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作坊周年聚:阿布的“北京日记”

《同时》 黄边站HBSTATION 2019-04-21


这是《同时》的“城市-地方”专题围绕家作坊成立十周年而组织的“别册”。家作坊在实践所触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思考,哪些仍适合于社会环境已急转直下的今天?适合的,意义不言自明;不再适合的,似乎因为曾经可能但看起来已不再可能而更显珍贵。但真的不再可能吗?《同时》在承认不同实践自身所处时空关系的前提下,试图把不同的方向在一个共时的平台上交汇,由家作坊开启“城市-地方”专题,是比较合适的。未来两周,我们还会发表杨立才(老羊)、丹敏的文章;英文版本请见http://www.homeshopbeijing.org/blog/。(潘赫、冯俊华)


>>家作坊周年聚
家作坊:40,10、5周年聚(曲一箴、何颖雅、Michael EDDY、植村絵美、刘颖)




家作坊大门,2011年(摄影:何颖雅 Elaine W. HO)


今天是2018年12月13日,从去年开始我在南京前后待了一年半,为了把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且可以以此为生的行业做好,七年后重新回到南京打拼。但是明天我要回北京了,像当年我从南京毕业去北京工作时的感觉一样,对于未来是又憧憬又彷徨,上次是整整八年前。


2010年12月13日从南京到北京,那天还急性肠胃炎,大冬天的拿着行李来回折腾。对北京的印象是陌生,无助。我学的是药学,这类专业要么一条道走到底,要么转行,不然只有像我一样做个医药代表了,看起来和药还有点关系,但事实是和其他产品销售一样谁都能做,2010年12月20日第一次以医药代表的身份进入北京第六医院,做销售是需要勇气的,陌生拜访对我是极大的挑战,我记得在医生办公室门口徘徊了一周都没敢进去。那段时间自己非常压抑,作为销售连最基本的跟人打招呼都不敢怎么可能销售出自己的产品呢? 六院在交道口北二条,那是个狭窄的长长的胡同,每天早上走到胡同口再想往里走那真是举步维艰,不愿意去面对接下来的与人打交道的场面。北京给我的感受是压抑,不知所措。 


阿布跟家作坊成员曲一箴新接触,2011年5月14日(摄影:何颖雅 Elaine W. HO)


胡同口有个朝东的黑色大铁门,因为是必经之路每天路过会好奇的瞥一眼,偶尔看到有人进出,还有外国人。2011年4月27日,不知道是想挑战一下自己还是好奇心,第一次鼓足勇气推门进去……进去是个四合院,院里有颗大树(后来知道是枣树),迎面大窗户里看到有人在办公,但似乎没人在意我的闯入。走到一半犹豫了一下,自己怂了,不敢跟人打招呼,正要转身离开,一个活泼的女孩(后来知道是高蓓)叫住了我,问我是不是找人,我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很好奇这里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就推门进来了,结果高蓓特别高兴地介绍说这里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的聚集地,叫家作坊(HomeShop),有各类人,然后介绍了何颖雅、曲哥、Michael、欧阳他们。我发现他们用另一种方式生活着,在他们身上我看不到任何标签,有没有钱、什么职业、什么国籍好像都无所谓,他们好像以最天然的方式存在但又独立于这个都市里。 有插画师、艺术劳动者、老师、搞哲学的、人类学家(以前没听说过),他们有共用的厨房,大部分都是素菜,都是自己种的;他们有共同的空间,放着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比如在秋风扫落叶的声音与枣落在地上的声音组成的声音艺术、有他们自己用最原始的方式印刷出来的《北二条小报》(供交道口北二条的居民看);他们在院子里每周二会就某一话题讨论,讨论得很激烈,他们不为谁不为什么目的只为自己的真理在辩护,好认真,认真得让人羡慕。 从此我喜欢上了交道口北二条,工作好像也没那么艰难,我可以跟客户聊起家作坊的事情,他们在枯燥的工作之余听一听有趣的故事反而觉得放松,我从销售药品变成了讲故事顺便谈谈药品的另类医药代表。从此家作坊变成了我在这个城市里的一个小世界,它离繁华一墙之隔,它以它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城市里出现过,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这里,欣喜若狂,流连忘返,若有所思;当它不复存在的时候,每个人都带着家作坊某一部分的印记,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经营,在生活。家作坊的基因已经传承下去了。那时候北京对我的感觉是熟悉,有归属感。 


