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万一幅的画,竟然出自一群不识字的奶奶

辛夷 哔哩哔哩 2021-09-02


UP主@三口草莓 没想到,旅游时偶然翻开的一本画册,竟然让她泪崩了。



这本画册身处云南双廊一家偏远的咖啡馆里,鲜有游客翻看,草莓却发现,里面藏着一群白族老奶奶的艺术世界。


奶奶们没上过学,不识字,一辈子都在田间劳作。她们从未握过笔的手,却在七十多岁高龄拿起了画笔,一画就是十年。


这些油画色彩鲜艳,构图成熟,极具个人风格,仿佛有一种原始的蓬勃生命力从中喷涌而出。



草莓想起了自己84岁的奶奶。


同样是辛苦劳作一辈子,奶奶却在八年前患上了帕金森病,长时间的疼痛折磨,让奶奶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草莓很好奇,这群年逾八旬的白族老奶奶们的艺术生命力到底从何而来。


于是,她决定带着镜头,去寻找画作背后的故事。




偶遇老奶奶们的艺术



第一次翻开那本画册时,我第一反应是很惊讶。


里面的画太漂亮了。


颜色、配色都令人惊艳,构图非常成熟,还有许多很可爱、很天真烂漫的细节。这类画作,我在国内完全没有见过。


我特别注意到一幅奶牛的画。


树上的白色鲜花刚好开在奶牛的身上,又形成了奶牛本身的白色斑纹。同时远处紫色的夕阳下,山间的黄色小蝴蝶在飞舞。


杨光旗奶奶的画作。


画的构思非常巧妙,它已经不是写实画了,而是加入了个人的想象和风格在里面,完全是艺术家的水平。


因为我自己学艺术史,这些画让我想起许多我喜欢的画家。


神秘的孔雀蓝搭配伙山红,大胆的配色颇有法国现代艺术大师马蒂斯的风格。


而浪漫的细节又有点后现象派画家亨利·卢梭的影子。



再一看名字,王秉秀、杨光旗……都是完全没有听过的画家。


翻到画册最后我才知道,她们都是当地的农民奶奶,一辈子都没上过学,70多岁才开始学画画,我一下子就被震撼了。


老奶奶们虽然不会写字,但她们拥有的想象力,不会被教育这些东西所阻挡。


想到这里,我当时就泪崩了。


男友立马拿起相机,把我哭的样子录下来。



之所以会翻看这本画册,完全是一个偶然。


今年3月,我的一个艺术科普的视频火了,两个月里涨了10万粉丝。为了庆祝,我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去云南双廊旅游。


到了双廊,地方很小,一天就逛完了。


男友听说这里有一家网红咖啡馆,是用当地的泥土和茅草堆做成的,名字也朴素,叫鸡窝咖啡馆,就决定去看看。



我一向对网红探店不太感兴趣。


到了店里,看到别人在拍照打卡,我觉得无聊,就随手翻了翻桌上的画册,结果一下子被触动了,白族奶奶们的画作让我深受感染。


回成都之后,我给教这些奶奶画画的沈见华老师发了很长的微信。



我本来不抱希望的,没想到,三、四个小时后就收到了沈老师的回复,他还邀请我到他位于双廊的家里住几天。


于是,我决定再次回到双廊,探寻奶奶们背后的故事。




78岁开始学画画



王秉秀奶奶是第一个跟沈老师学画的奶奶,今年88岁。


王秉秀奶奶。


十年前,王秉秀奶奶带着一厚摞先进党员证,找到沈见华老师,想让他帮忙申请低保。


沈老师却提议,他教奶奶画画,然后把画卖出去。


王秉秀奶奶一开始很担心。她不会画画,而且都七十多岁了,“我画的画怎么卖得到钱”。



但拜过观音后,奶奶还是决定跟着沈老师学画画。


比起教授油画技巧,沈老师更崇尚“不教而教”的方式,让奶奶自由创作,去写生,去山里画牛、画羊、画鸡。


奶奶不学素描,也不临摹西方名画。想好了要画什么,就用铅笔在画布上构一个图,然后一遍遍地用颜料上色。


没想到,王秉秀奶奶画的第一幅画,就卖出了5000块钱。



王秉秀奶奶是村里的接生婆,她接生了两辈人,其中三胞胎3次,双胞胎11次。


有一次她去别人家里接生,骑马上山时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把肋骨摔断了三根,耽误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还是忍痛上去完成接生。


奶奶的故事小剧场还没结束。她转眼又跟我讲起了,当年做地下党的经历。


她14岁那年,云南还没解放。居民组织需要有人传递情报。


“这个也不去,那个也不去,我去!”



