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读丨1955:勒·柯布西耶不在美国

2014-03-22 金秋野 AC建筑创作

上一周,深读栏目为大家推送了关于路易斯.康的文章。本周继续大师之旅,读读柯布西耶。不过,正如文章题目所言,故事的背景是没有柯布西耶的美国,在那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教员柯林.罗写出了晦涩难懂却影响深远的《透明性》。这本书对柯布西耶的解读最终指向建筑的核心问题之一:形式。

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完整啃下了《透明性》这本书呢?反正AC君是半途而废了,虽然薄薄一本,却着实抽象艰涩。

不妨来读今天的文章吧~


文/金秋野

选自“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尺规理想国》金秋野著


“那么,我们将永不能停坐在生命之侧?”1

          ——勒• 柯布西耶

 大 事 记 

     1955 年,勒•柯布西耶已届古稀。这一年,他像往常一样,保持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旺盛工作状态。《作品全集》第八卷后附有一份大事年表2,1955 年下面计有以下条目:

  • 朗香教堂竣工。

  • 两本新书出版, 分别是《直角诗》(内附19 幅彩色石版画)和《模数二》(Le Modulor II )。

  • 接受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

《直角诗》插图


     仪式、绘画、写作、访问、演说,纷至沓来,而这只是一小部分。庞大的昌迪加尔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尽管对“遥控于千里之外”的模数系统深信不疑,3 尽管常驻印度的堂弟皮埃尔•让内亥(Pierre Jeanneret)在两名英国建筑师撤出后勉力维持,勒•柯布西耶本人仍然需要经常性地周旋于亚欧大陆之间。昌迪加尔正在水荒的传言之中,幸好规划中的大坝按期建成,挡住了第二年夏天可怕的洪水。与此同时,位于艾哈迈达巴德的好几栋住宅和公建都在赶工期,而塞纳河边的项目也马不停蹄。4 勒•柯布西耶很忙很忙,他无从知悉,也无暇顾及这一年发生在美国南方的、与他息息相关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萍 末 

     这一年春天,任教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以下简称得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师柯林•罗(Colin Rowe)正准备将自己多年思考发酵为一系列文章。35岁的柯林•罗是英国人,在本土攻读建筑学和艺术史,对形式问题兴趣格外浓厚。也许困扰他多年的一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同为现代主义建筑,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何以如此耐人寻味、如此丰富多义,而其他建筑师却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在他的那些抽象而纯粹的墨线中,到底蕴涵着哪种特质,能具备这样的魔力,以至于凡是学习建筑的人士,都不能轻易抵御它的吸引?以鉴赏家的敏锐和医生般的超然,他决心找出一种解释方法,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感触转化为具有严谨逻辑组织、排除了个人主观判断的推理性文字,5 简单地说,就是要找到勒•柯布西耶设计作品中的形式逻辑。这样做的困难有二:一是如何让闪烁的片段感触结晶为完美匀称的雪片,二是怎样从纷繁复杂的设计体系中过滤出纯粹的形式问题。这在当时的美国设计学界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危险,具体情况容后详叙。只是当初柯林•罗的动机也许非常简单,他也许只是对当前建筑界的状况有发自内心的反感,那位著名的西格弗里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 不也认为“ 美国的建筑完全被一种表面化的风气所笼罩,希望柯布能够通过建筑设计加以抵制”吗?6

     可是,柯林•罗选择了一种艺术史的笔法,以至于这篇不足万言的小文,竟然颇有为在世的几位大师盖棺定论的力度。7 这绝不是一篇就事论事的文章,尽管从形式上看,它完整、紧凑、不枝不蔓,可是它的抱负远在形式问答之外。今天,再重读《透明性》(Transparency )一文,我们仍旧能够感到作者试图摧枯拉朽、急于变法求新的紧迫感。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一层意思脱去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也就不大能够领会了。很多人都说《透明性》读不懂,对其只谈形式、其他免谈的清高态度嗤之以鼻,对其材料选取的客观性深表怀疑,被其高度抽象的理论姿态惹恼的也大有人在。的确,这都是《透明性》一文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这也许正是它的优势所在。孙子有云:深入则专。一门心思只谈形式不谈其他的柯林• 罗,并非不知道建筑学除了形式之外还有别的内容。之所以要如此钻牛角尖,想必是有其用意的。的确,历史地看,《透明性》不仅是学术的,也是思想的和政治的。它倾力一掷,辗转促成美国建筑界的斗转星移。


