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靠两本古籍,他在B站复刻千年前的非遗

碳酸狗 哔哩哔哩 2023-09-21



常看古装剧的朋友,或许都见过一种叫火折子的小玩意。


它的外观上是一枚竹筒,但神奇之处在于——揭开盖子后,只要吹一口气,竹筒顶端就能冒出火苗。每逢有夜袭作战的戏份,点亮火折子便是行动正式开始的讯号。


很多网友并不了解它“无中生火”的原理,以为火折子只是影视剧中杜撰出来的道具。


然而一位叫@鲁磊 的UP主,却亲手还原了它。



火折子,就像古人的打火机,由一个竹筒外壳和里面的燃料组成。


制作它的过程,需要先用一个竹筒做火折子的外壳,并在顶盖处留一个小孔,再用一些捡来的番薯叶、芦苇缨,还有土墙上的粉末做填充。


这些再日常不过的杂物,更加勾起了观众们的好奇心,想要弄明白古人生火黑科技背后,大道至简的原理。



鲁磊在评论区为大家揭开谜底,火折子之所以能够复燃,是因为竹筒上端的小孔能让少量氧气进入,让燃料处于半燃半熄的状态。


打开盖子后,燃料就会获得充足的氧气而复燃,而选择番薯叶和芦苇当填充物,则是因为它们燃烧时更耐久。


这则视频发布后,很快就在B站收获了500万的播放量,许多曾以为火折子只是传说的朋友,今天总算是开了把眼。



有人见他如此精通其中门道,甚至怀疑,他是否是古代穿越来的来客。



@鲁磊 今年31岁,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在不同行业闯荡,成为UP主之前他曾是一位理发师。


然而到了三十岁,他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似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一眼望到尽头的结果。


两年前,鲁磊因为朋友的邀请来到武夷山,开启了在山里的慢生活。


鲁磊在B站的第一个视频,做模子拓月饼


也是在这个契机下,他开始学习复原各种非遗手工艺品。


他把制作过程录成视频分享到B站,吸引了不少对手工艺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网友,两年间他积累了84万粉丝,因为熟练的技艺和特殊的姓氏,很多网友还称他为“鲁班亲传弟子”。



鲁磊在视频中制作的物件,不少都来自保护名录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看似遥远,但其实很多物件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许多他复原过的物品,都是如今农村里常用农具的原型。


最近完成的谷风车,就是一种用于精筛粮食的机器。



谷风车的主体,由顶部的漏斗和风车车架组成。


往漏斗中加稻谷时,稻谷在抵达底端出口的过程中,会经过风车的洗礼。风车转动将风送到另一侧,饱满结实的谷粒会落入出粮口,而糠粃杂物则沿风道,随风一起飘出风口。


谷风车侧面出风口


谷风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它器具结构是榫卯结构,也就是说内部不需要一颗螺丝钉,就能让各部分组件牢牢连结。


鲁磊先是用尺子和棉线,在木头上精准标出连结处的切割位置,再用锯子从切割处锯开,用刨子慢慢打磨。


最后,用锤子把木头组件敲进另一个组件,各部分就可以严丝合缝地镶嵌在一起。



城市里长大的网友们或许不熟悉谷风车,但它唤醒了不少农村网友们的集体回忆。


有的人小时候不懂谷风车的用途,觉得好玩就常常乱摇风车,结果被家长吓唬“没事摇谷风车,会拉肚子”。


那时候大家还没意识到,爷爷做的手工竟会和非遗挂上钩,懂事后才感叹劳动人民智慧无穷。



鲁磊制作谷风车的思路,主要来自于古籍《天工开物》,这是一本我国的非遗文化典籍,当中记载了130余项农耕社会的生产技术。


围绕这本书,他曾做过一系列的复原视频。



其中像水碓这样的农具,和谷风车一样,都是现代农村中,依旧会使用的常见农具。


鲁磊复原的水碓,用两个石块当做支点固定木棍,木棍的一端是能储水的容器,另一端是一个能捶打的器具。


它一方面利用了水的重力,让水从高处流进容器;另一方面借助杠杆原理,水不断流进流出储水槽,另一端木锤就变成了自动捶打的机械。


它可以用于加工农作物,也用来细碎矿石和打纸浆,背后所传承的逻辑,是古人习惯把自然的力量融入到农耕之中。



还有一部分记载于《天工开物》中的非遗技术,受限于产能与工艺水平,没有直接沿用至现代社会,但古法的原理,却是如今工业化生产的基础。


比如酿酒的蒸馏工艺,沿用的就是古代的酿酒技艺。中国最早的蒸馏酒制作记载于元朝,当时蒸馏主要靠火烧,如果酿酒师傅的技术火候不够,很容易造成甲醇和甲醛过量,导致轻度中毒。


