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区基金会一线工作者学到什么?

2015-06-30 公益慈善论坛

金锦萍:

“财富如水,社区如海,社区基金会是河流,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日夜不息奔向大海。实践将证明社区基金会是财富流向的好归宿。社区基金会不仅是公益事业的参与者、公益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治理的推动者,更是社区历史的记载者、社区文化的传承者、社区未来的缔造者。”


翻开厚厚一本“北京大学法学院·深圳市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英才计划培训班”培训材料,扉页上一段由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撰写的话引人深思。


这个近期举办的培训班,成为国内首个规格最高的社区基金会培训班。国内研究公益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从社区基金会的源起、基层治理结构的构建等理论到运营方法,给来自特区的学员上了深刻的一课。


求学北京,光明新区的社区基金会一线工作者学到了什么?对于光明新区的社区基金会发展来说,高规格的培训班背后又蕴藏着什么?来自一线实践者的思考,无疑将影响着未来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迈出的脚步。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柳艳




1一次理论普及的洗礼


2014年12月5日,光明新区与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签订社区基金会五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社区基金会和社区治理战略规划咨询、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将新区试点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此次培训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学习是有价值的,是一次理论普及的洗礼。信息量特别大,需要时间来沉淀。”作为光明新区社会建设局基层建设科负责人,谢红城组织并参与了此次培训,因而十分清楚人才培养对于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发展的意义。


他告诉记者,在筹建光明新区5家试点社区基金会时,不少参与者来自社区居委会、社区股份公司,他们尽管对公益事业有参与意愿,但没有管理经验。现在专职副秘书长都是社工,优势在于对社会工作熟悉,对社区情况了解,缺点在于对于公益事业没有系统学习。“参与培训班的不少秘书长、副秘书长是刚接触社区基金会,有一些社区基金会的从业人员对概念了解得不清楚,不少此前甚至没有听说过社区基金会,将此简单等同于公益慈善。”


新羌社区基金会副秘书长陈丽莉就是从一线社工转型而来,刚接触社区基金会工作两三个月,参与了北京的培训。她坦言,一开始觉得社区基金会只是一些慈善人士捐款,用来服务居民,“上完课后,逐步意识到社区基金会秘书长的任务很重大,筹款、运营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知识。说句实话,现在到了社区基金会,与社工工作模式还是有很大不同,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除了课程学习,另一个让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一线工作者印象深刻的,是对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观察学习。参观之行让陈丽莉十分感慨,“他们的学历很高,综合素质非常不错。做慈善不能单凭爱心,需要有策划、设计、沟通等多方面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学习理念的同时,我们要根据光明新区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探索公益意识和公益习惯培养


学以致用。一方面如海绵一样吸取知识,另一方面,谢红城在思考怎么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社区基金会实践中。授课老师之一金锦萍讲授了“社区基金会的兴起”“基金会治理结构”课程,其中一些观点对谢红城十分有启发性。


“她提到社区基金会不是单一的扶贫济困,更要通过做大量公益项目凝聚人心,营造熟人社会。”谢红城认为,这一点的指导性特别强,“深圳是一个移民社会,很多人对社区没有认同感。我们做社区基金会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助推社区治理创新,传播培养公益理念,以公益名义参与社区治理,如环保教育、邻里关系等,通过一个个公益项目,最终达到社区和谐。”


事实上,在光明新区已经推出的公益项目中,正有意识地往对社区居民公益意识和公益习惯的培养方面探索。最近,新羌社区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屡屡被社区老人追问生日会何时举办。原来,在实施关爱长者项目过程中,新羌社区基金会通过发动志愿者、长者家庭全体成员、左邻右里参与社区长者生日会,以形成尊老敬老、社区和谐氛围。这种更加富有亲情、人情味的生日会打破了过去“吹个蜡烛,吃个蛋糕”的形式主义,真正赢得了社区老人的喜爱,让社区的家庭氛围、邻里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化学变化。


此外,在实施社区侨民教育项目过程中,凤凰社区基金会动员社区志愿者参与项目,并要求侨民子女的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他社区公益服务;在实施社区共融项目过程中,玉律社区基金会发动户籍和非户籍居民共同参与爱心菜园、义务巡逻、环保公益等活动。


“应该说,新羌的社区基金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谢红城介绍,公益项目的推广让更多个体了解、支持社区基金会。现在该社区基金会除了企业捐款,还有不少社区居民捐款给社区基金会,“首先要聚人气,捐款后大家参与黏合度会更高,要发动更多有专业技能的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3关键在公益项目上做文章