 巨 石 

     勒• 柯布西耶也许知道世界各地的青年建筑师、学者和学生都在追逐他的作品,这种簇拥让他陶醉,也就并不能深入体察他们那种批判继承的态度。一年之前,也是在他的视野之外,一个由他的弃将组成的松散的理论团体出现了,一年之后,他们将在勒•柯布西耶一手创办的CIAM 大会上给他狠狠地一击,并以Team X的名称进入建筑史。他们强调人的重要,强调城市的重要,却依然采用勒• 柯布西耶形式语言的片段作为基本的设计手段。这些新理论,真的能够在百年之后跟他的新建筑五点平起平坐吗?也许他们只是因人成事而已。然而,时移事易,几十年前的激进派,如今竟也只能作为保守的象征,供人审视和批判。远在美国的柯林•罗,此时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教员。他对勒• 柯布西耶所作的批判性的阐释,也不过多如牛毛的阐释中的一种。Team X 头上的巨石是勒• 柯布西耶,不把他推到,被封堵的不仅是Team X,还有建筑学和时代的潮水。同理,柯林• 罗也要推掉头上的巨石,而他头上的这块巨石,就是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


     自从包豪斯精神在美国生根,以哈佛设计学院为中心,一种经世致用的设计理念传播开来。包豪斯其实也是个多面晶体,当年的很多教师,如康定斯基,如莫霍里- 纳吉,都是有名的形式(form)专家。可是,在那里,总有一种“左倾”的社会视角和精明的态度,在他们眼里,节约是个大问题。节约人力物力,节约设计步骤,节约社会资源,为大多数人建造。有人把这叫做“新实在精神”(New Objectivity),8 其中未尝没有俄国人的影响,其实也是几个主要教师的观念使然。他们来到美国之时适逢战争年代,这种观念自然能够迅速被大众接纳。如今,大战已经过去10 年,人们的想法早已不同,可是理论仍然滞后:在高等学校,技术决定论、“形式追随功能”,甚至陈旧的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也都还被写进教学大纲。以结构展现力量的大型建筑层出不穷,空间趣味乏人问津。立体主义之后的形式革命,在美国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9 若想在北美大陆推行形式启蒙,就必须推掉包豪斯精神的大石。

     从我们今天看过去,无论是包豪斯学派的思想,还是勒• 柯布西耶的作品,都是无法超越的丰碑。能亲身就教于两人,大概是多数青年学生的梦想。然而历史不同于想象,过多的经典,对于现世而言实在是不可承受的负担。大师们挖干了创造性的泉水,给身后的土地留下贫瘠。大厦竣工,你们要做的,只是修缮和改良,做个承平的顺民就好了。看看当前世界建筑思想界的状况,我们在半个世纪之后都不能不喟叹前人的伟力,何况紧挨着大师成长起来的一代精英。那种窒息感,扑面而来。


