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引发关注的《红色娘子军》 背后故事耐人寻味

2018-01-03 政知道 政知道

撰文丨邢颖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距离故事背景年代较远的80后和90后都对这段旋律耳熟能详。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红色娘子军》广为人知版本包括电影版和芭蕾舞剧版。电影版由梁信编剧、谢晋导演,并于1960年上映,芭蕾舞剧版由中央芭蕾舞团根据电影剧本改编,公演时间稍晚于电影。

海南岛四天四夜创作

1926年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的梁信是一名军旅作家,亲历过东北抗日联军、解放战争、广西剿匪战争等。1953年,他调到中南军区成为正式的创作人员,开始从事专业创作。

在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梁信曾经回忆起创作《红色娘子军》故事的经过。

“大约70年前,我是解放军一四六师的宣传队长,在我的队里,有七八个女战士,她们都是像女奴一样出身的人。我们一起在战场上将近两年,行军路上,围着火堆闲谈,谈她们的家庭、生活、遭遇。当时我偷偷地在脑子里记住了一两个重点人物,特别是那个地主家庭里奴隶出身的,后来成为吴琼花原型的那位女战士。”琼花是海南姑娘的普遍称呼,梁信创造出的这个人物集合了过去和他一起工作的几位女同志、海南已故妇女革命家刘秋菊和一位娘子军烈士的集体特征。

△左为梁信

1958年夏在海南体验生活采风期间,梁信在一间堆放杂物的小屋花了四天四夜时间创作出电影剧本《琼岛英雄花》(后改名为《红色娘子军》)。之所以写得这么快,“就是因为人物长期在我脑子里活了,罗霄在我脑子里活了十几年,吴琼花在我脑子里也活了十年光景,到契机成熟了,他们就出来了”,梁信说。

他还透露,从1958年在琼崖写初稿,到1960年初最后一次修改,三个年头他始终在修改剧本的结尾。在打印出六本剧本后,五本被寄往当时中国的多个电影制片厂。这个剧本得到了著名导演谢晋的赏识,他邀请梁信前往上海聊一聊剧本,这次会面使得剧本《琼岛英雄花》被改名为《红色娘子军》。梁信还和谢晋一起选角,演员祝希娟被确定为女主角“琼花”的扮演者。

1960年3月3日,《红色娘子军》登上荧幕,在那个解放不久的年代感动了无数观众,并斩获许多国内外的电影大奖。

△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

周恩来的亲自关怀

经统计,该剧创下了当年8亿人口有6亿人观看的纪录。后来该剧被改编成同名芭蕾舞剧,这是中国芭蕾史上第一部成功的现代题材的原创芭蕾舞剧。

成功改编的背后,有周恩来总理的身影。

据参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的中芭老团长李承祥回忆:1963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前身)演出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周总理在观看演出中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芭蕾剧目。”“为了适应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先编一个外国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

随后,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按照周恩来总理对于中国芭蕾舞要由学习借鉴转入独立创作的要求,在同名电影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现代革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而当该剧在北京天桥剧场进行彩排时,周总理更是亲自到现场观看。看完戏后,他满意地表示,“我的思想比你们保守啦!我原来想,芭蕾舞要马上表现中国的现代生活恐怕有困难,需要过渡一下,先演个外国革命题材的剧目,没想到你们的演出这样成功。我们国庆节就用这台戏来招待外宾。”

据报道,周总理还当场决定,该剧的首场演出要放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1964年9月29日,该剧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正式演出,随后剧组全体人员又南下广州、深圳巡回演出,都深受观众好评。

当年10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观看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后也给出高度评价,称这出戏“方向是正确的,革命性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从上至下都“点赞”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还被列为当时外事演出的剧目之一,用于招待外国首脑。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期间,中方为欢迎这位打开中美交往大门的美国总统,在其一行抵达北京的次日便安排观看这部芭蕾舞剧。

“原来我并不特别想看这出芭蕾舞。但我看了几分钟后,它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精湛表演艺术和技巧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尼克松卸任后在回忆录里描述了观看《红色娘子军》的感受。

上演四千场的经典剧目

这部“零差评”的舞剧无疑也成为中央芭蕾舞团经久不衰的代表剧目。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在中央芭蕾舞团网站看到,这个有着将近六十年历史的芭蕾舞团仍然将《红色娘子军》这部兼具中国文化时代精神的舞剧作为自己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作品”,并不断将之推上舞台,迄今为止已经上演了四千场。而中央芭蕾舞团现任团长冯英正是第三代“琼花”的扮演者代表。

对《红色娘子军》舞者而言,每一代的琼花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冯英在2014年接受政知君的同事采访时说,“第一代,他们为什么跳得那样满怀激情?因为当时的观众需要他们这样演绎。如果那个年代的观众看今天充满活力、整齐划一、线条非常流畅的表演,可能会不适应。今天的观众,可能也接受不了第一代那种粗线条演绎。”她认为,尽管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特点,但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和人物精气神是一样的,都需要英姿飒爽。

此外,《红色娘子军》也成为中国芭蕾走向海外的一张“名片”,在俄罗斯、丹麦、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轮番上演。“在法国里昂,当剧中响起《国际歌》时,市长还跟着唱起来。意大利也不排斥,认为‘《红色娘子军》是改革开放前中国艺术表达的最高水平’。2009年在巴黎歌剧院演出,他们的院长认为,《红色娘子军》在艺术上是上乘之作,观众都是愿意用色彩漂亮、舞段神奇来形容。”

资料 | 北京青年报 南方都市报 北京晨报 羊城晚报等

校对 | 项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