卓众医院临时提供的一间库房。但成立当天,加入手工坊的伤友合影时,都目光炯炯,像重新燃起的希望光亮。更多的故事在等待他们写下2022年12月,手工坊迎来了一件大事——成员孙月进行了人工耳蜗手术,回到阔别11年的有声世界。
从部队退伍之后因病瘫痪、双耳失聪的孙月,因加入手工坊受到关注。在“致良知”公益团队、“秦皇岛晚报爱心基金”以及爱心企业、市民的捐助下,凑齐了17万多元的治疗费,手工坊也拿出皮具销售款来帮助他。
“听到了!”手术后,孙月回应自己那一刻,王丽萍激动地掉了眼泪,“这是咱手工坊最高兴的事!”
然而高兴之余,更多的是忧虑。尽管不断调整项目,从毛线钩织转为了制作皮具,手工坊的主要销路还是志愿者的零散订单。
“我们练得手从脱皮到起厚茧子,产品能做得很精致了,但是皮具费力、成本高,咱的人数有限,赶不了急单,想盈利太难了。”除了运营困难,尽管王丽萍一直垫钱买皮料、给残友发补助,还是难免有一些认为她只想挣钱的误会。
面对压力,她默默坚持,“这里不仅是创业基地,有些残友每天来只为有个地方说说话,像个家一样。一路得到太多无私的帮助了,不能让大家失望。”
前不久,因为医院场地调整,手工坊又要寻找新址。一家爱心企业愿意免费借出一块闲置办公区,但如果使用,每年水电费要两万多元,这对残友们不是一笔小数目。
“去!场地大了有更多人能加入,我带着大伙儿开直播、摆地摊,逼一逼自己。”面对故事未知篇章,王丽萍的态度还是“冲”。
这几天,手工坊“新家”收拾出了模样,大家都心情振奋。很快就到“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王丽萍画了幅迎接节日的立牌,添些喜气儿,画中的几枝小花仿佛在迎风生长。
也许生活分给自己的那枝花,落在了悬崖峭壁,不能唾手可得,但王丽萍选择一路高歌去摘下它。当再回首时,身后会否已是遍野春花?
统筹:田哲轶 唐晓辉
审核:卢冀明 刘菡
监审:李庆伟
事关流感防治!河北最新公布
2023年“国家账本”来了!钱要花在这些地方!关系你的生活→
微信能用支付宝钱包了
乘客地铁上手机外放收“罚单”!网友:建议推广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