阿布的笔记本前言


在那段经历中还和他们一起约定了一个小小的项目,2011年5月9号,在万物库(捐过来的书籍)里有一个空白的笔记本,我开玩笑地说:“我用两年的时间把它填满吧!”,结果他们觉得这就是艺术,竟然被所有人支持,就这样我也假模假样地成为了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大家庭的一员。在那本为期两年的“日记”里,我以“关于”开头说出了很多心里话。关于日记、父亲、打猎、未来、文革、蒙古文化、时间、信仰、勇气、归属感、家作坊、艺术、孤独、生日、梦想、彩票、足球、环保……几乎把我与这个世界有关的事情都写了个遍。2013年五一假期,我花四天时间把这两年的纪录都整理了一遍,然后抄录到了那个日记本上,那几天没日没夜地写,有点恍惚:好像有三个我在一起说说笑笑勾肩搭背地走着,一个当下的我,一个当初的我,一个在面对选择时候的另一个可能性的我。 


这个“日记”算是我唯一的“作品”了,2014年底在798举办的家作坊作品里把我的“日记”也放了进去,从此家作坊这个实体算是消失了。那一年的元旦何子(何颖雅)来北京,那天我才知道原来家作坊其实是她的一个研究生艺术-研究项目,当时我听到以后瞠目结舌,这是一个怎样耐心的毕业作品!一个毕业作品影响了那么多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段经历竟然是在一个人的研究项目里面。我以为家作坊为我打开了一个世界,结果它只是别人看世界的一只眼睛而已,觉得自己好渺小。当我遇到兴安哥哥(蒙古族的摄影师),我就极力的鼓励他留在北京(他有个把蒙古元素的摄影作品展现在世界舞台上的梦想)。因为别人都可以把毕业设计用生活的方式经营五年,更何况是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梦想呢!北京对我的感受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家作坊对我来说是个标志,除了感谢一路陪伴的朋友们,我感谢当时鼓足勇气推门进去的我,感谢按约定把“作品”完成的我,这些“我”鼓励我在往前走的路上更无畏。 


阿布的笔记本:关于父亲


阿布的笔记本:关于家作坊


阿布的笔记本:关于蒙古


阿布的笔记本:关于青春


家作坊之后我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经济上大起大落了几番慢慢变得务实了,想做一些可以长期从事的事情,现在在做一个全新的行业,叫健康出行行业(就是给行动不便人群提供出行服务),中国还没有法定的行业标准,希望可以通过我们团队以及众多从业者的努力可以推动健康出行行业的规范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值得为此付出,我也把这个当做是我的一个研究作品来对待吧!


创业是艰难的,孤独的,每次因为工作而非常疲惫的时候我也偶尔会想起在家作坊时候的状态,那种只要推进那个大黑铁门瞬间可以从繁杂和压力中脱离出来的感觉。现在家作坊成员在世界各地分散开来,他们会不会也跟我一样,每每想起当时在一起的时光都会发现那段经历在时间长河中毫不褪色。北京对我的感受是可能性和平静,你永远不知道在都市繁杂中会不会还有一个像HomeShop一样的角落,但你相信会有,那是你安放自己内心平静的地方,放飞心中自由想象的地方。


家作坊在我的生活里留下了一种印记,这个印记不会抹去,一直会在。



胡布钦(阿布),蒙古族,1988年生,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喜欢与朋友们一起读书会,喜欢一个人唱歌。


家作坊,曾位于北京市中心旧城区的一条胡同里,2008年创办,是一个门市居所和艺术事业结合的自发项目。其空间和门面被用作一个审视公与私、商业交流与纯粹交流等相互接续往复的起点。通过多元交织的小型活动、介入及纪录,艺术家、设计师和思想者曾相聚于此,在家作坊这个开放平台上质疑现存的经济艺术产物。日常生活、工作及共同生活,成为了微观政治可能性及共同工作的探索。


家作坊于2008年由何颖雅在小经厂胡同发起,两年后迁入到新空间,面积增加了250平米并由下列人员共同运作:小欧Orianna CACCHIONE、Michael EDDY、何颖雅、Fotini LAZARIDOU-HATZIGOGA、欧阳潇、曲一箴、植村絵美和王尘尘。


网站:http://www.homeshop.org.cn






《同时》是一份以联结“青年状态”为出发点的刊物,试图呈现、凝聚不同领域的行动者在创作和实践中的经验思考。


如希望投稿,或有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

companion201603@gmail.com




↓↓↓正在发生↓↓↓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展期:2018年12月15日 - 2019年2月3日 逢周三四五六日 下午2:30 -下午6:30

Duration: From Wednesday to Sunday: 2:30pm - 6:30pm(2018.12.15-2019.2.3)




黄边站HB STATION

huangbianzhan@vip.sina.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黄边站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