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飞驒匠师唤醒沉睡古镇:日本古川町案例丨社区营造微研究 05

2014-10-15 方寸营造 AC建筑创作

每一个探访过日本小城镇的人,都会被陌生却亲切的故乡情愫击中:河流、小街、晒太阳的狗、院墙里伸出的枝蔓,虚掩的门里传出童音。即使那些木建筑的做法让你那么惊叹又五味陈杂,即使那些最平凡的场景比你的记忆中还要精致又若即若离,这精心经营的“故乡”没有中断的生命线,却沉淀下生老病死的宿命和生生不息的轮回,这是生活的土壤,无论文化与种族。


可属于故乡的温柔,慢慢在我们生活中难觅踪迹,即便圈地“保护”也实则旅游开发。西村幸夫在《再造魅力故乡》中文版序中说: 在进行急剧社会变革的今日中国,理解这些如同绘画一般缓慢的社区营造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今天的拓展阅读为大家准备了纪录片《城市的远见》之古川町物语,可详情见微信的第二篇文章


的确,日本的社区营造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始,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渐渐展现出令人欣慰的成果,岐阜古川町、北海道小樽、新潟津川市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案例。除了政府的制度和立法支持、当地企业的贡献,真正推动社区营造、推动日本社会变革的力量是市民团体和普通居民。社区营造是居民们落实在行动上的对家园的记忆和憧憬,故乡重新焕发魅力靠的是那些以自己所居住地为荣、对居住地有深厚感情的居民们的努力。


今天社区营造微研究案例就是日本岐阜县飞驒市古川町,来看看“木匠的故乡”古川町如何从放养锦鲤开始它二十多年的重生之路。



古川町社区营造时间轴


关键词

传统工艺社会动员故乡再造



日本社区营造运动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城市大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传统的村落社会迅速崩溃,表现出和当今中国同样的问题:农村地区的生活与社会基础弱化,出现萧条衰落的景况;青年层大规模离村,乡村社会人口老龄化;乡村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功能越来越难以维持。与此同时,自然资源恶化、文化遗产破坏、资源浪费等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于是,让故乡永远留下山青水绿的自然环境、古色古香的传统市镇,成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和当地居民的迫切愿望。


在这股故乡再造的浪潮里,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人们展开了各式各样的社区营造活动。为营造一个能够既保留传统又能体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城镇或街区,日本中央、地方政府、民间企业、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居民相互协助、互相支持。


首先,社区营造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国家制作地域再生制度,对各地区活性化方案进行支援。在日本政府设立了地域再生本部制定了地域再生法,进行对地区开发建设的支援。其次,社区营造也需要有当地企业的贡献。但真正推动社区营造、推动日本社会变革的力量是市民团体和普通居民,特别是家庭主妇和“团块世代”(战后1947年到1949年“第一次婴儿潮”出生的人)成为社区营造的主要力量。当今,越来越多的“团块世代”面临退休或刚刚退休,他们有时间也有精力为社区做事情。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居民从等待行政部门行动转变为自身行动,主动寻找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居民与行政的关系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完全依赖的,而是采取了一边与行政进行对话,一边与行政部门合作解决问题的做法。


部分文字节选自《博览群书》2009年第07期 胡澎


从一条小河开始:重塑小镇风貌


古川町区位


岐阜古川町位于日本中部地区岐阜县飞驒市,人口只有1.6万。在上个世纪日本工业高速发展的年代,古川町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无独有偶,和台湾淘米生态村凝聚人心的护溪工程相似,古川町的改造和社区营造也是从一条流经小镇镇域的濑户川开始。


濑户川


濑户川是一条宽仅1.5公尺的水道,紧邻着住家。1968年,地方报纸《北飞时报》发起向濑户川放生鲤鱼的活动,由此动员居民一起合力清理水道。居民不再往濑户川里排放污水和丢弃垃圾,而是悉心经营生活空间并且引以为荣。随着原来污浊的臭水沟变成美不胜收的亲水空间,水道周边的环境美化也顺理成章地展开,水道两侧的步道、小桥、栏杆、座椅也被整理得美轮美奂。直至今日,濑户川有数千尾鲤鱼悠游其中,周旁绿化优美,步道宜人,成为日本闻名的魅力街道。


濑户川


全村动员的河川清理运动和鲤鱼放养计划,让古川町的居民认识到可以依靠社区营造的力量大幅改善周遭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居民成为景观环境的营造主体。因此,当1992年町内出现第一栋超过3层的新建筑时,旋即引起了对小镇风貌保护的激烈讨论。


三年之后,各方达成共识,小镇颁布了《景观保护条例》来规范风貌:原则上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古川町三座寺庙,建筑物、招牌、街灯等都避免使用高彩度的原色、尽量节制装饰,特别是位居中央的历史性街区,到处都保留着这样优雅的氛围。


濑户川


重塑小镇风貌,使质朴简单却优雅的街道成为古川町的名片;而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日常生活环境的改善,正是社区营造的首要目标。


每一个飞驒匠师的“云”:挖掘工匠技艺


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在古川町做社区营造考察和聚落调查时意识到,古川之美另一大原因,源于此地“飞驒匠师”娴熟精巧的工艺技艺。


云饰


古川町所在的飞驒地区周边山林资源丰富,林木产业为当地一大产业。而古川町有一个别号叫“木匠的故乡”,每120个人中就有一个木匠,全镇有160位木匠,木匠的人口密度居全国之冠,“飞驒匠师”全日本知名。重新发掘工匠技艺,成为社区营造活动的另一个起点。