 真 空 

     1955 年,勒• 柯布西耶不在美国。他一生曾屡次前往美国,对这个国家却难言喜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利坚意识形态日益向全球扩张,对此,法国一向保持坚决的抵制态度,而勒•柯布西耶恰恰是这种态度的坚决的执行者和代言人。他才不会像王尔德那样边取悦边嘲讽。1935 年旅美归来, 以那种特有的柯布西耶式激情(文风的法国气味, 可以从同时代的让• 科柯托的著作和让• 雷诺阿的电影中加深了解), 他撰写了那本著名的《当大教堂是白色的时候——在怯懦者的国度旅行》(When the cathedrals were white-A Journey to the Country of Timid People ),连讽刺带抒情,将世界第一大国的人民形容成不敢接受他的光辉思想的胆小鬼,这成为他对美态度的白皮书。不仅勒•柯布西耶如此,对于整个欧陆来说,似乎美国产品中值得欢迎的只是那些大众口味的东西,谈到高级趣味和学术问题就不敢苟同了。欢迎和排斥总是双方的。当格罗皮乌斯、密斯带领包豪斯门人集体下西洋传经之时,10 勒• 柯布西耶与美国建筑界一拍两散,也在彼此的地盘上留下了巨大的真空地带。1955 年,当欧洲的年轻一代忍受着对素混凝土的审美疲劳之时,美国的年轻人却为朗香和直角诗里越来越模糊的意象而疯狂,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抱它。

     年轻人(来自美国、日本、巴西、南非、印度,甚至苏联)对马赛公寓和朗香教堂的设计者高山仰止,期待他的教诲,憧憬他的梦想,他们中间,最有抱负和毅力的一些人从世界各地汇集到巴黎塞乌赫大街(Rue de Sévre)35 号来继承他的衣钵。在欧洲,以Team X 为首的、离勒• 柯布西耶最近的一群,冷眼旁观整个世界对他的欢呼。那是一个英雄迭出的年代,勒• 柯布西耶也在那些响当当的名字中间,思想伟大,作品光辉。


 公 案 

     然而勒• 柯布西耶的确称得上是思想伟大,作品光辉;权威未必不是时势造就,反抗也不见得总是水到渠成。若非如此,十年之后,法国政府为何要为这个建筑师举行国葬呢?何以法国和美国的总统、文化部长马尔罗(André Malraux)、同为当代大师的阿尔托、格罗皮乌斯、密斯和布劳耶,这些骄傲的人,要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呢?1 古往今来,勒• 柯布西耶也算是为自称为建筑师的人争了一口气吧。

     柯林• 罗对勒• 柯布西耶作品的赞叹绝不是盲目崇拜,对他作品的解析,也就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冲动了。故而,为美国建筑思想界正本清源的学术政治动机,假如不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话,也只是理智需求的附赠品。可是,正是这一层额外作用,竟将《透明性》的发表延误了七年,那个时候,风气一变再变,早先的先锋很快成为昨日黄花。11

     导致《透明性》最初的发表计划胎死腹中的直接原因,表面上看是一种编者与作者观念上的不契合。权威的理论刊物《建筑评论》(Architecture Review )愿意接收这篇文章,但作者必须去掉关于格罗皮乌斯的部分。熟悉这篇文章的读者会清楚,去掉了这一部分,文章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立意上看就都土崩瓦解了。对这样的意见,作者显然不能接受,于是无限期地搁置下来。这一年,作者将文章发给好几个刊物,都遭到同样的待遇。作者决定冷藏,直到全文一字不改地刊发为止。七年之后的1962 年,这篇文章才出现在耶鲁大学的学刊Perspecta 上,并立刻引起了反响。一篇水平出众的学术文章,命运何以会如此坎坷? 11

     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术争鸣不会是绝对客观的,评判机制也不会是绝对公正的。人们并非心存恶意,只是感情上的好恶左右了立场。文章的作者是人,出版社的编辑也是人,他们都会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各有各自的倾向性。柯林• 罗的文章对勒• 柯布西耶和格罗皮乌斯的褒贬,即使在学术的范畴内,也会伤及很多人的感情。理论家尼古拉斯• 佩夫斯纳(Nicolaus Pevsner)大概就是其中一个, 碰巧他是《建筑评论》(Architecture Review )的负责人。文章在其他媒体的境遇差相仿佛。这种情况表明,格罗皮乌斯绝不是一块容易撼动的巨石,至少在1955 年的美国,他自有思想和组织方面的权威。


