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闻思的同时还要做这件事——索达吉堪布解说“修行成瘾”

索达吉堪布 达玛妙林 2019-06-22


《中庸》里也经常讲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所有的博学、询问、慎思以及明辨是非的智慧,最终还是需要实际行动——修行!也就是说,笃行很重要。如果你没有一个实际的串习和行持,那的确是世间的一些理念最后都没有落到实处。



我们有些管理人员、世间人员,觉得自己只要在理论上能讲、理论上明白就可以。其实不是这样的,尤其是佛法的修行,主要是靠自己修行。如果你自己的修行很好,哪怕在一个法上修得很好,比如你人身难得修得很好,最后会变成一个特别成功的修行人;如果你对众生的大悲心修得很好,最后你会真正变成一个特别成功的人。所以我们关键是修禅修。

 

广义上讲,整个修行可以叫做禅,即“衮”,就是心要串习。这样的话,我们整个修行都可以叫做一种修行、禅修。如果从狭义的一些禅文化来讲,可能静坐、寂止的部分叫禅修。但是这也需要智慧的引导就像《亲友书》里所讲,没有禅定的智慧是没有用的,没有智慧的禅定也用不上。所以,智慧和禅定相辅相成,而且都是我们修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我们要知道,修行必须要先闻思萨迦班智达也说了,如果没有闻思直接去修行,那就像断臂的人爬悬崖一样,非常危险,这是不合理的。有些人刚开始直接就:我要去修行、我要去闭关、我要去禅修……但这个恐怕有一定的困难,一定要先广泛地闻思,这个很重要。但天天闻思,说是说得很好的,但连一个死亡无常,一个慈悲心、空性观都没有修行的话,那恐怕真正法的意义没办法融入自己的心。


所以,我们很多人不要认为“我听过某某法,灌过某个顶,依止过某个上师,学过什么什么法”,如同无垢光尊者讲过的,我们首先法融入自心,这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学习,法没有融入自己的心的话,暂时可能你在别人面前表演得稍微好一点,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你的修行也是不成功的,世间的一些事也不会成功的,最后连世间的一个高尚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好。

我们藏地有一种民间比喻,说是食物必须要吃,不吃对身体就没有用。那么佛法的话,必须要修,如果没有修行的话,自己的境界就没有进展、没有进步。《华严经》当中也讲了,就像聋子喜欢乐器,他可以用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别人快乐,“然自听不见,不修法亦然”,虽然给别人放很多好的音乐,但是自己不修行的话,实际上跟这个一模一样的。所以大家一定要修行,没有修行的话恐怕没有很大的意义。


以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比丘是两兄弟,一个特别爱专修,一个特别爱学习。后来,爱专修的人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另外一个则成为了三藏大师,有五百弟子,但是他的自相续特别不调柔。佛陀为了度化他们,有一次特意赞叹实修的比丘,当时三藏法师的很多弟子非常不高兴。他们觉得:我们上师有五百弟子,他的学问这么高,为什么佛陀不赞叹他呢?后来佛陀便讲了为什么要赞叹实修比丘,因为他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在我们学会、学院,一些道友可能爱讲经说法,爱研究,但是这毕竟只是文字上的、词句上的,如果没有在自相续当中不断串习和修炼,可能用到世间上是很难的。为什么现在有些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非常非常广大,有些虽然广闻博学,但是弘法利生的事业并没有那么显著,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人有没有修证,非常重要。就像世间一个老师,如果真正有一些修养的话,那人们自然而然会对他很尊重。


我在佛教经论的大海里面长时间地一直在享受,闻思和修行比较起来,可能闻思的时间比较多。我们很多佛教徒,这几年以来闻思得应该是比较不错,书看得也多、听得也多,然后辩论、研讨、思考,这方面还算是可以的,但是可能修行就不是特别多。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要求大家,不仅应该学习,更重要是学会修行。如果没有学会修行,闻思虽然很多,到时候却没办法用上。

《华严经》中讲:“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如果人漂在水里,但是他害怕被淹死而不敢喝水,最后可能会在水里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广闻亦如是。”如果对法没有修行,只是广闻博学,也是一样的,虽然在大海之中,但却无法尝到水。同样的道理,我们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听过很多次《入菩萨行论》,听过《中观》、《因明》,有时候我自身感觉也是这样,虽然以五部大论为主的很多法,基本上字面上的内容讲的话应该问题不是很大,但是真正要实修也是靠自己。

 

