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临太湖,西侧水系较多,与园博园水系相连。西南侧园博园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越。△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动画视频©THAD
01
项目简介
PROJECT INTRODUCTION
本项目选址在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园博园,位于园博园东北角地块,北至园博园路,东至环镇路,西至柳舍村,南至园博园东入口。西侧有太湖风景以及西山风景区。西南侧有园博园景区,东山风景区,东北侧有望山景区,东侧与吴中区相望,项目区位在吴中区生态文旅带,风景秀丽。
△冬日鸟瞰©THAD
项目总用地约610亩,本期总建筑面积约约32万㎡,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万㎡,地下建筑面积2万㎡。在校学生及教职工共计5700人。
△鸟瞰图©THAD
建筑形态汲取苏州建筑特点加以提炼,以现代的建造方式呈现。景观方面在空间规划、桥梁以及小品的设置上充分表达苏州园林的格局与意境。
△北校门序列©THAD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为国家级大学,同时又建于苏州,规划设计兼顾二者,面向城市道路的公共教学区以大气严整的现代中式风格为主,彰显国之大医的深厚底蕴;太湖一侧的二期则自由灵动,与山水村落相融,体现江南风格的典雅含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突出“守正创新“,彰显文化自信。
△冬日校园©THAD
△冬日校园©THAD
△冬日校园©THAD
△观景阁远眺©THAD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医药学和中国园林共通的哲学观。规划汲取了中医阴阳平衡和经脉理论的精华,校园空间由一横一纵两条脉络汇聚于校园核心区,东西横向之脉为校园主入口正对图书馆标志建筑的礼仪脉,空间方正大气为“阳”,南北向之脉顺水系联通园博园,蜿蜒自然为“阴”,阴阳平衡且隐喻人体之任督二脉,把校园各功能组团联为一体。
△观景阁©THAD
△教学区春景©THAD
造园艺术是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规划兼收并蓄、既通过“借景”“对景”的手法,将场地周边的太湖、东山、园博园等文化景观融入到有限的校园内;又通过“融景”“造景”的手法打造百草园为代表的多个中医药文化景园和组团院落中的苏州园林,形成以中医药主题与苏州园林结合的独具特色的科学园林、文化园林。
△教学实验楼秋景©THAD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THAD
规划秉承经典中医药教学的“师承”教学理念,结合学科方向设置功能复合的学院组团,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师徒传承,营造符合中医药教学特点的学科群聚落。教学及实验空间弹性化布局,通用的设计适应未来学科发展的需求,可实现持续发展,打造代表中国中医药学科特点的一流校园。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南望©THAD
△科研楼组团©THAD
通过水域边界调整将三河交汇处打造成为校园景观核心,慢行系统串联水域周边校园公共建筑。通过地形的处理营造校园景观制高点,打造立体化校园空间。
△总平面图©THAD
△临湖东望©THAD
规划布局回应周边环境要素,通过各功能组团的紧凑布局,退让出宽阔的室外公共空间,形成疏密有致的校园建筑肌理和张弛有度的公共空间,打造园林中的大学。
△图书馆夜景©THAD
作为中医科学院大学,建筑功能布置在贯彻现代教学理念的的同时展现中医师承的教学特色。打造集学习、实践、生活、休憩于一体的复合型学院组团,承载中医师承教学模式。
△礼仪广场©THAD
校园空间及建筑风貌应展现出国家重点高等教育学府的气质和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校园建筑运用现代的建筑设计及建造手段,建筑外观加入中式传统元素,从整体形态和细节上展现国风底蕴,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医文化特色。
△规划结构分析©THAD
△名医堂©THAD
△平面图©THAD
△立面图©THAD
△剖面图©THAD
05
项目信息
PROJECT INFORMATION
项目名称丨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
建筑设计丨孙峂 任培 孟红卫 宋志超 艾星 赵新隆 孟一诺 关旭辉 周棹帆 裴军 林让 朱明月 连玉叶 李孟洋 胡珀等结构设计丨祝天瑞 任晓勇 李果 蔡为新 谢励 王学军 王美 刘春 宋智斌给排水设计丨刘福利 李妍 张伟 郝金珠 董聪聪 付超电气设计丨崔晓刚 潘敏 徐慧颖 贾启超 李丹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