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读丨从一棵树学到的

2014-08-30 伊东丰雄 AC建筑创作

距离伊东先生在凤凰中心的演讲还有3天,AC编辑部的各路人马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最后的场地布置和协调工作,周末也没闲着。演讲之前,和AC君一起温习一下伊东先生的一篇文章。


从一棵树学到的

What I Have Learntfrom a Tree

伊东丰雄

Toyo Ito


原文刊载于2014年第一期《建筑创作/ArchiCration》伊东丰雄专辑

题图来自网络


与我的办公室相邻的东京都青山医院被拆除了。虽然已经建了近40年但至今仍可以使用,看着这样的建筑物被残忍地打碎,渐渐地变成了瓦砾堆,真是让人心痛。


就在拆除的过程中,有三个年轻的建筑师打算一起以出版为前提,进行一个虚构的项目。看着眼前濒死的建筑物被几台动力铲拆除,他们强烈地想要在这个遗址上构思某种建筑。这块地在涩谷站和表参道的中间,青山大街稍往里的地方。紧邻木制民房和小型公寓以及办公大楼,同时周围还有高层的高级公寓和联合国大学这样的大型设施。拆除的医院旧址(约18 000 平方米)大概会被大的开发商出售,变成高层公寓和办公室、商业设施。在东京市中心,由于住宅用地被再开发,出现了许多与周围不协调的高楼大厦。


按照市场经济的原理,在持续着动态变化的城市空间面前,他们平常只有设计极小型建筑的机会,好不容易碰到了这片面积广大的土地,想在上面描绘自己的梦想也是理所当然的。对惨遭毁坏的建筑的无限思念,以及目睹毫无个性的再开发大厦的懊悔,一定激发了他们的这个想法。他们这三位对以经济为先的城市开发方式怀有不满,坚信东京可以有更丰富的一面


现在大开发商们采用的再开发的方法,无论是公寓还是办公室,都计划建成高层,为地面上省出绿地和公共用地的空间。这可以说是沿袭了20世纪前半期勒·柯布西耶在“300万人的城市”和“巴黎·伏瓦生规划”中提倡的追求绿色和阳光的都市规划理念。但是像东京的住宅地这样,土地是私有的,而且被细分的情况下,再开发的范围自然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还紧邻低层住宅群。在低层住宅群中突然耸起高楼大厦的这种不协调,在东京的市中心反复上演


难道没有跟这些低层住宅群更加协调的高层建筑吗?不是一个巨大的垂直的箱子,而是充分地让光、风和水渗透到里面的、有很多绉纹的建筑难道就没有吗?也就是说,难道我们不能构建一个密集的混沌而复杂的,但又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的,像一个浓密的生命体一样的高层建筑吗?请试着想象一下,我们的项目从这里开始了。虽然乍一看是不现实的、毫无现实意义的,但这却是迈向21世纪雄伟的城市和建筑的第一步。在一个处处以经济行为为先的世界里,我们最应该期待的是建筑师能够描绘出一个大视界,那就是“我们明天该住在哪里”。


虽然我们一直在说环保型的建筑、生态化的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等等,但现在所做的大多不是朝着自然环境这个方向,而是在强化内、外的界限,构筑牢固的人工环境,然后在里面装备太阳能电池等。对于本来是动物一样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去感受自然的人类来说,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我们亚洲人以前一直生活在自然和建筑一体化的城市里。只要看看江户的旧地图和屏风画,就会发现村落是如何巧妙地随着地形和水流分布着。通过提高这种绉纹很多的分形城市的空间密度,能否达到高层化的水平呢?这是我们的课题。


直面眼前的现实,开始具体地、且概念化地考虑时,他们一致想描绘的是一个“像树枝伸展的大树一样的建筑”。因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在紧邻周围的低层建筑群和地上的树木中耸立着,面向中心地区逐渐高层化的金字塔状的形态。而且,如果想象着在地面上有像公共公园一样的开放空间,上面是枝繁叶茂的树木一样的错综复杂的空间,就会在脑海中呈现出一个像巨大的樟树一样的建筑。并且,这个联想绝不只是停留在形态上的推理。因为这种构想考虑到了,要参照树木储存能量进行成长的工作原理。


一棵大树一样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去观察了大树,还听了树木专家的授课。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明白了,很有趣的、而且令人意外的树木的本质。我们认为在某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树木,与其周围的植物有着微妙且深密的联系。那就是树木之间为了相互生存下去,存在着亲密的关系。虽然在树木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相对的关系,但专家说那只是作为结果的一种关系。也就是说,树木之间,各自为了保持自身的优势,都主张利己主义地生存,然后在这种相互的斗争中建立起了微妙的动态平衡。而这种关系不是刚好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家、企业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极其相似吗?


我们建筑师在构思建筑时,倾向于设计完整的理想形象。如果周围的环境杂乱无序,在某种程度上,就会计划去尝试建立一个与周边无关的自立的秩序。但是在自然界中如果一棵树要实现这种所谓自立的理想,就肯定会在转眼间自取灭亡了。无论多么想要利己主义地生活,树木也只能在群体关系中生存。


这个事实可以说是我们在考虑现代建筑时的一个很大的教训。想想看,从一棵树中我们学习到的信息是很多的。例如,各个树木的形状,根据DNA的不同大概可以想象出来,但也有个别树的形状是根据与周边环境的相对关系,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决定的。引导自身向更有利的状况发展,不断地反馈,灵活地应对环境。另外虽然整体形象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但也并不是封闭的。它的生长对环境是极其开放的。并且树木虽然在不断重复着开枝散叶这个单纯的规则,但实际上却有复杂多样的秩序。在地面附近的分枝较大也较粗,随着越来越接近末梢,就会分得越来越细,而且这其中隐藏着无限重复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具备分形状态。垂直地、或者水平地伸展,尽可能多地接收太阳光,积极地进行光合作用。像这样到处都重复着凹凸的表层,使得内、外,表、里的概念变得暧昧不清。一靠近大树下,就有一种被保护的感觉,让人觉得安心。但尽管如此,在这里却感觉不到与外界有内、外之分。


一棵树具备的这些多样性,是我们在构思建筑时都应该参考的,是很重要的课题。其作为建筑课题可整理如下:

  1. 建筑必须在与环境的相对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考虑。

  2. 建筑的整体形象并不是一下子就决定的,而是从一个大概的印象开始,通过反复地进行各种模拟而逐渐明确的。

  3. 建筑应该在单纯规则(几何学)的基础上构成复杂的秩序。

  4. 建筑的表层应根据分形几何学,使内、外的界限暧昧。

  5. 建筑必须对环境开放。


这些课题,无论哪一个都与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相对立。虽然,从自然到自立,在纯净、明快的几何学的基础上寻求功能性的现代建筑主义的原理,现在仍然支配着世界,但是我们终于脱离了它的支配,并且确信基于全新的原理也能够设计建筑物。为了将人类被麻痹的温柔的感受性和身体感觉从均质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了恢复充满活力的丰富的人类特性,我们会从一棵树中学到很多东西。



原文刊载于

2014年第一期《建筑创作/ArchiCreation》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沈小毛


微信号:archicreation

搜索公众号:AC建筑创作

新浪微博:@AC建筑创作

杂志官网:www.archicreation.com.cn

淘宝网店:shop111392659.taobao.com

豆瓣小站:

宇宙中心建筑工坊 site.douban.com/233566/

AC FM:www.lizhi.fm/2283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