     格罗皮乌斯1937 年来到美国,至1955 年已经18 个年头。他绝不是学阀一类的人物,可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8 年来,格罗皮乌斯通过自己在世界建筑学界的影响力、通过自己多年的思考和实践,给美国建筑学和建筑教育带来了清新之风,这一切,都令他获得了良好的声望和崇高的地位。包豪斯学派在新大陆开花结果,德国的建筑实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于情于理,美国建筑学欠格罗皮乌斯师徒良多。作为美国建筑界的巨擘,格罗皮乌斯春风化雨,无形中培养了坚强的舆论后盾。这股力量无声无息,可是在遇到《透明性》这样矛头直指精神导师的文章之时,立刻结成无形的网,将其拒之门外。

     前一年,吉迪恩的《沃尔特• 格罗皮乌斯:作品与集体作品》(Walter Gropius, work and teamwork )已经出版,这更强化了格罗皮乌斯在新大陆的声望。50 年后,当我们从建筑学的角度去甄别,很难拒绝一个事实,那就是:柯林• 罗的判断方向正确、方法正确,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时机。这也是《透明性》受挫于一时,但生命力至今依然顽强的主要原因。


     勒• 柯布西耶更像一个非政治性的人。就是说,他为建筑而生,无意追逐权力。为了实现梦想,他会接受贝当元帅的邀请,犯下重大的路线错误,可是人们原谅了他,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勒•柯布西耶是如此简单而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为此,他理应得到人们的敬重。在建筑界,他却更像个孤家寡人。身在美国的格罗皮乌斯也不是政治家,然而他显然更有影响力,更少树敌。以德服人的格罗皮乌斯也许根本就不晓得来自青年人的一次严重的攻击被媒体消弭于无形,他本人是否赞成这样做,我们不得而知。


  游  侠  

     1955 年的格罗皮乌斯是难以撼动的,可是柯林• 罗并没有失去信心。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得州游侠”(The Texas Rangers),本是中西部史实中的人物,当时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传奇故事,被得大奥斯汀分校的年轻一代拿来为自己的战斗团队命名。这未尝不是一种暗示和激励——游侠的无畏态度、对主流的蔑视、他们的活力和反叛精神,以及自命的执法者形象。那时候的美国建筑界,谁家子弟谁家院,井水不犯河水。而得大奥斯汀分校,正处在动荡不安、自身难保的境况中。

     事情起源于一场关于“学术自由”(academic liberty)的辩论。具体情形一言难尽。受到战后自由思想的感召,新生力量要求破除一切权威、一切迷信和传统。连续两任校长被赶下台,风波持续了好几年。最后,反叛被压制,学校也被美国高校教授联合会制裁。新的领导班子和教师群体发生了分裂,互不买账。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子弟不敢申请这个学校,新生和新教员都是不明就里的外来人。12

     这种情况下, 早年曾师从于勒• 柯布西耶的哈维尔• 哈里斯(Harwell Hamilton Harris, 后来美国地域主义建筑的代表) 成为建筑系主任, 但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大他9 岁的夫人邦斯• 哈里斯。邦斯是个可怕的女强人(femme forte et formidable),多年以后柯林• 罗回忆道:“在她的支持下,霍伊斯里(Bernard Hoesli)和我发动了一场多少有点天真的教育实验。”12 哈里斯主任本人对教育几乎一窍不通,只是由于20 世纪50 年代朝鲜战争的爆发致使美国国内建设的中断,才迫使他从事教职。慢慢地,他培养了自己的班底。其中就包括瑞士人伯纳德•霍伊斯里,他曾在勒• 柯布西耶事务所工作过;英国人柯林• 罗,建筑师,作家;以及纽约来的年轻人约翰• 海杜克,带着浓重的布鲁克林口音。正是这些人发起了革命。

