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勘单位发展:事企混合制已走到尽头 !

2017-05-09 徐文喜 桔灯勘探




事企混合运行体制真的已走到尽头了吗?

地勘单位面临的真实问题都有哪些?

改革之下,我们应该怎样寻求发展机遇?


文 | 徐文喜

单位: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


  一、地勘单位发展历程与现


01

地质队伍人数变化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地勘行业主要分为能源矿产地质勘查,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水工环地质等矿产地质勘查,基础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勘查技术服务。



三起三落


地勘队伍人数变化:


  • 建国前,290多人。

  • 1952年,17788人。

  • 1960年,61.9万人,

  • 1965年,38.7万人,

  • 1980年,74.1万人,

  • 1997年,53.9万人,

  • 2015年,50万人。

••(引自陈毓川)


02

地勘工作改革,至今可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79-1986年专业化改组

    提出:1979年在全国地质局长会议,孙大光部长:“按专业化分工原则改组地质队伍,通过经济合同组织生产协作。”

    目的:以地质找矿为中心,改变片面追求钻探工作量的做法。

    方式:将综合地质队一分为二,改成地质调查队和探矿工程队。

    结果:大多数单位分开几年后又合二为一


  • 第二阶段:1987-1998年企业化改革

    提出:1987年,地矿部《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总体构想纲要》,提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总体方案。

    目的:解决地勘生产能力的过剩,事业单位体制与商品经济下弹性任务的矛盾。

    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包、一挂、一补


    三包:

    一包上交节约额或利润(即节约额分成) ,主要是地质队向局上交;

    二包固定资产增值率,不包括房屋固定资产;

    三包国家下达的地质工作任务。


    一挂:

    地勘单位经济效益与工资总额挂钩;


    一补:

    对地勘单位的“其他支出”通过核定给予明补。


    三项基金制度:

  1. 生产发展基金,用于购买设备等;

  2.  职工福利基金,用于职工的集体福利;

  3. 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职工个人。

  4. 体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结合。

  5. 结果: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调整。


  • 第三阶段:1999-2012年公、商分体运行

    提出: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方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


    公益性地质工作:由国家出资开展的地质工作,其成果不具有排他性,无偿向社会提供使用;


    商业性地质工作:指商业性矿产勘查,具有排他性,可获取探矿权收益。


    目的:国家出资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交给市场。


    方式: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勘队伍属地化;地质勘探费作为“基数”留给地勘单位,但不再下达国家地质工作任务。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过程中,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各项税收政策。


地矿部在各省(区、市)的地勘队伍由中央政府管理转为地方政府管理。


包括:

  1. 31个厅局级地勘单位;

  2. 760个县处级地勘单位;

  3. 职工总数38.52万人(其中在职22.53万人、离退休15.99万人)。


工业部门地勘队伍: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01〕2号) 

  2. 大部分实行属地化管理;

  3. 约25万人留中央部门管理,约9万人。


“黄金十年”:

  1. 2003-2012年矿产资源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2. “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

  3. 属地化管理后,收入总量、地勘费投入、市场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6.7%、26.7%和28.8%;净资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2.2%。(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国土资源部咨询中心) 

  4. 结果:地勘行业整体实力壮大,服务领域扩展,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 第四阶段:2013-----现在  分类改革


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据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调研(彭齐鸣等):


  • 截至2015年底,全国23个省基本完成了国有地勘单位的分类工作;

  • 剩余8个省区2016年也陆续完成分类直接改革(如辽宁省);

  • 中央管理国有地勘单位:各行业进度不同多数尚未公布分类结果。




已完成的407家地勘单位分类中:


  • 公益一类占30.5%;

  • 公益二类占63.1%;

  • 生产经营类占3.2%;

  • 待定的占3.2%。


03

地勘单位现状


“百局千队”:至2015年底,全国有110家厅局级国有地勘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事业性质单位1117家,具有各类地勘资质的地勘单位2640家。


