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读丨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新洛可可

2014-07-26 刘涤宇 AC建筑创作

十篇文章,近三个月的连载,北岛以一个诗人的视角,描绘了北京城对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承载,其中甘甜苦涩或诙谐趣闻,都成为个人城市史的一部分。今天,深读将告别《城门开》,再次回归现实的视角。如果你读过《城门开》中的故事,不妨来投票给你影响最深的那一篇吧~


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vote?action=show&__biz=MjM5ODM3NTU3NA==&voteid=110956#wechat_redirect


深读丨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新洛可可


文\刘涤宇

本文原载《艺术世界》2008 年第6 期

图片来自网络


(一)

现代主义运动之前,洛可可算得上一种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建筑形式了。

因为,洛可可风格的那种柔媚、细腻、精美和舒适无微不至地切合着18 世纪法国贵族独特、奢靡, 有时略带些颓废的生活方式。


仅仅用繁复是无法精确地描述洛可可的。其消除了一切张力的松弛的曲线、涡卷、反复使用的镜子、甜腻的色彩搭配,有效化解了装饰厅室中真实材料的质感和重量。设计师和拥有者共同精心营造一个奶油蛋糕似的幻境,一切都显得那么柔软而松弛。


视觉、听觉、触觉,身体的一切感官都被最大限度地抚慰。


沙龙、美酒、洛可可背景下的日常生活,令感官尽享舒适的抚慰,令人精神松弛以至于涣散,灵魂微醺以至于沉睡。如同安徒生笔下的豌豆公主,床铺下多了一粒小小的豌豆都足以破坏这种极致舒适的氛围。


(二)


洛可可风格和古代中国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


因为一开始,洛可可就受到当时风靡欧洲的中国瓷器的启发和影响。而中国的瓷器文化,也有着类似的日常生活基础。


南宋和晚明是古代中国贵族化的日常生活最精致的时代。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评价13 世纪南宋的上层城市居民“是神经过敏的, 而且由于他们对时尚极度敏感,并且喜欢炫耀和自我戏剧化,看上去他们毋宁说是柔弱颓废的。”1


据清初作家余怀在《板桥杂记》中的记载,晚明曲师张魁,在当时纵乐的贵族生活方式影响下,“茶非惠泉水不可沾唇,饭非四糙董舂米不可入口, 夜非孙春阳家通宵椽烛不可开眼”,2 并因此在改朝换代之后濒临生活困境。


的确有研究者把中国明清时代繁复雕饰的建筑和装饰风格称为“中国洛可可”。


(三)


前面所描述的三种敏感而柔弱的生活方式,都由于很快到来的异族入侵或革命而粉身碎骨、体无完肤,以至于殃及对洛可可风格的“道德”评价。但这并不是风格本身的过错。


把握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新洛可可,我们也许仍然要遵循日常生活的思路。


(四)


新洛可可同样繁复,并由于繁复而显得细致。然而,无论设计者还是拥有者,都不再有豌豆公主般的敏感。


比例或许很精美,但更多来源于对已有比例的模仿,或者,对数字的计算。视觉的体验是有的,但脱离了数字的验证,无论设计师还有拥有者,都无法确定这些细微的差别究竟有没有意义。


色彩搭配也许很适中,但不再是原来的洛可可对过敏的感官的抚慰和柔化,甚至有时,还需要时不时刺激一下习惯于迟钝的感官,让其开始敏感,开始像贵族,至少学着像贵族那样敏感。


于是,新洛可可的繁复失去了细微的视觉和触觉体验的支撑,繁复只是繁复本身,只是设计师、开发商和拥有者达成共识的一种“风格”。他们认识的只是风格的名字,是风格的可识别性。


于是,无穷的细节在无法与敏锐的感官对话之后,所传达的就只剩下了一个简单的符号:高贵。


或者,貌似高贵。


(五)


要简约还是要新洛可可?


