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五月•榜样系列 | 刘晓晓:人均日生产手套从300双增至700双,源自一位缝纫女工的发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台州好地方 Author 葛星星

 主动服务发展  

热忱服务职工


人物名片

刘晓晓,女,1988年出生,安徽省怀远县人,浙江东亚手套有限公司缝纫车间一名缝纫工。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上进,多次获得公司缝纫技能大赛一等奖、公司优秀职工称号。2017年,她被评为台州市劳动模范,今年获评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将手套布相邻的手指从指根处拉成一条直线,在手指转弯处稍缓速度,通过手和脚一快一慢的有效配合,保证缝纫机转动不断档、一气呵成完成缝纫。

这个“连环缝纫操作法”,能让手套的单人日产量从300双提升至700双。背后的“发明家”,正是刘晓晓。

从2008年至今,刘晓晓始终奋斗在车间一线,不仅技术过硬,还善于钻研,帮助公司提升手套年产量,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小细节带动大产量


4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台州高新区海丰路的浙江东亚手套有限公司缝纫车间,伴随着阵阵有节奏的机器声,200多名女工伏案缝制手套。

刘晓晓熟练地把两片布条拼在一起,塞入缝纫机的针尖下,轻踏右脚,机器启动。推、拉、移、转……5秒时间,布条上出现了细密整齐的针脚,一只手套内衬便成型了。



“今年已经是我和缝纫机打交道的第11个年头了。”刘晓晓化着淡妆,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精气神。

缝纫手套主要按件计薪。2008年刚进公司时,刘晓晓跟大多数工人一样,一天下来最多做个三四百双手套。


      “PVC手套内衬的缝纫,手指间急转的弧度较多,操作手法上以连续的转弯为主。按照原本的步骤,缝纫在手指间都需停一停、顿一顿的。”刘晓晓说,“当时我就想着怎么才能改善工序,多做点手套,多赚点钱。”


有了这个想法后,刘晓晓经常向老员工请教,把技术难点和窍门牢记在心。经常是别人下班了,她还在机器旁一遍遍尝试、琢磨。哪怕是回到家,她也不急着休息,而是在电脑前查阅相关资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经过一年多反复的摸索、练习,刘晓晓终于悟出了门道,提炼出一套“连环缝纫操作法”:充分利用棉布的柔软性特点,将手套布相邻的手指从指根处拉成一条直线,在手指转弯处稍缓速度,通过手(布料控制)和脚(电机控制)的有效配合,保证一次性完成缝纫。



这个方法让手套的单人日产量提升至700双,年产23万双。


车间里的“多面手”

“连环缝纫操作法”小试卓有成效后,东亚手套有限公司每年都会组织多场讲座,由刘晓晓现场示范推广技术。缝纫车间整体年产量提效8%,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她做起活来可快了,人也很耐心,从来不嫌我笨。”坐在隔壁工位的王大姐年过五十,学起新技术颇为吃力。刘晓晓见状,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一遍不会就两遍,两遍不会教三遍,直到教会为止。

“晓晓话不多,但是眼里有活。她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与同事关系也十分融洽,在班组中起到了带头作用,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在缝纫车间主任李霞眼里,刘晓晓就是车间里的“多面手”。


有一年,公司接到兰浪808手套订单。这类手套布面弹性特殊,对缝制要求技术极高。车间里技术最好的缝纫工,每天也只能做200双。

出货时间紧,生产进度却跟不上,怎么办?大伙急归急,也没好的对策。

刘晓晓了解情况后,主动“请缨”。她带领同事,用“连环缝纫操作法”加班加点赶工,最终以每天400双的产量,按时完成出口订单。由于技术过硬,此后她几乎包揽了车间各种手套样品的缝制。

缝纫车间内生产垃圾较多,刘晓晓提出“垃圾分类投放”的建议。车间内部轮值,每周一次吸尘,将有用的棉布边角料挑出来回收利用,不但有经济效益,而且帮助公司顺利通过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工作之余,她还是公司的“文娱积极分子”。在历年的“三八”妇女节系列趣味运动会、卡拉OK比赛中,都获得过好成绩。

今年五一前夕,刘晓晓获评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连日来,好人缘的她收到不少同事和朋友的祝贺。

      “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平凡。”说起这份荣誉,这个80后姑娘笑了笑。她说,自己会一直坚持做缝纫,“我还会继续创新,努力研究出新方法再提高产量。”

来源:台州日报、台州好地方



往期回顾

1.红五月•榜样系列 | 杨加华:化解2000多件民间纠纷的“金牌调解员”
2.@台州市民,明日起——市区公积金贷款可跨区办理!
3.红五月•榜样系列 | 颜丽菊:30多年奔走田间地头,从农校毕业生成长为水果“首席专家”
工作也是生活,关注即是认可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