古川传统建筑图解


古川町的房屋,全部以古法建造,所有结构通过榫头衔接、不用铁钉,保存了传统日本木造工法的精密与严谨,成为小镇的特色。从木造房屋的造型到出檐、窗户、格栅、斗拱,层次丰富的统一感,形成了古川町独特的魅力。


云饰


工匠传统保存了“不破坏老规矩”的社会风气,木匠与木匠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争相做出自己的精品。独具特色的“云”装饰,是古川工匠的拿手绝活,每个工匠所做的云饰各不相同,如同精心设计的作品签名。而游人行走在古镇的小街上去寻找不同式样的云饰,也有一种找寻和发现之美。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发现古川之美,1993年地方组织编辑出版了《飞驒古川城市足迹》手册,翻阅手册“借着在町中散步,认识周围环境的问题所在,让谁都可以开始采取行动,是自己所居住的地区变得更好”。手册的编制和推行,开启了日本建设省道路局的“Walking Trail”计划,民间行动将星星之火燎原为国家政策。


飞驒之匠文化馆:凝聚与传承


飞驒之匠文化馆


为了保留并传承珍贵的古川文化,古川町将当地工匠文化的精华进行了集中展示,发动当地2/3的木匠,一起携手建设了“飞驒之匠文化馆”。展示内容不是由专家设计,而是工匠们自己商议自己建造。此举将小镇的木材产业和木匠传统技艺提升到精致文化的层次,建筑本身成为工匠的范本,日本很多建筑师和木匠也都到这里开展学习之旅。“飞驒之匠文化馆”成为社区营造的里程碑。


古川地酒


古川地酒


随后,飞驒山樵馆、飞驒古川庆典会馆、“驹”玻璃美术馆等展馆相继开馆。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限于“匠文化”,当地心灵手巧的传统在各种传统工艺上都得以展现和保护,包括布衣工房、民艺家具、刻画,以及古川地酒。在这里,地酒文化被充分与旅游结合,来这里旅游的游客还能品尝到仅限当地售卖的限定款。


召唤年轻人回乡的太鼓声声:传统庆典


传统是古川町社区营造的基础;而以传统为基础的节庆活动,则成为凝聚古川人的举措和吸引外来人的魅力。


三寺参拜


每年一月十五日,外出务工的妇女都会在这一天返乡,穿着漂亮的和服、沿着下雪的濑户川,走向圆光寺、真宗寺和本光寺进行三寺参拜,并在濑户川放灯,祈求良缘。配合节庆活动,濑户川及沿街会结合环境艺术装饰上千座两米高的雪蜡烛,在通常的旅游淡季冬季,吸引许多旅人前往。

飞驒古川祭


而四月十九日的春祭——飞驒古川祭,则是每年古川町最热闹的日子,也是全国知名的大节日。“花车巡游”、“起太鼓”等活动贯穿整个节庆。这些祭台维持了上百年的古风,做工装饰都精美无比。古川人以敲击太鼓唤醒大家、告知春天的来临,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人潮。更为重要、也最让人感动的是,这样大型祭典的活动需要年轻人返乡参与组织,这正是社区意识形成的重要过程。


飞驒古川祭的太鼓


我们赞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林德福的观点:

不是不做社区营造就不能发展,而是如果缺了“人的参与”,就难有专属于本地区的个性与特色,更遑论保存或重构记忆中的乡愁、创建属于在地人的新故乡了

古川町改造后的风貌魅力以及社区营造的理念,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并在1993年获得了“日本故乡营造”大奖,成为日本故乡再造的典范,“故乡再造旅游”也成为人们新的旅游方式。


拓展阅读

关于纪录片《城市的远见》之古川町物语详情,见本日微信第二篇


未完待续



社区营造微研究·目录

回复“社区营造”,可获取已经推送的文章

▍ 总览

01 从万科的“五菜一汤”到社区营造再出发

▍ 城市:城市住区的社区营造

02 孩子即未来:日本柏叶新城案例研究

02【拓展阅读】从东京都市圈看日本如何建设新城

03 田园理想,精英小镇:英国七橡树镇案例研究

▍ 乡镇:乡镇的社区营造

04 再造看得见的乡愁:台湾桃米生态村

04【拓展阅读】自下而上 村民再造故乡

05 飞驒匠师唤醒沉睡古镇:日本古川町案例

05 【拓展视频】纪录片《城市的远见》之古川町物语

▍ 艺术:社区营造中的艺术支持社区

06 日本濑户内

07 日本越后妻有

研究团队:BIAD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

不止提供单纯的规划建筑设计,更提供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案。我们相信,设计学科向来是策略导向的,从来更关心问题的解决。而这个时代的设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哪里有问题、哪里就需要设计。

基于此,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研究团队成立。我们会持续关注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和设计相关的许多问题。相信通过和项目同步推进的日常研究积累,能够在我们的项目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设计策略,对我们业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样的思路、创造更多元的价值。


研究团队组长

崔曦

重庆建筑大学本科;中央美院硕士

曾任航天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现任《城市化》杂志、中国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

新地产网站专家顾问团成员及新地产特约评论员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总工程师联席委员会成员


研究技术支持

王飞

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主任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

一级注册建筑师


研究团队成员

何洪印

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建筑师

辽宁工业大学,建筑学学士


田 女

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建筑师

天津大学,建筑学学士;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


姚 婕

方寸营造建筑工作室助理建筑师

天津大学,建筑学学士




版权声明

本文由BIAD方寸营造工作室授权发布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沈小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