“虽然规模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有很多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比如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对公益项目的开发研究还有效果评估等。”在对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参观考察后,谢红城心潮澎拜。


“项目设计得非常有影响力,其中一个基金会做了善行者项目,通过马拉松体验,大家的参与度非常高,平台也有筹款功能。再比如众所周知的希望工程,以前更多是让贫困孩子读得起书,现在是如何更好读书,公益早餐等项目一直在延伸。”谢红城表示,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参观时,该基金会运作的一个职业教育项目让自己格外有感触。在这里,教学设备由社会捐赠,不同的力量支撑起这所公益学校。


“在培养的时候,他们还特别注重感恩培养。学生毕业后,要给学校重新粉刷一遍墙壁,给下一届学弟学妹使用。学生学会回馈社会,将形成良性的循环。”这带给谢红城的思考是,如何链接整合更多资源来做公益,也引发谢红城对于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归侨子女教育项目的延展性思考,“我们现在的项目开发到了家庭,往下走在关注社区教育、关注群体性贫困方面可以再进一步。”


他坦言,尽管光明新区陆续推出了一些公益项目,但总体来看项目影响力还不大,“要通过影响力让老百姓认同,从而参与,愿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基金会要做得专业,也要俯下身子,善于讲故事,项目能打动人心。”谢红城认为,光明社区基金会目前最关键是要在公益项目上做文章,让社区各群体对公益行为认可,“不要做成社区慈善会。”


4用调研数据作专业支撑


在交流互动中,学员就如何评估归侨子女教育项目,与深圳市社会组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饶锦兴请教探讨。饶锦兴指出,要做出专业的评估,需要各种数据的比对,比如不仅要调研参与了辅导班的孩子,还要调研没有参与辅导班的孩子。“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的支撑,特别是社区基金会没有先例可循。”一位参与了培训的学员说。


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张眉清感触十分敏锐。作为光明新区首个区级社区基金会秘书长,张眉清此前参与了首批5个社区基金会的工作。


“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有没有详实的数据支撑?”张眉清认为,切入点对不对十分关键,“比如我们的归侨子女教育项目,有来自一线社工的基本数据,这些才能客观地评估这个项目是否有效果。”


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张眉清观察到,该基金会有专门团队做数据分析,“比如针对西北的扶贫,有工作人员专门调研,有真实数据,能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对于光明新区来说,在社区基金会的运作中学会运用大数据十分重要。比如越众认捐了50万元冠名基金专项用于华侨文化传承公益项目,具体操作时不能撒胡椒面,要先做实地调研,到底哪些值得传承,能够带来社会甚至经济效益。要找到点上,而不是面上。”


6培养专业的公益事业人才


一些细节让参观者感触颇深。当到扶贫基金会学习时,每个参观者都发了一个有自己名字的小胸牌。“第一次遇到。胸牌背后透露出十分注重交流的信息和互动的真诚。”谢红城回忆,自己还关注到参与接待的工作人员的论文,“都是对于基金会运作的自发理论性思考,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学习、研究精神。”


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参观时,一整面讲述发展历史的照片墙中,张眉清看到了那张耳熟能详的大眼睛照片,“一个基金会经历这么多,做到现在不容易。值得尊敬。”年轻的张眉清细心地观察到,在这些办公场所中,有多肉的小植物、卡片、项目照片,也有家庭合影,“工作氛围很好,充满了生机。”


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参观时,除了极少数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参观,每个部分都有专业人员讲解,接待人员十分精简与专业高效,参观并没有打乱原本的工作秩序。“每个部分都职责清晰,衔接专业流畅。”张眉清说。


如何设计项目成为张眉清正在思考的头等大事。她希望看到光明新区的社区基金会公益项目能达到可规模复制的效果,“成立区级社区基金会后,我们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开发推出一些可复制推广的公益项目。”


学过社会学、喜欢心理学的张眉清正对公益事业产生日趋浓厚的兴趣,她希望将公益事业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为此在不断吸取养分。在张眉清的手机上,收集了10多个公益类的微信公众号。年轻的社区基金会基层实践者正努力让社区基金会的试验田结出累累硕果。


公益慈善论坛创建于2006年12月5日。8年多来,我们专注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公益慈善常识的普及工作,希望藉此帮助人们学习并掌握正确的理念、方法,进而更有效地行善。

公益慈善论坛由个人独立运营,无外界资助

如果您喜欢本号推送的文章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打赏主编


感恩您的支持!

主编微信 | zhang_yixun QQ | 87520885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