这个问题常常被提出,其实无论答案如何,提问者都愿意把这个问题当成理所当然的反问。这个问题留下的,似乎是一个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选择。


如果放在日常生活的视角下,我们会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不仅仅洛可可,或者,新洛可可的繁复能够以其细致抚慰敏锐的感官,简约也可以。一些名牌的时尚产品及其专卖店,以简洁来呈现高贵的姿态。张永和先生也提到过,英国建筑师约翰•鲍森(John Paulson) 用整块大理石凿出一个绝对单纯几何形的浴盆,他创造了一个极为昂贵的简洁。3


还有一种简约,是通过清教徒戒律一般的约束,通过素到极致,简单到极致,通过一种基础的秩序调动人的精神世界。如余光中所说,快乐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直接的快乐,这就是感官的快乐;而另一种则是精神的愉悦,这种愉悦要经过刻苦修炼得来。


看起来,这个问题并没有非回答不可的必要。


因为,当代中国语境下,这两种意义上的简约都很少被有意识地追求。虽然有些简约风格的确很漂亮。新洛可可也同样。


(六)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新洛可可,也许和简约相似,都是感官需求最初的浮现。是对日常生活品质觉醒的开始。虽然还带着些许迟钝,带着些许粗糙,但还是在慢慢敏感起来、精致起来的路上。


但另一方面,新洛可可和简约似乎又都是开发商们制造出来的需求。配合着将美好词汇堆积在一起的宣传,似乎只要是这种风格,就能够与普通人单调无趣的日常生活完全绝缘。


也就是说,开发商们制造出这些风格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契合。恰恰相反,是要制造一种脱离日常生活的拟像。


按照鲍德里亚(J. Baudrillard) 的说法, 当代社会, 超现实大肆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拟像消除了真与假、现实与想象范畴间的明显区别。4 库哈斯则更直接宣称:“ 机场…… 大有取代城市之势……机场是一个封闭却又充满诱惑的体系,一旦进入便别无他路,除非前往另一个机场。”5“概念上,每个监视器,每个电视显示屏都是一扇窗户的替代品;真实生活就在其中,电脑空间已变成了巨大的户外……”6


在这里,真实似乎是一种令人厌倦的东西,当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真实不再出现的时候,天堂般的美好才会到来。


我们看起来很敏感,但已经无法分辨真假。


有趣的是,那种幻境般的敏感和精致,正是洛可可所追求和试图塑造的。但洛可可所代表的那种前现代社会贵族生活特有的敏感和精致,随着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已经无法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出现。最多是这种分不清真假的拟像。


包括新洛可可。


(七)


我们未必需要新洛可可,也未必需要简约,当然,更未必需要洛可可所代表的敏感而柔弱的生活方式。


我们需要的,也许是在日常类型化生活的麻木中,多一点点感性,多一点点细微体验的敏锐。这样你会发现,惊喜并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风格,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中随处可见。


注释:

1. 谢和耐.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社会生活[M]. 刘东,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2. 余怀. 板桥杂记[M]. 李金堂,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张永和,张路峰. 向工业建筑学习[J]. 世界建筑,2000(7):23.

4. 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M]. Sheila Faria Glaser tran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

5. 库哈斯. 广普城市[J]. 王群,译. 世界建筑,2003(2):65.

6. 库哈斯. 垃圾空间[J]. 姜珺,译. 世界建筑,2003(2):107.

*本文原载《艺术世界》2008 年第6 期。


栏目丨深读 在深夜里用阅读给思想和理想一个沉静的机会,在手机的屏幕上,莹莹发光的的也不仅仅是喧嚣的资讯


……………………………………………………………

微信号:archicreation

搜索公众号:AC建筑创作

新浪微博:@AC建筑创作

杂志官网:www.archicreation.com.cn

淘宝网店:shop111392659.taobao.com

豆瓣小站:

宇宙中心建筑工坊 site.douban.com/233566/

AC FM:www.lizhi.fm/2283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