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行实修第十五修法——观死亡不定而修无常 | 扩展内容

2017-08-21 索达吉堪布 达玛妙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336c5qt6&width=500&height=375&auto=0


前行实修第十五修法【引导文】

寿命无常——观死亡不定而修无常


前行:皈依、发心。


正行:观想我们寿命的本质是无增唯减,刹那刹那趋近死亡。比如能活50岁的人,50年的时光日夜减少,一天也不可能增加。过了一天,寿命就减少一天;过了一小时,也就减少一小时;乃至一分一秒……寿命渐渐终结。


只因众生愚痴,才不懂这个道理,认为过年时好高兴,全家欢聚一堂,殊不知往死亡更迈进一步。诚如《妙法莲华经》所形容的,房屋外面都起火了,可屋里的孩童还在开心地玩耍,根本不知瞬间就会有灭顶之灾。


因此,我应当清楚地了知:如同花鼠正在啃维系生命的草绳一样,这短短的生命终有一天会走到尽头。可是我却掉以轻心,好像能活几千年一样,一直为未来作着打算,从不观察这个道理。(所以,噶当派的好多大德都说:无常观修不好的人,修行绝对不成功。原因就在这里。)其实,虽然死处无定、死缘众多,我以后会在哪里死、以何因缘而死,现在茫无所知,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我决定会死,而且这个时间很快。因此,我应当有被判死缓者度年如日的恐惧,一定要抓紧时间赶快修行,现在不修更待何时?


以前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很多大德,因把无常修得好,每天都不会懈怠。不像我一样,经常睡觉或散乱。所以,我要从心里生起无常的观念,尤其是死期不定和死事决定,对此应反反复复地思维。

后行:回向善根。



【扩展内容学习】


每一入座,也都包括前行、正行和后行三部分。前行也分为前行的前行和真正的前行两个阶段。其中前行的前行阶段,要擤好鼻涕,洗好脸,里里外外一切要办的事务必完成,总之要保证在入座期间不需要中断打坐而往外跑。随后,坐在床上身心放松,稍加休息,接着立下誓言:我这一座期间,纵然是大恩大德的父亲来到,我也绝不中断入座而随着迷乱所转。指甲掐着肉发下坚定誓言:“宁死也不舍弃此誓愿!”


真正的前行


1、 身的要点,作毗卢七法,也就是双足金刚跏趺,双手结定印,脊背好像铜钱般挺直,臂膀放松舒展,颈部稍稍向前屈,舌抵上颚,眼睛垂视鼻尖。


2、语的要点:排除垢气,左右鼻孔轮番排三次,同时排三次,共排九次;或者,右鼻孔排一次,左鼻孔排一次,同时排一次,共三次;或者,左右鼻孔同时排三次。以上三种除垢气法,做任何一种都可以。具体做法:左手握金刚拳,压在大腿根儿上(即腹股沟的位置),右手以三股金刚印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缓缓向内吸气,囤积在脐下,观想自己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积累的业、烦恼、罪障、破誓言、修行中出现昏愦、沉陷、迷茫错误这一切都变成黑气,向外排散,呼气时就像青稞粒一样,从小扩大,末了一下全然排出,这与洗涤器皿相仿。


3、心的要点:调整发心,观察现在我修的这一座,是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发心,还是牟取利养赞叹的善愿发心。假设是这两种发心,那就要像毒物一般予以抛弃。倘若是无记的发心,就要调整过来。小士道的发心是世间俗人的观念,并不是入道者我所观修的法,中士道的发心也是成办一己私利的心态,因此也要予以断除。而必须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净发心,也就是在心里思维:为了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佛果,我才观修暇满难得。


