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零……收藏“能摇响的文化”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全媒体记者:唐晓辉 李铎 杜楠 摄影报道

编辑:陈春芳

责编:杨阳
















 铃铛中的世界

刻有“刘记”“桂记”等商号的虎头铃铛;流传着孙思邈为老虎治病美丽传说的虎撑铃铛;声音悠扬绵长的驼铃;随风叮咚作响的风铃……80后小伙子李铁源喜欢收藏铃铛,在他看来,小小的铃铛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智慧,应该被珍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符号。
















李铁源在整理铃铛。

闲暇时欣赏铃铛,李铁源感觉非常惬意。

视频:唐晓辉 杜楠

3月21日,走进李铁源的收藏室,大小不一、琳琅满目的铃铛摆满了置物架。按照材质,有银、铜、铁、铝、瓷等,最多的是铜铃。按照作用,有江湖郎中用的虎撑铃;牲口佩戴的驼铃、马铃、狗铃铛;挂在塔角的塔铃;装饰用的风铃;门铃,乐器碰铃等等。

各种风格的小铃铛。

几年前,无意中看到一个虽年代久远,但依然精致的铃铛,李铁源非常喜欢。买下这个铃铛后,他开始用心搜集。“商周时期,就有了挂在车马上的青铜铃,用来展示军旅气势。”李铁源说,铃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小小的铃铛,几乎贯穿了中华文明发展中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茶马古道上马铃声鸣响着民族友好交往的乐曲;丝绸之路上的驼铃演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颂歌……铃铛文化印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积淀。

年代久远但保存完好的铃铛。

小小的铃铛几乎贯穿中华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

如今,李铁源收藏了几百个铃铛,他尤其偏爱那些有故事的铃铛。“这个铃铛,在山西买的,应该是给牧羊犬佩戴的防狼铃铛。”他举起一个铃铛介绍说,这个铃铛连带着防狼圈,圈上很多铁质的尖利突起,推测应该是用来保护牧羊犬的脖子,防止牧羊犬脖子被一口咬断,这个铃铛非常有地域特色。

形态不一的各式铃铛。

成排的虎头铃铛,形状、大小略有不同,每个铃铛上都刻有商号名称,是古代商号运送货物时的一种标志;虎撑铃,因名医孙思邈用其撑开老虎嘴巴、为老虎治病而得名,因此也成为采药行医的标志,听到虎撑铃铛作响,就是郎中来了,可以出门买药了;少见的白铜过山鸟铃铛,声音清脆悠长,传说隔着山头都能听到,因此得名;手工捶打的马铃,每一个声音都不一样……许多铃铛都有它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传奇故事。拿起铃铛一个个轻轻摇动,声音或清脆或厚重,有的如小溪流水潺潺,有的像鼓声咚咚作响,让人的心绪也与这些铃音“共振”起来。

虎撑铃铛。

小巧精致的铃铛。

“收藏铃铛的过程,也是传播铃铛文化的过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希望铃铛文化能够被更多人了解和认同。”这是李铁源最大的心愿。

李铁源在整理铃铛。

大小不一的铃铛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智慧。



统筹:田哲轶 唐晓辉

审核:卢冀明 刘菡 郭晨蓉

监审:孙志伟

终审:何义安 周岩 赵明
热点回顾

总投资9亿元项目在抚宁开工!

寻找有颜值、有温度的公共文化场所 秦皇岛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大赛启动

最新通报!快看你手机里有没有

“居民的事儿再小,对我们来说也是大事!”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