9大系统:地矿、有色、冶金、煤炭、油气、建材、化工、核工业、武警黄金部队。


50万在职职工(不含油气)。(据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调研组)



  二、地勘单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01

矿产勘查投入下降,地勘单位经济下滑




非油气地质勘查年度投入

(据国土资源部2015年勘查成果通报)



非油气地质勘查资金投向



非油气矿产勘查年度钻探工作量


非油气,2015年比2012年年度投入:


  • 地质勘查:减少35.7%,平均每年减少11.9%

  • 矿产勘查:减少42.0%,平均每年减少14.0%

  • 社会资金:减少45.9%,平均每年减少15.3%

  • 钻探工作量:减少49.8%,平均每年减少16.6%


找矿难度加大,成本增高。以铜矿为例:

  1. 2001-2005每万吨需投入44.3万元;

  2. 2011-2015每万吨需投入213.7万元;

  3. 成本增加4.8倍。

(据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



02

地勘单位获取探矿权困难


  • 普遍实行招拍挂方式出让探矿权,无论是否为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产地,一律招拍挂。

  • 地勘单位由于资金实力有限,难以取得探矿权。

  • 地勘单位原来自有的优质探矿权大部分已与公司合作,剩余的多是质量不高的“鸡肋” 。

  • 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建设滞后,地勘单位只能处于打工地位。



03

事企混合运行体制已走到尽头


  • “戴事业单位帽子”,使地勘单位因迷恋财政补贴而养成了“小富即安”的观念。

  • 地勘单位效益增加,但机制没有改变。

  • 科技创新乏力,激励机制缺失,核心竞争力不强,错失了发展机遇。

  • 廉政风险。



04

队伍庞大、专业雷同,勘查能力过剩


  • 虽经多年改革,全国国有地勘队伍“百局千队”格局没有改变,在职职工规模没有改变。

  • 原来的科研所、区调所、测绘队、实验室、水文队都成为综合队,从事矿产勘查工作

  • 原来多种经营办的宾馆、工勘、企业、公司产业绝大部分已关停。

  • 队伍结构相近、产业单一,只能同质竞争。



05

勘查施工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 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幅增加,并与重要成矿带重叠,勘查项目陆续退出。

  • 勘查项目大部分位于公益林区、基本农田、草原,环境压力增大,审批周期长,补偿成本高。

  • 黑龙江: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7%,其中大兴安岭占28%,小兴安岭占21%。另外还有国家重点公益林、基本农田。

  • 广西新政策:矿权审批会签制、强制退出制。



06

改革进入实质阶段,面临人才流失


在地勘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技术骨干的去向:

  • 提前退休

  • 调入保留的事业单位

  • 被矿业公司高薪挖走

  • 转到其它行业

  • 留在原单位



07

取消资质要求,打破了国有地勘单位的垄断地位


取消资质要求:

  • 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编制(国发[2015]58号)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国发[2015]58号)

  • 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国发[2015]58号)

  • 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国发[2015]58号)

  • 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编制(国发[2015]58号)

  • 矿产资源开采报告编制(国发〔2016〕11号)


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天津、上海、福建、广东等地试行:

  • 取消除金矿、铀矿、油气、稀有稀土勘查以外其它矿种勘查资质要求。


国土资源部仍在继续做精简行政审批,其中地质勘查资质及审批还有被取消的意向。



  三、地勘单位发展的机遇


信心来自两个不变:


  • 矿产资源需求基本面没有变

  • 地质工作基础地位没有变



中国能源与重要固体矿产需求峰值点(零增长点)预测(据中国地质调查局)


01

传统矿产需求仍居高位


  • 铜、铅、锌、钨、锡、镍、金等传统矿产虽然需求下滑但仍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到2025年)高位运行。