接着祈祷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上清清楚楚明观,十万瓣白色莲花的红黄色花蕊上,狮子座层层叠放的柔软绫罗垫上,自己的根本上师身穿出家法衣或者咒师装束,怀着“上师是佛”等五种了知,默默祈祷,念诵“三世诸佛……”或者念诵四种厌世心前后的那些祈祷文,满怀感恩戴德的敬信之心深情祈祷,结果上师化光融入自身,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浑然成为一体,处在这种状态中,不跟随过去的分别念,不迎接未来的分别念,也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尽可能入定安住。这以上是入座的前行。



观死亡不定而修无常 | 扩展内容


观寿命无常这部分,前面讲了器世界的无常、有情世界的无常、殊胜正士的无常等等。


前面观有情的死亡无常,分三个方面,第一,决定会死;第二,死期不定;第三,死亡时只有正法对死亡有利益


思维死期不定:
这个修法着重在讲死期不定方面,也就是死亡不定。那么,为什么这里又重点提出来?虽然有情的死亡是从这三个方面讲的,但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虽然知道自己有一天必定会死,但 “死期不定”的概念经常是没有的,往往认为我今天不会死,明天也不会死,一直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是为了今生的名声、地位、财产、工作、家庭而奔波,在忙忙碌碌之中,突然死亡已经到来了,这个时候就慌了手脚,最后只有手抓胸口,追悔莫及!

所以提醒大家:观死亡不定特别特别的重要!所以从这三个里面,再把死亡不定拿出来重点观修。



具体观修内容:

第一点:要了知我们的寿命本质是无增唯减,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刹那刹那走向死亡,我们的生命只会减少,从来就不会增多。有很多比喻:日落西山、江河日下;或者就像正在屠宰场待宰的牛羊,很快就会轮到自己。这都是说明我们很快就会走向死亡,我们的生命,每一年、一月、一天、一小时、一分一秒,都在逐渐逐渐走向终结。 

大家一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观的话,往往在过年的时候或者在生日的时候,还是认为非常高兴。其实,真正观了无常以后就知道,每过一年,我们的寿命就减少了一年,每过一月、一天,我们的寿命就减少一月、一天、一小时,过生日也是的,都是在警示我们的寿命减少了。


运用一个比喻:就像老鼠啃草绳一样:一个人不小心掉下悬崖,当时他在悬崖的中间攀住了一棵草,这棵草维系着他的生命,当时有黑白两只老鼠,不断地啃这棵草,黑老鼠代表晚上,白老鼠代表白天,这个比喻说明我们的生命正在一天一天减少,草绳被黑夜白昼两只老鼠越啃越细,最后就会啃断的。

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出,短短的生命,终有一天会走到尽头,这个过程是很快的。例如,很多人活了五六十岁、七八十岁还在做一百年的打算,从来没有观察这个无常,以此空过人生。这是第一点:我们的生命逐渐逐渐,即使没有遇到违缘,也是刹那刹那在走向死亡,寿命恒时在减少。



第二点:要了知我们这一期的生命随时都可能死亡,特别是生活在南赡部洲,末法时期,众生的业力很重,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随时都可能死,死的时间、死的地点、死的因缘都是不定的,从这里警惕我们恒时都可能死亡。

1、死的时间是不定的,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有生必定有死,这是肯定的,但是因为死亡的时间无法掌握,我们没办法确定死亡的时间。
可能有人说,算命先生给我算了我能够活80岁,但是因为我们南瞻部洲是业力之地,很可能各种因缘出现的话,中间出现车祸、灾难等,很可能你的寿命还没终结的时候就出现横死的状况。


还有,我们造的善恶业也是不定,寿命也是改变的。所以,《因缘品》中也说: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友?也就是说明天死不死的把握我们都没有。所以,为死亡做准备,今天就要精进的努力。这就是死亡的时间不能确定。


《前行》中讲了很多这样的事例:《前行》中讲了很多这样的事例:死亡很快就会到来,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一步向死亡靠近,死主阎罗就像夕阳下的阴影一般,片刻不停地逼近我们。


