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造看得见的乡愁:台湾桃米生态村丨社区营造微研究 04

2014-10-11 AC建筑创作


2009年底,海口永兴镇羊山地区的博学里,一个仅300多人的火山口古村落,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从村里第一口深井“思源井”的剪彩和山地自行车赛道开工开始,博学村走上了自己的生态开发之路。如今,这里有了海南第一家民宿“梨花之家”,采用“内阁制”的村民选举形式,开发了海南第一条乡村山地自行车赛道,组织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负责老村门修复、新牌坊建设,环境整治,并利用本地资源正在筹建蜜蜂博物馆——“让人民看见财富,再造魅力新故乡”在博学里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图 博学村的老房子


这些变化,来自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就职《南风窗》时政记者的80后青年陈统奎,博学里是他二十多年来魂牵梦绕的故乡。而启发他回乡带领原住民重建故乡的契机,是造访台湾南投县一座名为“桃米村”的生态村庄。在“社区营造”理念的实践中,这座埔里镇最贫穷的村子在十年中蜕变为台湾最知名的观光经济型生态村。


“如果不是访问桃米生态村,我不可能回家乡做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经提供了10年的经验,我也没有信心做这件事。”陈统奎这样说。


在中国,乡村建设的议题并不新鲜。民国初期,晏阳初、梁漱溟等一批知识分子在全国各地进行乡村建设运动,这股力量在上世纪30年代逐渐汇聚成为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据统计有600组织在近1000个村庄进行乡村建设的实验。直到21世纪初,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反复被列为中央工作重点——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的乡村建设从未停止。


接下来的社区营造微研究,方寸营造就选择了两个典型的乡村社区进行探访和分析。首先为大家带来陈统奎再造故乡的学习样板——桃米村;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陈统奎和博学里的内容,请阅读本日微信第二篇文章为大家准备的拓展阅读。


关键词

乡村建设资源重整凝聚人心



凝聚人心:精神地标,家园意识


桃米村位于台湾中部,距离日月潭只有15分钟车程,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


图 桃米村区位


90年代,在台湾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严重外溢,人口老化、产业没落;加之1999年的“921”大地震,桃米村369户中62%受到重创,再建势在必行。


诚如社区营造专家宮崎清教授所说,在社区营造的“人、景、地、文、产”五个方面,“人”是最关键的魂。在桃米村的重建及社区营造过程中,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也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 社区营造五要素


精神地标:坂茂的纸教堂



图 纸教堂外观


随着2014年坂茂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坂茂的纸建筑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日本神户大地震时,他仅用一天时间,为失去家园的灾民盖起了一座纸筒教堂。


在桃米村,搭建“纸教堂”也成为构建社区居民精神原点的重要手段。发起人廖嘉展等将日本神阪大地震后鹰取社区的临时性教堂加以引进升华,落户于桃米村。坂茂所设计的纸教堂(Paper Dome),外墙是采用玻璃纤维浪板构筑而成的长方形,内部则是长5公尺、直径33公分、厚度15公厘的58根纸管,建构一个可容纳80个座位的空间。纸教堂,一方面说明了物质与生命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信仰的坚韧性,同时成为开展社区活动的社区生活中心。


图 纸教堂外观

图 纸教堂室内


灾后重建,不仅是生活的重建、更是人的重建。纸教堂成为桃米村震后社区重建重要的精神地标,也成为社区文化运动重要的文化符号。



家园意识:护溪工程


除了搭建纸教堂之外,另一个凝聚人心、重塑村民家园意识的策略就是护溪工程。


桃米溪是村中的一条贯通东西的小溪,是桃米村的“母亲河”。由于这里曾经是埔里镇的垃圾填埋场,溪水臭气熏天,污染严重 。为了将村民们团结起来,桃米村民发起了保护母亲河的护溪行动:决定对其封溪两年进行整治,并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封溪宣誓大会。


封溪告示牌的揭牌,显示了桃米人的决心,意味着生态保护行动已成为全村的公约,资源永续的责任也将由全村共同承担。地震虽然让人们体验到生命的可贵,促使人们珍视彼此的缘份;但要如何将曾经疏远、又受过各类不同价值观冲击的人团结在一起,护溪就成了全社区一个共同的“事业”,起到社区营造中统一大家的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图 护溪活动


挖掘资源:缺乏历史?梳理生态资源


在社区营造的五要素中,产业发展是社区营造的动力,而资源挖掘则是产业重塑的基础。


桃米村在对资源的挖掘过程中,整合很多团队将桃米的生态资源进行了彻底梳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地方虽然接近日月潭,但台湾游客都不知道这个地方,要人文没人文、要历史没历史、要风景没风景,只有青蛙最多。


图 青蛙种类


根据调查显示:桃米村面积占台湾的0.05%,却拥有台湾青蛙种类的72%、蜻蜓种类的31%;鸟类种类的16%,生态资源比较优越。对于这个结论,桃米人持之以恒,并将这一特色进行了极致利用。


桃米村的生物种类

蛙类 21种

盘古蟾蜍、黑眶蟾蜍、日本树蛙、褐树蛙、面天树蛙、艾氏树蛙、白颔树蛙、莫氏树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小雨蛙、腹斑蛙、贡德氏赤蛙、古氏赤蛙、泽蛙、拉都希氏赤蛙、金线蛙、虎皮蛙、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中国树蟾、长脚赤蛙等