     得州游侠们的教育改革, 像天下所有的改革一样, 都是从托古改制开始的。他们认为时下被称为现代主义的设计思路已经误入歧途, 必须重寻原教旨主义的现代主义之路。他们推出几位人物, 包括早期的赖特(F. L. Wright)、杜伊斯堡(Van Doesburg)和李特若利(Letarouilly),以其各自作品的一部分为榜样,最主要的,就是勒• 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主题(Dom-ino scheme)和杜伊斯堡在1923 年提出的一系列“反构造”(Counter Constructions)。13 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那些,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不同于沙里宁们、不同于布劳耶们就好,离他们越远越好。


     而“透明性”,恰恰就是这种反叛姿态的结晶,它表面不着边际,内里却深深抓住每一个得州游侠的精神气质,是一杆大旗,让大家团结起来。得州游侠们的态度是高度理智、批判和形而上的,他们不满足于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外部条件中生成形式的繁冗过程,认为那削弱了形式存在的段位。反映在教学中,他们希望能挖掘学生的自觉,让他们根据天生的审美本能来创造形式,不借助于任何外部因素。这种极端的艺术自律论态度,被提升到“高等教育的职责之一,是使知识成为自觉”的哲学高度。

     然而历史地看,得州游侠最大的贡献,不是他们的研究或后来所形成的教育体制。体制总是僵死的,而一种精神很难被历史抹除。晦涩的柯林• 罗、诗意的海杜克,以及坚韧不拔的霍伊斯里,还有塞利格曼(Werner Seligmann)、卡拉贡Alexander Caragonne)和其他人,他们对学术自由的向往和对权威的蔑视,都成就了一代精神风气。他们有目标,有方法,有针对性,也不缺乏决心,尽管功亏一篑,但正如海杜克所说:“得克萨斯确实影响了建筑教育和建筑自身。他们的事业对建筑学而言热情似火、言微旨远。”可惜,体制的存在仿佛是专门为了与长远价值作对,两年后,得州游侠成员全部被校方开除。14


 透 明 

     处在风暴中心的《透明性》,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事实,所谓的“透明”只是一个概念,用来形容主要以法国为策源地的现代主义流派,包括意识流、立体主义、纯粹主义、风格派和以勒• 柯布西耶为主的一系列作家、画家、建筑师作品中的一种品质,我们说它是丰富性也可以,说它是多义性也不错,总之就是有别于古典主义和主要以德国为活动中心的现代主义(比如表现主义、构成主义、制造联盟、包豪斯等)艺术家作品中的某些品质。简言之,就是勒• 柯布西耶的作品和格罗皮乌斯的作品中到底存在什么差别,说前者的空间丰富、内涵深远,到底为什么可以这么说,怎么用空间的语言和推理来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透明性》脱去所有晦涩修辞和学术面具之后的真实面目。

     书中大量使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方法, 通过对外观类似、结构不同的绘画和建筑作品比较,逐步将现代主义区别为两类,一类注重空间中客体的清晰表述, 注重材料的现代意味(Literal Transparency); 另一类则希望抹除前景与背景的差别, 塑造含混多义的表述与结论,重视空间本质,而不是其他附加的东西(Phenomenal Transparency)。这么说似乎有点难懂,不妨想象一下包豪斯校舍和萨伏依别墅,前者结构明晰,内部空间简单,现代感通过材料和体量来勾勒;后者外观的简单之下蕴涵着丰富的内部空间,这种丰富性通过外表的某些痕迹隐约地表达出来,差别大体若此。

     文章采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手段来辅助分析,看上去科学而严谨。透明这个概念,并不是作者的首创,在早期现代主义理论家如吉迪恩、基丕斯(Gyorgy Kepes) 等人的著作中, 早就被提出来并加以分析。但是,柯林• 罗和他的合作者、画家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将前人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归类和阐述,将一个似有若无的想法,经由严格的分类,发展成一套明晰的理论。后来,霍伊斯里将这一概念的定义进行扩展,从此它就不仅是关于认知的,也成为一种方法,甚至在当代,国内外也有不少建筑师主动采用这套方法塑造空间。很多人在实践中碰到了类似的问题,无意中使用了类似的方法,却因此斥其为浅薄,其实,这恰恰也说明了透明性的普遍意义。

