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大咖陪您过新年之周静敏教授:上海高密度小街坊住区如何规划?
高密度小街坊住区户外环境使用者评价与住区空间特征关联性研究
——以上海为例
周静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住宅》杂志编委会委员
近年来我国城市住区出现高密度、小型化趋势,需要在有限的用地中寻找应对高密度居住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适宜设计途径。以上海6个小街坊住区为例,对户外环境使用者评价与住区空间特征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提出“聚-散”“繁-简”“亲-疏”3对空间设计逻辑。
研究方法
研究针对以下内容进行问卷调查:①户外环境总体满意度;②住区户外环境单项评价及细分评价。单项评价包括住区入口归属感、绿化程度、户外活动空间拥挤程度以及户外活动空间趣味性。从而建立细分评价,以便进一步讨论各项评价间的逻辑关系(见图1)。
上海是我国典型的高密度城市,对其进行案例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调查对象为上海中心城区的6个区位、密度指标及空间特征具有差异性的小街坊住区,如图2所示。
住区空间特征与使用者评价的关联性分析
2.1 绿地布局及尺度
在绿地布局及尺度特征方面,瑞虹新城二期、精文城市家园和海洲丽园的绿地均为集中型布局,前两者尺度开阔且面宽进深比较小,而海洲丽园绿地面积较小且形状狭长,面宽进深比约10∶1;西部俊园、香港丽园和汇京佳丽园的绿地均为多级型布局。
2.2 设施布局
调研中发现,各住区的儿童活动设施数量(基本都为1~2组)和布局方式差异不大,但使用者评价仍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与住区中儿童的人口比例相关,布局因素影响较小。而对健身活动设施和休息设施数量评价的统计发现,并非设施数量越多、单位设施服务人数越少时设施数量评价越高。
2.3 活动空间的领域层次、场地数量和功能及路径选择数量
2.3.1 与户外活动空间面积评价的关联性
瑞虹新城二期和精文城市家园综合运用建筑、水系、植物等要素在水平和竖向两个维度上限定出尺度、功能各异的活动空间(见图3d和图3e)。
图3 各住区户外环境分析
香港丽园与精文城市家园的活动空间总面积及人均面积都非常接近,然而使用者评价却低得多,其较少的领域层次、场地数量和功能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住区的游泳池、健身场地、凉亭等都一体化地置于L形广场上(见图3a),没有划分出独立的领域,居民活动集中于此,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行为约束:散步、锻炼的老年人不得不对骑着自行车疯闹的小孩进行避让;舞剑、打太极的老年“小团体”之间难以拉开足够的距离,播放的音乐声对彼此干扰较大。看似“自由”的大空间却因缺乏领域划分而使人感到失去控制,使用者的个人空间较易受到侵犯。西部俊园活动空间面积仅为香港丽园的30%,且人均面积略低,但使用者评价却较高,再次印证了“化整为零”的空间处理方式的重要性(见图3c)。汇京佳丽园则借助其他住区所不具备的绵长线性活动空间——沿河步道,使活动人群之间能够保持必要的空间距离,从而加强对空间的控制感,获得了位居第2的评价(见图3f)。
图3 各住区户外环境分析
2.3.2 与户外活动空间趣味性评价的关联性
活动空间趣味性评价由高至低分别为瑞虹新城二期、精文城市家园、西部俊园、汇京佳丽园、香港丽园和海洲丽园,总体上看评价不高,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丰富多样的活动场地和大量的具有高差的路径构成了瑞虹新城二期和精文城市家园户外活动空间最为显著的特征。高差限定出视觉上具有连续性的大大小小的场地,能够在活动的同时满足“人看人”的趣味性,例如从位于瑞虹新城二期商业设施二层露台的儿童游戏场地能够俯瞰草坪上活动的人群;在连续流动的空间转换过程中,身体的上下运动使得人们产生了丰富的空间感受,较多的路径选择使得漫步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例如精文城市家园中通过人工广场和自然绿地相互穿插、局部高差变化的方式形成步移景异、开合有致的空间序列。但精文城市家园中的部分广场因尺度过小而难以展开活动,虽然形态花哨多变,但实质上是缺乏实用性的低效空间,可能对趣味性评价造成了负面影响。
西部俊园以下沉广场和架空层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上述空间特征,但较少的场地数量使空间较易被认知,削弱了趣味程度;其他三个住区均缺乏“半私密”层级的活动空间,场地数量、功能以及可选路径较少,空间较为单调,趣味性评价相应较低,值得注意的是,汇京佳丽园临河的自然景观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空间变化过少的缺点,因此评价略高。
2.4 住区入口的界域形态及场所氛围
在住区入口归属感评价中,瑞虹新城二期、西部俊园及精文城市家园的住区评价较高,香港丽园、汇京佳丽园和海洲丽园评价较低。
各住区的入口类型如图4所示。
图4 调研案例住区入口类型分析
