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原理》:孤独的公益人——自娱自乐的三无群体
昨天发出公益入门书推荐:《公益原理》之后,便有不少朋友联系小编咨询,希望能一睹为快。面对大家高涨的学习热情,小编也是深感欣慰啊!因此,今天又特地挑选了该书的一个小节出来,以飨读者。
孤独的公益人——自娱自乐的三无群体
来源:《公益原理》 作者:鲁达
当提到公益人三个字,本身已经表明,中国社会中社会工作者的稀缺性。美国有10%的人口就职于第三部门,提供全社会13%的GDP,而中国这一数字则还在千分位。
关于中国的公益人,公益界的泰斗徐老师永光在第三届中国慈展会上,曾经描述了中国公益圈的“众生像”,这里经徐老师允许,斗胆引用一下。
徐老师对官办公益界的评价是:
“不伦不类、人格分裂;
不思改革、固守利益;
自甘堕落、麻木不仁;
拖累行业、伤害社会;
再不开刀,误国误民!”
徐老师对草根公益组织的评价是:
“开会自娱自乐,或者隔靴捎痒;
培训当成盛宴,吃住有人埋单;
眼里没有市场,端着金碗要饭;
自恃道德优越,低效也很心安;
领导总有理想,员工跟着喝汤;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趁早关张。”
这里,徐老师对公益人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这里还是引用徐老师的原话:
“当今中国做什么行业最好混?我说是公益行业。企业不好干吧,企业的五年存活率不到一半。在政府好混吗?过去略为好混一点,现在越来越不好混了。收入降低,责任更大,真是不好混了。我在飞机上听到几个政府官员在那里议论,感觉他们快到"官不聊生"的地步了。公益行业,准确点说是"不好干,但好混"。其他的部门是既不好干,也不好混;但公益行业是不好干、但好混。”
然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报酬过低导致的。壹基金的舒敏曾经给我分享过一个PPT,里面的内容是说:在欧美等国家,同样的岗位,民间组织给出的薪资要比商业组织高出10—30%。
而在我国,同样的岗位,民间组织给出的薪资恐怕不到商业组织的1/3-1/4。国内民间组织总监级给出的薪资最高也不过16K,而这即使在工资不算高的阿里巴巴,也只是主管或经理级的工资(还不包括奖金和期权),阿里巴巴的总监级薪资在40-80万/年(不包括奖金和期权)。
而大多数民间组织的薪资,总监们能拿到6-8K也是比较高的了。加上公益行业是相对透明的行业,无论外界怎样指责红会,红会的贪腐问题一定比任何政府、商业组织都要低无数个数量级。这样一来,公益从业者的隐性收入也打了折扣。
这样的薪资待遇,很难吸引精英进入公益领域。
同时,我国的公益行业,也不能给从业人员带来足够的社会尊敬,加上公益与慈善在社会普罗大众眼中并无分别。于是公益人自己也热衷于扮演天使自擡身价——然而又没这个水平的演技。结果就是只能天使与魔鬼两个极端选择其一,要么被当作圣徒、要么被当作魔鬼,难以获得中庸的社会评价。而各种公益真假丑闻的无限渲染,更是将公益人整体,在普罗大众心中有所加强。
收入低、认可少之外,公益从业者还要接受全社会恣肆者对行善者的嫉妒——我不行善,所以我必须将行善者揭爲僞善,否则你让我怎么有脸出去装逼?——便是此种心态的写照。
唐岩(陌陌创始人)嫖过娼不仅不会影响个人形象,还被投资人吹捧为“有过用户体验”;而薛蛮子嫖娼之后,就被讥为伪善。公益从业者,是真真正正的“低收入、低认可、高风险”的职业,精英不愿进来是很自然的事。
公益人一方面缺少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公益人也普遍缺少与社会沟通,取得社会认可的手段。
与社会失联的“公益人”于是聚在一起,谈理想、谈抱负、各种抱怨,最后的总结一定是“公益人团结起来”,于是结成“公益人联盟”,大家共同心安理得的接受现状。公益创投、企业捐赠等都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小圈子,这些小圈子里互相称兄道弟,公益性捐赠的“招投标”也往往在这些小圈子里完成,一份报告、一个PPT、一个报导、一个视频,就可以轻易的拿到一年的运营资助。