     这套认识—方法的另一个主要用途,就是建筑教育。得州游侠出身于高校体系,其中的主力,日后也将从事教育事业。15 透明性概念对勒• 柯布西耶作品的阐发,本来就是要让它成为可鉴别、可掌握的方法。在得州, 游侠们以极大热情将理论付诸实践,并发展出一整套针对入门建筑教育的体系,包括著名的“九个正方形”(Nine Squares), 那本来是维特科瓦(Rudolf

Wittkower)用于描述帕拉迪奥(Palladio)别墅设计所采用的一套分析工具,被海杜克借用,日后经历了修改和补充,成为现代图解分析的主要手段,出现在世界各地高校建筑系的初步课程中。

     认识意义、方法意义、教育意义之外,当然还有跟时代风气契合的部分、反权威的呐喊,都让这篇文章不同于编辑案头连篇累牍的空泛文字,令建筑界小有波澜。而这一切,都同勒• 柯布西耶息息相关,他本人却不在美国,对此一无所知。


 血 缘 

     勒• 柯布西耶是瑞士人, 他出生在法语地区朗格多克(Languedoc), 自1930 年取得法国国籍之后, 一生的事业都在法国。早年,他希望自己是一个法国人;到了晚年,他似乎更在意自己是一个瑞士人的身份。其实在早年,他就不断地受惠于同乡故旧, 他们为他寻找机会、提供资助, 协助他渡过难关。

     1955 年,勒• 柯布西耶赴瑞士接受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授予他的名誉博士学位。这是一种悖论,因为勒• 柯布西耶本人对来自于官方的认可一向嗤之以鼻:“我想极其谦卑地尝试理解,为什么法国政府自认为有授予文凭的权威?”1 纵观他的一生,接受来自高等学院的名誉学位一共两次,前一次是在1933 年,获得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名誉博士学位。此后,他曾拒绝了来自法兰西学院的荣誉。联系起来看,勒• 柯布西耶对来自祖国的荣誉还是区别对待的。

5 年以后,被得大奥斯汀分校除名的霍伊斯里来到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开始了他对透明性概念的大力推广。12 年之后的1967 年,学院成立了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gta),日后成为勒•柯布西耶研究的策源地和大本营。这不是巧合,而是同气连枝的血缘使然。它只存在于瑞士,不在法国,在新大陆更难觅踪迹,可是,谁能想到,正是在美国,新一代建筑师,无论受教于哪位导师,在日后的事业中都揉进了勒• 柯布西耶的影子。从那里开始,除了世界上少数几个地方,他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海杜克后来成为纽约五(New York Five)成员,其他的几位建筑师如艾森曼、麦耶,都是勒• 柯布西耶的拥趸,当时最受推崇的建筑师,像康和贝聿铭,也主动从他的作品中获得营养。他们共同将他的事业推广到全美乃至全球。关于形式与功能的论战在和平年代开始呈现一边倒的倾向,然而一夜之间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再进一步,就要堕入形式主义的深渊。”13

     勒• 柯布西耶在美国唯一的项目,就是后来的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那是一栋很特别的建筑,功能却不甚明了,似乎只是为了在美国留下一栋 “勒• 柯布西耶建筑”而存在。以其一贯的爱憎分明(或不识时务),勒• 柯布西耶拒绝参加剪彩仪式。他对美国,可以说是感情复杂。那里眼下尽管是“柯布西耶主义”的真空,但显