生命的无常在明天、今天晚上,甚至仅仅就在呼吸之间,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也是没办法把握。死亡很快就会到来,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一步向死亡靠近,死主阎罗就像夕阳下的阴影一般,片刻不停地逼近我们。


生命的无常在明天、今天晚上,甚至仅仅就在呼吸之间,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也是没办法把握。 在《四十二章经》中,当时佛陀问弟子:“生命有多长?”有人回答“几天”,有人回答“在饭食间”,后来有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佛陀才予以首肯。


确确实实我们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就像《亲友书》中讲的: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就是说我们在呼气吸气之间,一口气上不来,就可能到了下一世。很可能今天、明天、或者下个月、或者下一年都可能会死去。但是现在许多人就是没有死期不定的概念而一生忙忙碌碌耽误了时间。这是第一点:死亡的时间是不定的。


2、我们死在哪里,地方也是不定的。无论你前往何方、住于何处,都应该观想:也许就会死于此地吧?甚至我们可能就是出门下楼梯不小心摔一跤都会死去的。出门坐车可能会死,坐飞机也会死,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死。


以前上师每次出门都像是安排后事似的安排家里的财务等,就是想着自己出门就可能会死。《妙臂经》中说:于山险地或深谷,室内路口或河畔,何方皆思我终处,了知无可适从性。意思是可能在山间或者在险地、或者是在深谷会死,例如我们坐车的时候,可能不小心掉到悬崖底下,或者是掉到河水里面,或者在室内我们睡在床上会死,或者吃饭时不小心哽死,或者突然心脏病发作也会死,或者遇到车祸死在路口,或者掉到水里死在河畔。


所以,不管在何方都应该想:这是我死亡的地方,我可能就死在这个地方。所以没有一个地方有可靠性、有安全感。“了知无可适从性”都是不可靠的。“故当遣除喜世间”。所以我们要遣除对世间的喜爱贪着,而是应该想到很快就要死亡了,看破放下世间,而精进地为死亡做准备。


例如,我们来到喇荣修学,经常想:能够一辈子在喇荣,能够死在学院最好,但是往往是一生病很可能就下山,可能没有到医院就死在路上,有的可能死在医院,或者有的死在家里,或者有的死在寺院里,那算好一点。所以,谁也没办法肯定自己会死在哪个地方。死的地方也是无法确定。


3、以什么因缘而死也是不一定的,佛经中说:“有以食噎死,亦由以药亡,何况说逆缘?故死缘无定。”也就是说有的因为食物,吃饭的时候不小心就哽死了,有的可能不小心吃错了药而死亡(以前上师讲过班禅大师是吃错药而显现圆寂的);这些吃饭、吃药好像都是用于维持生命的,都是生缘,但是它们都能导致死亡,何况是逆缘?外面的灾难、自己的疾病或者是猛兽、非人的侵害等这些违缘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生命非常的脆弱,更容易死亡。

所以,死缘也是没办法确定的。有的是地震而死,有的水灾而死,有的以火烧死,有的台风当中死去,有的是海啸当中死去,也就是说,这些逆缘都可能引起死亡。所以,我们的生命就好像是断源之水,无增唯减。“众皆入死道,谁信暂时寿?”
所以说谁能够相信这个暂时的寿命?《入行论》中也说:“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不复增,吾命岂不亡?生命逐渐走向死亡,我们肯定会死的。


再者,生缘极稀少:在末法时期,维持我们生命的因缘很少很少。我们现在的食物、药物跟初劫或几百年前相比,营养越来越减少,我们现在吃的食物很多都没什么营养。


有的生缘也会变成死缘:


本来以食物维持生命,但吃食物时可能会食物中毒,或者食物哽死,或者喝水时呛死;或者吃药本来是治病,但可能吃错药而死;或者本来房子是保暖的住处,但可能房子倒塌,或被火烧,都可能成为死缘。所以生缘也会变成死缘。《入行论》中说:“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是故速死亡,心当向正法。”
了知死的地点、死的时间、死的因缘都是不定的,并且死的因缘很多,生的因缘很少,所以我们很快就会走向死亡。