这种情况形成了恶性循环,社会人与公益人几乎形成了两个相对隔离的圈子,而其中由极度缺乏互相沟通的管道,捐赠人与公益人之间也形成了隔阂,社会从来不会像了解淘宝与腾讯的战争、马云和雷军的八卦那样,了解公益行业。
吸引不到精英是公益行业的悲哀,而混子能活得很滋润也是公益行业的悲哀。——“资历比能力重要,会做人比会做事重要,会写PPT比会带团队重要”。
某基金会大佬曾经在民政部会议上讲述了一个被骗的故事:一个“公益人”拿着一份非常好的方案,在他那里获得了20万的公益创投资助,而后便无声无息了,后来这位大佬发现,这个人在二十多家基金会总共获取了接近400万的创投资金,然后跑路了。
而另一些务实型的草根组织,同样也缺乏与社会大众沟通的能力,同时还因为不具备“公益圈”的话语习惯、社交习惯,只知道埋头做事,反而没机会筹到足够的善款——这又导致草根民间组织的两极分化也日趋严重。
当然,公益圈内,混饭吃的奸懒馋滑者也确实比比皆是、将公益视为成名、约炮快捷方式的“热血青年”也比比皆是。这里无意对人格进行讨伐,好的规则造就人与事——这也是徐老师永光一再呼吁公益也要“市场化”的原因。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一无实力、二无动力、三无压力,导致公益人的集体自娱自乐、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暴自弃。
本文节选自《公益原理》下册
《公益原理》作者鲁达
鲁达曾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公益负责人,主导全网的公益行业产品与服务,每年经手的网络善款过亿,服务的机构近千家,并因此对行业有丰富的观察机会。鲁达从阿里巴巴辞职后,2015年初和新快报原副总编辑郑杰等团队伙伴一起创办“涓涓互助”公益平台,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和线下社区里的公益人群彼此守望、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书评摘录
鲁达企业工作这么多年,深谙事业运作之道,所谓用商业运做的方法来做慈善,用互联网的结构来规划慈善系统,相信会对热心公益的人提供独特的视角,有大大的启发。他把劝募当作劝募学来研究,从原理,体系上透彻的阐述,还具体提出了做事情人的四个能力, 让怎么做劝募能够看的见,摸得着,做的好,这个是破现在公益的乱局的一个独特思路。——常扬(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中国人力资源领袖)
鲁达之前在支付宝负责公益平台,他的公益精神和踏实的做事作风值得我们学习,期望正在为公益努力或者即将为公益努力的同事们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专业认知。——胡晓明(阿里云计算公司总裁、北京戈友基金会监事)
无容置疑,我们正在迎接一个空前的社会创业兴盛时代的到来,如30年前经济领域的蓬勃起步一般,有净土也有江湖。当越来越多的社会创业者愈来愈关注和强调“术”的重要,就有可能距离我们最初发心时想要遵守的“道”愈来愈远。今天的公益人站在什么地方?未来又将走向何处?是我们应该也必须要直面的一个复杂性课题。
《公益原理》背后的源动力,与其说是一个社会创业家纵横捭阖直言无忌的滔滔才情,不如说是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社会思想家对社会历史的深沉责任,它正在唤醒已经和即将行走在公益路上的好人。——闫军楠(公益探索者、杭州明德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创始人)
《公益原理》一书已由香港学而时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出版发行,上、下两册,每套定价:港币260元(人民币220元) 。
购书咨询:请添加微信zhang_yixun,注明“公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