然只是暂时的。生活在20 世纪的勒• 柯布西耶理应了解,征服了美国,才算征服了世界。从20 年代开始,他就注意搜集报刊上关于美国的报道。16 他的美国之行是他世界之旅的一部分,他的世界眼光不允许他忽略美国。美国,善与恶的合体,巨大的成就与巨大的浪费,自大狂的沙文主义,让人爱恨交加。在勒• 柯布西耶的理想城市中没有摩天大楼的位置,正如在他的社会理想中没有垄断资本主义的空间。勒• 柯布西耶身上流淌着欧洲精英主义的血液。大众文化有异于他的头脑结构,被他嗤之以鼻。

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抉 择 

     一方面是希望在新大陆开展事业而不可得的勒• 柯布西耶,一方面是努力将勒• 柯布西耶的设计带到实用主义充斥的新大陆的年轻一代美国建筑师。1955 年,二者发生了巧妙的关联,其作用力将在日后的年月中逐步显现出来。

     《透明性》,从其内容、动机和作用来看,都比表面上要复杂得多。比它更复杂的是勒• 柯布西耶这个人,他的纯粹主义一点都不纯粹,是一个时代的技术、思想和美学成就在建筑上的综合体现,他的简单的梦想,对人类而言并不简单。然而,建筑本身,比理论复杂得多,也比人复杂得多。一个伟大的建筑师,用他一生的事业付出,也只是将建筑学的庞然大物揭示出冰山一角,而用来研究建筑师的理论,就更加难以窥其全豹。

     得州游侠们从勒• 柯布西耶的作品中读出形式的决定性意义和自我塑造的能力,这是勒• 柯布西耶的本意吗?这是建筑的本意吗?恐怕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然而,将形式压制在功能、经济、文脉、生态、材料、建构和象征意义之下,是建筑的本意吗?

     换句话说,建筑师的角色,是来处理形式的问题,还是技术的问题、经济的问题、文化的问题、结构的问题,或者政治的问题?

     建筑师必须是全能的专家吗?他能够理解生态建筑赖以实现的所有技术细节吗?他能够为复杂的建筑市场指明方向吗?进一步的明细分工,是不是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必然结果?

     如果建筑师不能面面俱到,那么在建筑得以完成的过程中,建筑师的角色,难道不是跟形式息息相关的吗?除了建筑师,有谁还会关注形式问题?如果建筑师整天陷于经济考虑,谁去处理形式问题?

     这些疑问,直到今天,还非常令人困惑,关系到每一个建筑师的抉择。


     无论如何,《透明性》不是一本单纯讨论建筑形式的著作。在严密的学术外衣下面,是欧洲智识阶层同美国消费文化之间的矛盾,是价值理性同工具理性之间的对抗,是年轻的理想主义者同年长的实用主义者之间的抵触,是哲学意义上的形式与经济意义上的功能之间的较量,是个人主义和社会价值之间的斗争。

     而“透明”,这个颇为超脱、远离纷争的词汇,就无心插柳,有幸入围。时光荏苒,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是一本披着理论外衣的专业书,字里行间所附着的1955 年的气味几乎散失殆尽,在那得州夏天的蝉鸣中,一些理想主义者的音容笑貌,如今已成陈迹。

     那是一个时代的建筑主题,如同今天耳熟能详的乡土和表皮。只是,那个主题更本质,更抽象——形式,真的具有凌驾于功能之上的超验属性,并服务于人类社会吗?或者,我们应将其打入冷宫,不理不睬,直到它完全成为功用的附庸,就像今天的“非生态不敢称学术,舍环保无以利民生”的建筑世态?