第三点:死亡的时候,唯有正法对自己的死亡才有利益,所以我们要精勤地为死亡做准备而修持正法。


谁也没有办法确定明天会不会死,没办法确定死期。所以,当下就要为死亡做准备,当下就要修持对死亡有利益的正法。我们死亡的时候要找人超度,能不能找到为我们超度的人很难说,比如突然死在路上,很难说,即使有人超度,《地藏经》中讲,超度的功德中,超度的人得七分中的六分,而死亡的人只得一分,所以死亡的人得到的功德很少。
所以我们在世的时候,自己超度自己,百分之百的功德都是自己得,哪怕你多念一句观音心咒、多念一句佛号,对自己的死亡都是有帮助的。所以在生的时候,励力地忏悔自己往昔的罪业,让自己的恶业力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让自己的善业力增长。
我们死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就让恶业力减少到最低,让善业力上升到最高,特别是我们求生净土,让净业能够成熟,往生极乐世界,这都靠在生时下功夫。虽然平时讲念十声佛号都可以往生,但死亡时有没有这个正念念佛呢?


这都靠生前自己下的功夫,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死亡的那一刻能不能把握好,就在于平时在生的时候,自己是否努力地精进行持善法,断恶行善。


所以,时时以死亡不定来鞭策我们自己,深知我们很快就会走向死亡,当下就要修持对死亡有利益的正法。



入座的后行


以这一座里观修的善根为例三时的一切善法、佛菩萨的无漏善根、一切有情的有漏善根,心里观想把它们合而为一,综合起来,为了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珍宝佛果作回向。


回向的方法,佛菩萨们如何以三轮清净的回向方式作回向,我也这般普皆回向,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之后,不要一跃而起,要反思一下:这次我从早晨的一座开始就立下誓愿,到底有没有随着迷乱所转。假设刹那也没有受迷乱所控制,觉得这一座修得很成功,会沾沾自喜,生起慢心,因此必须要断除我慢。要暗自反省:啊!你现在这一座修得成功,这也来源于一点不定的福报,你有什么可傲慢的,你真的这么好吗?我还要看你下一座。务必要除去慢心。


再者,如果因为心随着迷乱所转,不能思维一念善法,就会悲观失望,认为我现在修不成了,于是懈怠下去。对此要打起精神,提高心力。自我鼓励:哦,你现在落入迷乱的控制中而没有修好,但又有什么可悲观的呢?其实你从无始时以来一直迷惑至今,正因为这样,如今才需要分成入座和座间来观修。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曾迷惑,那为什么没有成佛。现在这一座已经被迷乱左右了,务必要下定决心:下一座绝不随着迷惑所转。然后慢慢从坐垫上起身,进入座间的事宜。倘若在座间,没有一一考虑前面的八闲暇,那么就像用火烬在火里燃烧的铁取出的同时又会变得黑乎乎一样,入座期间心稍稍有所改变,但是如果在座间时对今世红尘的景象心怀欢喜之情,那入座当中有没有观修闲暇等都无有用途了,有着沦为法油子的危险性。


以上观修内容,引用《大圆满前行广释》、《大圆满心性休息》、《前行备忘录》



前行实修第十四修法——观诸佛圣士而修无常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十三修法——观器情成坏而修无常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十二修法——观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十一修法——观蕴身而修无常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十修法——思维当生欢喜心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九修法——思维暇满之赞颂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八修法——思维生死之流转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七修法——思维因缘与缘起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六修法——思维无义而空耗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五修法——思维次第之数目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四修法——思维难得之比喻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三修法——思维恶趣之险地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二修法——思维差别之圆满 | 扩展内容

前行实修第一修法——思维闲暇之本体 | 扩展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