我们学会里的人每个礼拜共修一次,效果很好。以前很多人对佛法一无所知,但是现在参加一两年的共修以后,完全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这是我们在字面上了解而已,如果不修的话,确实到死时还是一样悲痛和苦恼,而且解决我们后世的一些问题也有一定困难。

 

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闻思的同时集体共修,集体禅修。比如我们先听一节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共同打坐半小时或一小时。但禅修一小时,可能对很多人有一定困难。刚开始可能比较痛、累,很多方面都有问题,但是慢慢会习惯的。你看很多人刚开始听课的时候,身体这样跏趺坐就不行了,脚痛得不得了。我们有些新来的居士这边脚伸一下,那边脚伸一下,这样动那样动。但是稍微听过法的这些人完全可以安住,而且一天根本不用动,完全可以安住在一个境界当中没有任何问题。

现在开始我们作为佛教徒要修行,一定要自己下一些功夫。如果没有下功夫,只是会讲,的确也没有很大意义。嘴上再怎么会说,或者说多少本书也能写出来,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很大意义。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心要调柔下来,要修行。“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也是《华严经》里的。其实《华严经》里讲了很多很多“多闻亦如是”。比如一个医生特别善巧于开方,全球所有的药都能说出来,但是他自己也没有吃,然后怎么样吃法没有讲的话,光是这样开药方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修法也是这样。

 

我在想,从现在开始,我们以后在一个礼拜当中,最开始能不能修一个小时,一天十分钟也可以,早上五分钟,晚上五分钟。一个礼拜七天当中,即使每天十分钟,刚开始可能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种压力。但是半年以后,也许你对修行自然而然上瘾了。就像喝咖啡一样,上瘾以后,别人说“不能喝咖啡,咖啡对你身体不好”,你也会说“不行,我很想喝”,这个时候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我们修行也是这样,修行一旦上瘾,真正品尝到它的味道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修,比如说空性我讲得特别特别好,但是自己从来没有修行过,对我也没有什么用。同样道理,死亡无常如果我讲得非常好,这也没有什么用。在佛教里经常讲,善星比丘跟随佛陀已经25年了,三藏十二部全部精通,但后来因为自相续的邪见,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大家应该知道。还有提婆达多也是如此。虽然在《妙法莲华经》里讲,他最究竟的一些示现的意义,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确他是一个特别有傲慢心、嫉妒心的代表人物。看到佛陀的故事,对此也应该清楚。而且提婆达多一辈子当中,经常以自己的多闻看不起别人,甚至悉达多太子的所有功德他都不放在眼里,刚开始还稍微好一点,后来因为一些恶知识影响的原因愈演愈烈。

其实他的广闻博学很了不起,有些经论中经常讲到,提婆达多能背诵六万部。如果把他所背诵的三藏,放在大象身上,大象也驮不动。我们能背诵几本书?大家都知道。我们可能只能背诵几本书;有的几本书都不背,而是放在包包里背着;有些可能只能背诵两三个教证;但是提婆达多能背诵那么多。好像《出曜经》也讲过:“后意转退,渐生恶念,意望供养,深着世利。”后来他的恶念越来越厉害,对世间的一些供养、利养、尊重等方面的执著越来越大,经常想和佛陀争夺,最终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包括我们佛学院的有些法师,刚开始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这个人是不是有培养前途,因为他的学校也很不错,人也很聪明,也喜欢看书。但是后来他首先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自己也特别傲慢,谁都不放在眼里;然后自己的戒律、见解逐渐可能受到影响,最后好像完全都已经毁了。在我们这个学院当中,虽然三藏法师可能算不上,但是确实包括一些堪布堪姆,最后也有一些人留下来。世间当中也是这样,各个大学里的一些教授,虽然讲得很好,做得却可能很差。我们居士也一样,有些人学问也不错、人也很聪明、事业也很成功,各方面都不错,但是因为不修行,不修行特别可怕,因为没有很好修行的原因,的确最后可能变成一个法油子,或者最后可能连自己对三宝的信心都不一定能保存。


 敬摘录 索达吉堪布UC开示




解脱捷径原来要修这个法……

野鸡华丽变身大法师——索达吉堪布开示变聪明的方法

与"他"来场殊死搏斗——索达吉堪布教你绝杀妙招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华诞——索达吉堪布号召广行善法(附秘密传记)

不要把“宫斗大戏”用在生活中

索达吉堪布殊胜日开示:仅见到佛像、聆听过名号,也能尽享各种安乐

吃肉的“禅师”、闭关的“木匠”,谁更“空性”?

听索达吉堪布开示“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皆空,那供佛还有功德吗?

大德眼中的“空性”,是怎样一番风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