就这样,她家成了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


她戴着烂草帽,批着烂衣裳,把泥巴抹在脸上,将情报写在白米纸上,如果遇到危险,就把纸吃进去。


有一次她被抓住了,对方逼她供出共产党的名单,但奶奶咬紧牙关,一句话也不肯说。


最后对方见实在逼不出来,就把奶奶给放了。



奶奶干了一辈子革命,一直想去看看北京天安门。


前几年,沈老师带着这群画画的白族奶奶去北京开画展,王秉秀奶奶终于圆了梦。


后来她们的画展还开到了上海、杭州、珠海、成都等城市。


王秉秀奶奶还自豪地跟我说,她现在的生活已经不用靠子女支援,过年过节还会给孙子包豪气的红包。


左二是王秉秀奶奶。




云南的《清明上河图》



现在,沈老师办的农民画社已经有20多人,大部分都是白族老奶奶。


一幅农民画,奶奶们平均要花上二到四个月去画。


她们早上去画社画画,下午打几圈麻将,麻将局散了,再回到画板前,画上几小时再回家。


我当时就觉得,这种生活太让人羡慕了。


王秉秀奶奶接到麻将搭子的电话。


如今,她们的画作大都能卖到5000到1万元,售价最高的一幅卖出了8万元。


卖出8万元的画是小双娘的。


今年快60岁的小双娘跟王秉秀奶奶同年开始学画,十年来画了一百多幅。


她喜欢画大场景,基本上都是三四米宽的画布,画里有很多很多的小人。她画赛龙舟、结婚宴席,还有一些节日庆典等等,有点像双廊的《清明上河图》。


我像看一本历史书一样看那幅画,白族劳动人民的文化习俗、生活场景就在眼前。


小双娘的作品。


我也观察到,这些奶奶的画风并不相同,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王秉秀奶奶喜欢用孔雀蓝色,爱画桃花,爱画自己从前的故事。


杨光旗奶奶则多画牛和猪,画的对称性很强,让我看到了更为丰富的抽象世界。


杨光旗奶奶的画作。


我去的时候,碰上了一幅还没完成的画。


小双娘向我介绍,那是她妹妹的画,画了自己经历的一生 —— 小时候和妈妈上山摘花采果子,长大了在田埂上劳作,后来结婚,和丈夫划船捞鱼,把种的粮食变成一桌美味。



我觉得,奶奶们自成一派的审美风格,来自她们年轻时学习的刺绣手艺。


她们鞋子、衣服上的刺绣,可以看到跟她们画作类似的配色。


她们生活在云南双廊,每天看到的都是蓝天、白云、洱海、海岛、鱼、花、山,自然景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她们的审美。


在我看来,奶奶们的创作完全称得上是艺术,拥有极其成熟的个人特色。



更可贵的是,这种艺术生长于华夏大地,具有中国特色。我之前看过其他地方的农民画,完全模仿的是西方绘画,我觉得蛮遗憾的。


而白族奶奶们的画作文化价值很高,有记录少数民族,还有过去人民生活的价值在里面。


所以我觉得这群奶奶很了不起。




我患有帕金森的奶奶



我的奶奶和这些白族奶奶一样,没念过书,大半辈子都在种地。


奶奶为家里付出了很多。我的爷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山里用炸弹自杀了,奶奶的小儿子在河边玩耍时又被河水冲走。


她独自拉扯大三个孩子,大半生都在为儿女、孙辈们操劳。每次放假去看奶奶,她都会给我张罗一桌好吃的,闲不下来。


大约在七八年前,奶奶患上了帕金森。



奶奶被迫退守到了小小的家中,彻底变成了另一个人。


每次发病,奶奶的手和脚都会抖,持续好几个小时,抖动会伴随着疼痛,疼得她睡不好觉。奶奶彻底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就连上厕所都需要人搀扶。


后来沟通也变得困难,发病时,奶奶的嘴唇也会发抖,说不了话。


虽然行动不便,但她不愿意坐轮椅出门,只因怕邻居看到自己的模样。


奶奶还经常向我抱怨,自己不中用了。



我很心疼她,总想为她做点什么。


奶奶不认字,看不明白智能手机,时代已经把她抛在身后。她的眼睛也花了,看东西只能看个模模糊糊的影,看电视这一娱乐活动也渐渐没有了。


我尝试给她买过一个益智玩具,也没能提起奶奶的兴致。


在伙山村,当我和沈老师聊到奶奶的病情,他建议我去买陶泥,泥塑不挑人,让奶奶试着捏点东西玩。



刚开始把泥塑工具放在奶奶面前时,她习惯性地拒绝,说自己不行,什么也做不了。


我只好骗她,说我参加了一场泥塑比赛,必须她和我组队才行。赢了比赛,我就能去大城市领奖拿奖金。


之后几天,在身上不痛的一两个小时里,奶奶都会戴上老花镜,拿出陶泥,捏出些可爱的小物件,小鸭子、蝴蝶、勺子、小人还有小花。



我爸爸录了很多段她捏泥巴时的视频发给我,视频里的她真的很专注,完全投入在创作过程里,我看了特别感动。


等泥塑风干了,我按奶奶的指挥,给这些泥塑作品一一上色。


几天后,我把B站寄来的10万粉丝奖牌当比赛大奖颁给了奶奶,她在我的相机镜头前说自己高兴得很,还学着我比了一个剪刀手。


那一刻,我收获了难以言说的开心和感动。



奶奶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时间正在一点点抽走她的生命,家人们都担心她撑不到来年春天。


能让奶奶从病痛中短暂地抽离出来,专注做成一件事,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简单快乐,哪怕只有每天的一小时,我也很满足。


这是我和奶奶之间珍藏的独一无二的特殊回忆。



我觉得,想象力是没有门槛的,真是这样的。


艺术所需要的,只有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而这些是自由的,公平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触摸到,不会被任何条件所局限。


伙山村的白族奶奶和她们的中国农民画,正是这句话的最佳论据。


艺术,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采写 | 辛夷

编辑 | 会厌

运营 | 阿聪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