     得州游侠们的事业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勒• 柯布西耶的作品和思想。《透明性》只是一种姿态。正因为它是一种姿态,才会从单一的内容中释放出多元的寄托,并启示未来。其内容中的不尽如人意处所在多有:柯林• 罗拗口的修辞,将大量有心求知的人挡在门外;而霍伊斯里所推崇的自由,也在实践中慢慢蜕变成决定论的教条。对不确定性的推崇,要么陷入新的确定性,要么陷入不知所云,这是一个世纪难题。然而,正如前文所说,得州游侠所代表的纯净的理想主义态度并不常见,在理论噤声,“反对都不知道反对什么,提倡也不知道提倡什么”的时代,得州游侠的事业尤显光彩夺目,令人心向往之。


     正值大人物勒• 柯布西耶去接受加冕,小人物柯林• 罗为文章奔走之际,1955 年4 月18 日,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去世。3 个月后的7 月18 日,第一座迪斯尼乐园在美国加州安那汉(Anaheim)落成,耗资1700 万美元。同年10 月28 日,比尔•盖茨在西雅图出生。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现代时代落幕,好莱坞、披头士、符号主义和梦露很快就要取得压倒性胜利,全民娱乐时代指日可待。


2007 年8 月10 日


注释:

1. 让·让热(Jean Jenger).勒·柯布西耶:为了感动的建筑[M].周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Willy Boesiger.Le Corbusier Volume 8 des OEuvres complètes. Zurich: Les Editions d’Architecture Artemis Zurich,1970:200.

3. “勒• 柯布西耶自夸,由于模数体系的采用,他得以在巴黎工作室中采用无线电遥控印度工人操作”。参见:亚历山大• 佐尼斯(Alexander Tzonis).勒• 柯布西耶:机器与隐喻的诗学[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1.

4. Willy Boesiger.Le Corbusier Volume 6 des OEuvres complètes. Zurich:Les Editions d’Architecture Artemis Zurich,1957:50,51,114-158,208.

5. 霍伊斯里:“……努力探幽发微,从大量现存的设计方案中间,摒除个别作品的特殊性和个人化的成分,直接提炼出可移植的、可评估的见解和方法。这正是柯林• 罗和罗伯特• 斯拉茨基的著作的基本价值所在。”参见Colin Rowe and Robert Slutzky.Transparency.Basel, Switzerland:Birkhäuser,gta.1997:7-8.

6. 勒• 柯布西耶.机器与隐喻的诗学[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22.

7. 参见Colin Rowe,Robert Slutzky.Transparency.Basel, Switzerland:Birkhäuser,gta.1997:17.

8. 肯尼思• 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近代建筑史[M].台北:茂莱图书有限公司,1984:212-229.

9. Colin Rowe,Robert Slutzky.Transparency. Basel,Switzerland:Birkhäuser,gta.1997:14.

10. 具体情形参见金秋野.群星俯瞰: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师在美国[M].华中建筑.2006(7):12-15.

11. “……而这一年恰逢《透明性》一书付梓,在瑞士和其他地方,时代的钟摆又开始摇向另外一个方向”,参见Colin Rowe and Robert Slutzky.Transparency.Basel,Switzerland:Birkhäuser,gta.1997.

12. Alexander Caragonne.The Texas Rangers:Notes from an Architecture Underground.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1995.

13. Colin Rowe and Robert Slutzky.Transparency.Basel, Switzerland:Birkhäuser,gta.1997.

14.“海杜克说:“我们在引入我们所认为新的、未经验过的计划的过程中进入了地狱或者说达到了高潮,我们全被开除了。”参见胡恒.建筑师约翰• 海杜克索引[J].建筑师,1997:111.

15. 得州游侠解散后,霍伊斯里回到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后来进入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柯林• 罗去往康奈尔,并终身进行理论研究;海杜克则返回库柏联盟,进行建筑


栏目丨深读在深夜里用阅读给思想和理想一个沉静的机会,在手机的屏幕上,莹莹发光的的也不仅仅是喧嚣的资讯

………………………………………………

感谢关注AC建筑创作,欢迎把有价值的内容分享至朋友圈。

微信号:archicreation

搜索公众号:AC建筑创作

新浪微博:@AC建筑创作

杂志官网:www.archicreation.com.cn

淘宝网店:archicreation.taobao.com

AC建筑创作,做有营养、有视角、有特征的掌上建筑阅读媒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