而如今的白酒工厂,大大升级了蒸馏时的器械和环境,改善了酿酒的环境。


复原古法酿酒技艺


虽然非遗离我们并不遥远,但实践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繁复劳动。这也是它需要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在传承它的过程中,常人很容易会感到力不从心。


从鲁磊的视频中不难看出,有些复原的工艺,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其中时间最长的手工非遗,要数央视曾邀请他制作的传统徽墨。


徽墨,是中国传统墨中最富盛名的一种,因其主要产地徽州府而得名,特点是拈来轻、研无声、一点如漆、能够千年不褪色。



民间有俗语“一两黄金一两墨”,说的就是徽墨需要历经练烟、漂洗、和胶等十道工序,十分珍贵。


不仅工序复杂,未加工的墨灰还得晾晒一整年过后,才能制成一块符合标准的合格徽墨。


鲁磊说,徽墨的制作流程中,最难的就是烧灰,需要把桐油置于碗中点燃,再倒扣一碗于火焰上方,收集烟雾所积聚的黑灰。



这个过程中,墨灰不可过厚,为了制作三分之一掌心那么大的徽墨,鲁磊在装置前守了7天。


最后,他的嘴巴和鼻子里全是墨灰,被迫“喝”了一肚子的墨水。



有些非遗耗费周期长,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才能完成。


而比等待更难的事情,是在传承非遗时遇到更复杂的技术时,有足够的耐心继续做下去。


鲁磊回忆,他所复刻过最难忘的作品,是油纸伞。


油纸伞是江南图景中常见的印象符号之一,鲁磊在复原时用了两个多月时间。


虽然时间不长,但油纸伞靠穿线来固定伞架,期间不能穿错任何一个小孔,或是少绕任何一圈线。


别看视频里,他只用了几秒掠过了穿线过程,实际上他在穿线时花费了整整七天,其中有两天都是因为不小心穿错顺序,而不得不拆线重新来过。



甚至,油纸伞的伞骨、伞柄,在制作过程中都曾因为断裂或尺寸不对,而不断推倒重做,一把油纸伞想要绽放,耐心是必备的养料。


成品的油纸伞来回穿渡两千五百多针,好似一朵盛开的花,雨天时透过半透明的油纸,更能领会何谓天青色等烟雨的素美。



鲁磊觉得,比起单纯的文字,通过视频呈现非遗的样貌,或许更能勾起大家对它的兴趣。


或许只有少数人能坚持传承非遗技法,但多数人在看过他的视频后,都被唤醒了对非遗的热爱与关注。


比如古代服饰马面裙,曾在去年陷入过品牌抄袭风波,为了科普,鲁磊特地做了一期复原视频。


马面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是宋代女子为方便骑驴而设计的一种功能性的服装,它在明清时期成为主流服饰,无论男女贫贵都会穿。


很多网友看了视频后,才了解到马面裙背后的历史文化,不只是简单的裙子。



受到视频的感召,有些网友还在评论区中自发成立了文化研究小组。


他们当中,有人分享非遗背后的传统文化,有人分析它背后的技艺原理,也有人摩拳擦掌,表示自己也想购置材料,体会下复刻非遗的乐趣。



在鲁磊的视频中,虽然复原各种物品、器具看起来依然有不小的难度,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非遗不再是触不可及。


而对于鲁磊来说,这些复原过程都不是难题。“万物皆可拆解,做每一件事,把它拆解开来就没那么难。我觉得乐在其中。”



采访  | 咖喱饭

作者  | 碳酸狗

编辑  |  语境

         运营  |  榕榕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