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做慈善的朋友,你知道什么是有效利他主义吗?

2016-08-15 公益慈善论坛

来源:MFA悯惜动物(微信号mercyforanimals)

你知道什么是有效利他主义吗?

现在如果你想捐钱做慈善,会有很多选择。捐到什么什么领域?教育?医疗?艺术?环境保护?建设?又捐到什么机构呢?你所在的城市一定有许多慈善机构,在网上也能找到国内外许多做善事的机构。同样是捐钱,把它投入到哪里是个大问题。时间更是这样。同样是做志愿者,怎么能让我们所投入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人呢?


有效利他主义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新的风潮!


一、结果最优化的目标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彼得·辛格在新书《你能做的最大善事》阐述了“有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的定义:有效利他主义者的目标是把他们投入到慈善的时间、金钱等有限资源尽可能地最大化。这种利他主义不仅需要善心,还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计算。




实验:例如,他通过一组实验证明,如果向一组人出示一个需要昂贵的药物救命的孩子,向另一组人出示同样一笔钱可以救的8个孩子,前面一组人为了救那个看起来更可怜的孩子会捐得更多。但其实另外那8个孩子没有人捐钱一样会死去。所以说,有时候理性的选择比感性的冲动要重要。辛格说:“在有效利他主义者看来,这是一个荒唐的结果。有效利他主义者对数字很敏感,对拯救每个生命的成本、能减轻的痛苦的年限很敏感。”利他主义不是纯粹的感性,而是需要达到最大的效果。



 

二、有效利他主义和动物保护


辛格是动物权利领域的先驱之一。同样是救助动物,是救助马戏团,水族馆里被用来娱乐大众的动物?还是被忽视虐待的宠物猫宠物狗?又或者是非法的野生动物捕猎?他认为投入农场动物保护是最有效的,因为遭受苦难的动物主要在产业化农业领域,农场喂养、屠杀的动物数量是被杀或虐待的宠物猫狗的50倍+。如果你想减轻最大多数动物的痛苦,就应该去关注鸡、羊、牛、猪等。



彼得·辛格,道德哲学家,有效利他主义之父


三、做慈善还是赚大钱?


再举一个有效利他主义的例子。4月初,《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在文章中介绍了辛格的学生马特·韦杰的事迹。韦杰是一个大学霸。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尖子生,牛津大学已经录取他为研究生。他一门心思想做慈善,但是2012年毕业后,他却去了华尔街一家套汇交易公司。屈从于现实?并非如此。他如此选择的动机是,如果他在金融行业找一个高薪工作,他就有更多的钱捐给慈善组织。2013年他捐了十几万美元,差不多是他税前收入的一半。他把钱捐给了“抗击疟疾基金”。据估计,每向这个基金捐3340美元,就能拯救一个孩子的生命。这样算下来韦杰通过捐款比他亲自去做义工救的人还要多。

 



这件事情曾上过纽约时报的新闻


四、就业选择


当然,上述的例子并不是劝说所有的人都放弃做慈善而投身金融。因为总得有人去一线做慈善工作,也需要有人捐钱给慈善机构。只是说,如果你面临从业选择,你有一颗慈悲心,想要做慈善,那么直接做慈善很好;如果你从事其他行业,通过其他方式来帮助慈善事业也不错。你擅长什么,你的出发点是什么都非常重要。



 

五、你做慈善的动机是什么?


显然,有效的利他主义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在衡量做善事时,客观结果非常重要。其实,做善事时的动机更是异常关键,甚至可以说是基础。


↓↓↓

利己?NO!

研究奉献行为的心理学家认为,热衷于向慈善机构捐钱的人,与其说是想要帮助别人,不如说是为了从捐钱行为中获得的“温情效应”(warm glow)。这样出发点可能是利己。有效的利他主义并不支持这样的出发点。



虽然一些研究表明,慷慨的人通常比不奉献的人更快乐、更满意于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捐赠者的动机是利己而不是利他。他们的直接动机是帮助他人,因此而感到快乐只是副产品。


利他?YES!!