香港丽园的入口以构筑物、岗亭与移动式花坛相结合,界域形态较为清晰,入口两侧为沿街绿带,形成较为安静的氛围;海洲丽园和汇京佳丽园的入口为简单的拦车杆,内外空间界域形态模糊,入口两侧为沿街商铺,来往人流较多,场所活力较高但人员较为混杂,降低了入口安全性;西部俊园的入口类型为“过街楼”型,以灰空间的方式塑造了清晰且具有过渡性的界域形态,时而有居民停下脚步与熟识的保安攀谈,形成亲切的生活氛围;精文城市家园的入口为“入门抬升”型,人车混行的入口两侧为两层高的沿街商铺,车辆进入大门后向左右两侧分流,步行人群则通过前方结合景观的大台阶直上,在形成层次丰富的界域形态的同时营造出轻松有趣的场所氛围;瑞虹新城二期采用了“门厅型”入口,入口左侧为沿街绿带、右侧为沿街商业,门厅内除有保安值班外,还有一些居民坐在玻璃幕墙的窗台上聊天交流,形成了较有社区感的氛围,增加了外人进入的难度,入口形成的界域形态非常明确。结合归属感评价得分发现,由丰富的空间层次界定出清晰界域、具有社区感、亲切感、趣味性等场所氛围的住区评价较好,而入口界域模糊、场所氛围缺乏安全感的住区入口归属感评价相应较低。
建议
在高密度小街坊住区户外环境设计中应当重点把握三个设计逻辑。
1)“聚-散”逻辑 即绿地布局应当聚集、连续,形成视野开阔的大尺度自然景观;而休息设施和活动空间布局适当分散或分区,结合“小群生态”原理保障必要的人际距离和领域性,避免人群过度集中产生拥挤感,可以通过绿化隔离、竖向分层、线性空间等方式得以实现。
2)“繁-简”逻辑 即活动空间的领域层次、功能、数量和路径选择应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支撑不同人群和类型的活动开展的同时尽量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增加空间自主性和趣味性;而单个场地的设计应当简洁实用,避免出现形态花哨但尺度不当或功能不明的低效空间。
3)“亲-疏”逻辑 即住区入口的场所氛围应当亲切宜人,营造舒适安心的归家感受;而入口界域形态应当清晰明确,形成必要的防御感,疏离潜在的危险人员,保障居住生活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文章来源:原文刊登于2016年第2期《城市住宅》杂志,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周静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惠丝思)
春节是阖家团聚的时刻,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城市住宅》编辑部从1月26日开始,连续10天,特为大家筹备了一个大咖云集、专业的流水宴,以飨读者。
此次“大咖陪您过新年“的内容,主要是集合了2016年行业专家,也都是《城市住宅》杂志的编委,在《城市住宅》发表的专业性极强的文章,文章内容涵盖住区规划、养老地产、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等内容,绝对称得上是一顿饕餮盛宴。
=============================
声明:
本微信刊登、发布的原创文章,为《城市住宅》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务请注明出处。
==============================
关注“城市住宅”方法:
1.微信号搜索“chengshizhuzhai”或“城市住宅”。
2.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号”。
==============================
关于《城市住宅》
《城市住宅》杂志(月刊)创刊于1994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为国家级专业科技期刊。《城市住宅》国内刊号CN11-3679/TU,国际刊号ISSN 1006-6659,邮发代号82-691。
《城市住宅》遵循面向城市与住宅开发建设领域,传播交流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环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介绍行业政策、法规,先进科研成果、应用技术与发展动态,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办刊宗旨,全方位多角度报道行业资讯与工程技术。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之后,《城市住宅》更加关注城镇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加大新城镇规划、建设,智慧城市,绿色住宅,住宅产业化,适老建筑与设施,城市更新及再生建筑等方面的报道力度,为我国城市发展与住宅建设提供技术原动力。
==============================
欢迎订阅《城市住宅》2016年杂志
单价:23元/本,全年12期,合计:276元。
可在全国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91,也可通过城市住宅官网www.cszz.cn通过支付宝、银行汇款等方式订阅。
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光临我们的微信小店,直接微信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