  • 矿产勘查目标应由追求矿床规模调整为追求矿床质量,寻找有经济价值的矿床。

  • 及时放弃需求过剩、品位低、埋藏深、开采条件不佳、开采环境恶劣的矿床。



02

新兴矿产需求快速增长


  • 锂、钴、“三稀” 、石墨金属等新材料矿产和地热、铀等绿色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形成新的勘查热点。

  • 逐步开放油气、铀矿勘探开发市场,引入社会资本打破行业垄断,为地勘单位提供了新的机会(矿产资源十三五规划)



03

民生服务领域需求扩大


  • 国家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兴起,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扩大了民生服务领域需求。

  • 地质工作从传统地质向大地质转变。

  • 从单一的矿产勘查向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广义地质工作转变。



04

地勘单位改革激发内在活力释放


  • 矿业金融市场逐步完善,社会融资和获取探矿权、采矿权更加方便,改变打工者地位。

  • 与下游的矿业公司联合、重组,转身为矿业公司的勘查公司,增加抵抗风险能力。

  • 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在细分的勘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 科技创新、“互联网+”,带来先进找矿理念和技术,提高找矿效率,降低勘查成本。

  • 苦练内功,提高核心竟争力,应对市场开放。

  •  配矿权,傍大款,练内功



05

倡导绿色勘查 缓解生态环境保护矛盾


减少探槽对地表植被破坏:

  • 以钻代槽:便携式钻机、水平钻探、基岩浅钻;

  • 航空物探(磁、放、电)+钻探;

  • 地面物化探(加密)+浅钻;

  • 树立环保理念,探槽回填、植被恢复、钻场清理,尽量把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06

一带一路为境外矿产勘查提供了新机会


  • 走出去:抓住矿产品市场低潮期机遇购置资源;

  • 本土化:不要把国内管理方式、技术规范带出去;

  • 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四、黑龙江省国有地勘单位现状


  • 有地矿、有色、煤田(2家)、建材、化工、武警7个系统,省属4家,中直3家。

  • 分类改革:已基本完成分类,地矿局机关、地调院、有色局机关、有色总院为公益一类,其他大部为二类。

  • 事业单位改革准备工作:清产核资,编制冻结,上缴经营性资产,开展调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拟争取的政策进行了梳理



矿业在全省工业中的地位



地质勘查三年专项:逆势而上




地质勘查三年专项


省政府为打造矿业产业,2015-2017年出资27亿元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由省内国有地勘单位承担。2015年14亿;o2016年6亿;2017年预计7亿,正在做筹备工作。(以前平均每年4-5亿元)


分三个层次部署:


  • 1:5万矿调:提高工作程度、提供找矿靶区,省内招标。

  • 物化探异常查证:提供矿产普查基地,省内招标+委托。

  • 矿产勘查(深度勘查):提交矿产地和资源量。


重点勘查矿种:


  • 铜、铅、锌、锡、金、石墨、高岭土矿为主。

  • 减少煤、铁、钼等过剩矿产勘查.

  • 探索稀土矿、铀矿勘查,取得初步成果。

  • 主要问题:外部环境制约,工期滞后;



萝北县云山石墨矿普查



绥棱县陶瓷原料矿普查


已开展的广义地质工作:


  • 农业地质调查:开展1:25万和1:5万农业地质调查、富硒土壤调查。

  • 城市地质调查:哈尔滨市,城市塌陷区调查

  • 城市应急水源地勘查,垃圾场环境评价。

  • 煤矿塌陷区调查评价

  • 地质遗迹调查,青冈县猛犸象动物群。

  • 地热、低温能调查与示范。

  • 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

  • 矿山环境遥感监测


问题:依赖政府投资



松嫩平原农业地质调查



黑龙江省富硒土壤调查



哈尔滨城市地质调查



哈尔滨市城市地质调查



黑龙江省地热资源调查



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


作者:徐文喜

单位: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


- End -


欢迎添加小桔微信号

< 长按二维码识别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