有效利他主义者的动机是让需要帮助的真切的得到帮助,减轻痛苦获得更多的幸福,给世界带来一些正能量。他们很有可能把他们的收入的十分之一、四分之一乃至于二分之一捐给慈善组织。他们的利他主义也许包括他们的时间和才华,并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用理性和证据确保他们用于做善事的资源尽可能地有效使用。



1925年的伦敦,一位警察叫停交通,为了让这只母猫叼着她的小猫过马路。


六、效率vs.道德准则


英国哲学家约翰·格雷并不完全认同有效利他主义。从道义论和美德伦理出发:“对大部分人来说,道德准则并不是行最大的善,而是坚持正确行为的准则,例如对人对事尽责、公平公正、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坏事。道德的生活也许需要仔细的推理,但是这种推理的目标通常不是确定怎样才能行最大的善。这种推理是为了平衡各种善的主张;决定该使用哪种价值观,在价值发生冲突时决定哪个最重要。在某些情况下,对这些问题可能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



英国哲学家约翰·格雷

 

大家一起来利他!

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要求一个人完全不计较自己的苦乐和得失,所有想法和行为都是为了利益大众,甚至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但是这非常困难。我们也并不要求每个人一开始都这样做。从很多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一点一滴,日积月累。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利他,这样的事情往往在利他的同时也利己,让人身心愉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善心会日益增长,做善事会变成越来越自然也理所当然的事情。你身边的人也会渐渐被你的正能量所影响。



彼得··辛格是素食者

 

参考资料:

https://whatiseffectivealtruism.com

http://news.inewsweek.cn/detail-1748.html

http://xiamag.com/15310.html

http://www.nytimes.com/2015/04/05/opinion/sunday/nicholas-kristof-the-trader-who-donates-half-his-pay.html?_r=0


好文推荐:

何谓有效公益?


作者:李志艳  来源:社会资源研究所


无论国际或是国内,有效公益都还不是严格的术语。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种价值主张,它希望把公益人的视角从“透明性”、“专业性”以及对公益资源的渴望,转移到成果或社会影响的关注上。因此,有效公益的焦点一定是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而非公益人的能力、职业素养,也非公益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后面这些都是投入、手段或者是切入点,而非最终的目的地。


如果我们套用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对“有效性”的定义,那么“有效公益”指的是公益的资源和能力能够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而成果则一定在组织之外,即社会问题的解决,公益人以及公益组织不是社会议题的“利润中心”,从来都是“成本中心”。




放在现实语境中,“有效公益”至少包含五大面向,我称之为“有效公益五要素”,也可以说是判断某个公益组织或公益项目是否有效的五个标准。


1. 针对性:公益瞄准的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切中了目标对象的关键需求,公益投入、活动、产出、成果之间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干预脉络,并且有望贡献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2. 效果:公益组织或项目给目标对象带来了切实的改善,并且没有衍生重大的负面效果。


3. 效率:与效果相比项目的投入和成本是划算的,有着合理的社会投资回报,公益组织和项目管理 60 25945 60 15792 0 0 3345 0 0:00:07 0:00:04 0:00:03 3345当且运转流畅。


4. 可持续:在公益组织或项目撤出后,目标对象的改善可以延续,有一套机制可以确保公益效果的长期性。


5. 宜推广:公益项目所承载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和可推广性,并开放给更广泛的社会所用。


在这五个要素中,相关性是效果和效率的基础,可持续和宜推广则是效果和效率在更纵深的时间以及更广泛的空间上的延展。没有这两种延展,单就项目而言可能是有效的,但社会系统性的变革却无从发生。




从上述叙述中,我们不能难看出“有效公益”的价值主张,至少它在以下三个基本点非常明确且不容辩解:


1. 从问题出发:有效公益认为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因社会问题而生,公益设计针对的是社会问题,监测评估量度的是人们对问题认识的变化以及问题被解决或缓解的程度。公益问题是一切公益活动的根源,我们不应脱离社会问题来谈论公益人、公益组织甚至解决方案。


2. 目标对象为先:有效公益认为捐赠人、基金会、NGO、志愿者、以及社区里的合作伙伴,能够聚集在一起,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解决目标对象所面临的问题。公益的首要客户是目标对象,捐赠人、基金会等资源方都是支持性客户。


3. 成果导向:判断公益组织及项目是否有价值的根本依据是项目的成果,对成果的衡量涉及到上述五个方面的标准。项目的投入、活动、管理、产出等只有在产生成果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倡有效公益与提倡量度公益成果是两回事,尽管公益成果的衡量是推动有效公益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成效的衡量涉及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权利及关系的变化等等,很多极其重要的社会影响是无形的,科学的评估工作对于很多初创的公益组织来说,不仅困难而且成本昂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要放弃对成果有效的关注,我们仍需要通


荐读:徐本亮:公益慈善应避免左、右倾错误,重视“有效性”





公益入门书推荐:《公益原理》


《公益原理》节选内容回顾:

购书咨询:请添加微信zhang_yixun,注明“公益原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