蜻蜓 45种

粗钩春蜓、杜松蜻蜓、猩红蜻蜓、紫红蜻蜓、霜白蜻蜓、善变蜻蜓、焰红蜻蜓…

鸟类 72种

牛背鹭、小白鹭、夜鹭、黑冠麻鹭、小弯嘴画眉、大卷尾、小卷尾、红嘴黑鸭、白环鹦嘴鸭、白腹秧鸡、红冠水鸡、五巴鸟…

植物

桃实百日青、莲华池柃木、吕氏菝葜、南投菝葜、圆叶节节菜、八字蓼、细叶维翘、石莫蒲、黄花水龙、紫芋、台湾萍蓬草、水芹菜、白花紫苏草、野姜花、青萍、紫萍、水萍、满江红、海金京、凤尾蕨、过沟菜蕨、密毛小毛蕨、台湾金狗毛蕨…等。

资料来源:新故乡(18)



重塑产业:生态涵养,强化特色


桃米村由于位于山林间的盆地之中,交通闭塞,早年在山林间辟地种植地瓜、稻田,一直以农业为生。1990年代初期起以麻竹笋为主要产业,也属于传统农业,辛劳一年的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经过了对当地资源挖掘以后,桃米社区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产业——建立了全台首个青蛙观光特色社区


图 桃米生态村手绘地图


在产业重塑的过程中,为了增强信心,桃米村还通过NGO组织新故乡文教基金会邀请了大学的教授团队,帮他们开了600个小时的体验游、深度游观光概念的课,让他们知道未来的后现代经济有什么可能性让农村富裕。


桃米村除了坚持生态涵养,还着重在强化特色上下功夫,例如:对于二十三种青蛙种类和青蛙分布的介绍,采取了拟人化的手法,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强化了知识性。


图 生动有趣的拟人化青蛙分布介绍


图 生动有趣的拟人化青蛙种类介绍


只有找到适合发展的特色产业,才能把人留住。桃米生态村现在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观光休闲网络,村民们在这里都找到了自己的“行当”,民宿也由最初八家业余的发展到现在十几家专业的。早期民宿业的发起人,目前一年收入好几百万新台币,是新毕业大学生的3倍还多;相关的文化产品发展到二十余个,并还在不断的开发中……


图 旅游行业发展数据


重整风貌:抓住特色,全息化营造


桃米村在服务经济中找到了结合美学、感性、游憩与创意的第四级产业。在重塑产业的过程中,结合青蛙观光特色,进行社区的全息化营造,乡村风貌也得以保持与延续。


图 以青蛙为主题的景观营造


生态为体,产业为用。根据低密度开发的原则,桃米村不建大的酒店,游客接待以特色民宿为主,而青蛙这个元素在民宿里也随处可见,宛若一个青蛙王国。这种主题鲜明且气氛活跃的全息化社区营造方式,同时给桃米村的乡村风貌保护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特色。


图 桃米村民宿


图 桃米村民宿


后记:


除了陈统奎之外,隐微却很坚定的大学生返乡潮在中国已开始逐渐显现。知识分子返乡,寻找另外一种充实开心的事业和生活,而他们的幸福增加了家乡的幸福,他们的创业和社区营造经验,正带来农村经济的转型,慢慢弥合着城乡差距。


Farmer 4 的创始人之一刘敬文说:“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至少开始思考‘再造故乡’这个理念,反思自己跟故乡、土地、种子和雨水的关系。我们倡导大家‘从乡村出发,从世界回来’,我们的生命根源在乡村,我们需要把我们在世界上所收获的露水,反哺如今干涸的乡村。”


Farmer 4

维吉达尼创始人刘敬文、火山村荔枝创始人陈统奎、乡土乡亲创始人赵翼和新农堂创始人钟文彬,他们自称Farmer(农夫),组合成农业领域的F4,推行农业转型的理念,用经济力量消弭城乡裂痕,拯救沦陷的故乡。2014年九月在上海的喜马拉雅中心举办真人秀,分享自己和农业的故事。


详情可参考《南都周刊》专题《再造故乡》

http://www.nbweekly.com/news/special/201409/37327.aspx


拓展阅读

关于陈统奎和海南博学生态村详情,见本日微信第二篇《自下而上 村民再造故乡》


未完待续



社区营造微研究·目录

回复“社区营造”,可获取已经推送的文章

▍ 总览

01 从万科的“五菜一汤”到社区营造再出发

▍ 城市:城市住区的社区营造

02 孩子即未来:日本柏叶新城案例研究

02【拓展阅读】从东京都市圈看日本如何建设新城

03 田园理想,精英小镇:英国七橡树镇案例研究

▍ 乡镇:乡镇的社区营造

04 再造看得见的乡愁:台湾桃米生态村

04【拓展阅读】自下而上 村民再造故乡

05 日本古川町

▍ 艺术:社区营造中的艺术支持社区

06 日本濑户内

07 日本越后妻有

研究团队:BIAD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

不止提供单纯的规划建筑设计,更提供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案。我们相信,设计学科向来是策略导向的,从来更关心问题的解决。而这个时代的设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哪里有问题、哪里就需要设计。

基于此,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研究团队成立。我们会持续关注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和设计相关的许多问题。相信通过和项目同步推进的日常研究积累,能够在我们的项目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设计策略,对我们业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样的思路、创造更多元的价值。


研究团队组长

崔曦

重庆建筑大学本科;中央美院硕士

曾任航天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现任《城市化》杂志、中国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

新地产网站专家顾问团成员及新地产特约评论员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总工程师联席委员会成员


研究技术支持

王飞

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主任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

一级注册建筑师


研究团队成员

何洪印

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建筑师

辽宁工业大学,建筑学学士


田 女

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建筑师

天津大学,建筑学学士;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


姚 婕

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助理建筑师

天津大学,建筑学学士




版权声明

本文由BIAD方寸营造工作室授权发布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沈小毛



↓点此进入A区C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