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灯光艺术家郑见伟:光的理智与情感—APEC灯光红毯深度解密丨AC独家

2014-11-19 AC建筑创作


也许你还记得刚刚结束的APEC之夜,各国元首的车队踏光而来,浓烈鲜艳的红毯随着车队的行进渐次铺展,与湛蓝的水立方形成鲜明的对比,和整个奥运公园的火树银花一起,以最隆重的国礼迎接远道而来的宾朋,拥抱通向未来的亚太经济共同体。
在这场盛宴中,世界首次亮相的灯光红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夜晚如何创造出浓烈的红光而又不产生炫光?灯光红毯“铺展”如何控制?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整个研发过程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AC独家】特别邀请灯光红毯原创设计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灯光工作室郑见伟先生,解密灯光红毯如何铺就中国红


AC:在此次APEC欢迎晚宴的灯光设计中,您和您的团队主要负责了哪些工作?

郑见伟:APEC灯光设计的团队,一直没有固定的名称,我们和很多团队都进行了配合。今年3月底开始,我们和艺术家蔡国强、马文合作,最先进入了APEC欢迎晚宴的筹备工作当中。当时市政府已经得到了中央和外交部的通知,APEC峰会要高级别筹备,并确定了灯光焰火的级别。因为咱们国家近年几个大的活动,都是低调举办的,在现今空气质量尤为重要的时期,焰火是非常审慎的决定,说明了国家对APEC峰会的重视。


确实在当代中国,乃至中国发展史上,这次会议都会是重要的节点。目前中国的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世界第二,可预见的未来是世界第一,同样我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也需要相应的提升。APEC峰会就是重要的节点和契机,所以国家很重视峰会筹备。


图1 APEC晚宴迎宾现场俯瞰 北京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最初市政府成立了APEC文化统筹小组,开闭幕式和欢迎晚宴都是粗拟的名字。市里邀请了蔡国强、马文,他们俩都是旅美艺术家,我们就是这时候加入进来的。能和他们合作灯光部分是很好的机会,我们也带来了自己的创意,其中灯光红毯这时就提出来了。随后又聘请了张艺谋导演、甲丁导演等,来牵头成立了导演组,负责整个迎宾项目的编排,但很多灯光创意在之前已经定型了。


AC:这个时间点是在什么时间?

郑见伟:2014年4月份。灯光红毯从概念提出来到最终实现,完成度很高,是为数很少的完整实现的创意之一,所以这个设计,无论从创新性,还是最终效果,都是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个环节。


AC:除了红毯您还做了别的灯光设计吗?

郑见伟:还有两个。一个是鸟巢里面放置LED屏,我们的创造在于鸟巢本身的建筑灯光跟LED屏之间的关系。另外一个是信息柱,相当于建筑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这几项都是创新,在世界上没有过类似的案例。


图2鸟巢和信息柱灯光效果 BIAD灯光工作室提供


LED屏原本是在鸟巢的前面有一块较小的屏幕,讲述一个故事,后来张艺谋把这个屏幕挪到了鸟巢框架后面,而且面积增大了,一开始是1万8千平米,后来实现是1万3千平米,但这有一个问题,如果建筑框架不亮,就像一个笼子,屏幕上的内容就在笼子之内,鱼鸟都像被禁锢在笼子里面,这个意向非常不好。于是我们配合他做了一个创意,我们用投光灯来照亮建筑框架,而且投光灯是分组分区照明的,这样一来,照明可以根据动画内容变化,这既实现了屏幕和建筑之间的互动,也解决了屏幕被关在笼子里的问题。把一个建筑的灯光和LED屏合在一起,这是史无前例的,也部分实现了。


还有一个创意就是我们的信息柱, 29个信息柱也是08年的奥运设施,像几片叶子,也有人说像高尔夫球杆,它们的灯光照明也是我们的创意,而且实现了。我们本来也想让它实现跟鸟巢和LED屏的互动,比如说屏幕上出现森林,信息柱上就展现从树苗生长起来的过程,靠同一个视频来控制。再比如,屏幕有一片黄色展现沙漠的感觉,信息柱上出现一滴水,蓝色就开始扩散,整个中央区就变成水。这些创意没能完全实现,基本实现了颜色的互动,整个屏幕以蓝为主,这个信息灯柱也是蓝色调,我们管他叫环境型互动,没能达到视频级互动。


虽然当时我对视频级互动的意愿特别强烈,还写了文章分析可行性,但最终还是靠音乐码来互动了,音乐码太常见,必须有固定的曲子不能改,这是很久以前就有的创意,而视频级互动不一样,可以完全同步。由于这些条件限制,这两个创意不太明显,最明显的是红毯,让大家热议也记住了,其实咱们的创意范围是更大的。


AC:那我们讨论一下大家最热议的灯光红毯的部分,这个概念最开始是怎么生发出来的?

郑见伟:最早是在前年的北京设计周,当时也有一个红毯仪式,因为设计师想做一个创意的红毯,就提出过这个概念,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没有实施,同时由于红毯往往用于展现隆重气氛,我个人觉得,把它放在APEC,放在对咱们国家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个会场更合适,如果第一次出现在设计周上,虽然很有创意,但是本身承载的级别不够,所以虽然过了两年创意才实现,但我觉得等待是值得的。


图3彩排时渐次铺展的灯光红毯 BIAD灯光工作室提供


AC:当时设计周的时候,什么东西激发了您设想用这样一个形式去呈现红毯?

郑见伟:我们的本职工作是灯光,所以会想到用灯光去做红毯,具体原因有几个方面,其一是创造性互动,灯光红毯可以随来宾行进,这是传统红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光控具备精确性和互动性,每一位会议领导人的车队到来的时候,随着行进速度在车前一定的距离铺出一片灯光红毯。其实我们的原始创意,是把整个入场场地变成蓝色海洋,也呼应了APEC环太平洋的概念,在这个“太平洋”里铺出一片片中国红会更精彩。


其二,灯光红毯的视觉效果,也优于实际红毯,实际红毯在夜晚也需要灯光才能看到,但灯光也将附近地面照亮,并没有很强的视觉对比度和震撼力,但灯光红毯是夜晚中明亮又极纯的红光,所以效果特别震撼,即使从电视直播上,也会感觉红毯特别鲜明。


第三个方面,传统红毯几乎是一次性,不可回收,不环保。而灯光可以反复利用,这些灯具甚至可以用在别的地方,是非常环保的理念。


还有一个文化认同感的方面,都说“中国红”,红色代表中国。夜空中光线像流水一样漫延出的一席中国红,能展现中国特色,也能引起民族的审美共鸣。另外,为每位领导人铺一次红毯,也是对所有领导人的尊重。


AC:灯光铺设的范围具体是多少?

郑见伟:东西路红毯光饰路面宽9米,南北路宽7米。红毯总长度310米,用灯量620台,其中东西路长度250米,南北路长度60米。


图4灯光布置图 BIAD灯光工作室提供


AC:之前的采访提到,红毯彩排历经半年多时间,通过不断实验,不断完善效果。那么都有哪些重要实验和改变呢?

郑见伟:第一次实验,是检测灯光铺红毯的可行性。虽然我们灯光设计师很有信心,但一些非专业人士很担心,第一次实验使用的是一种天幕灯,就是在舞台中均匀打亮背景的灯,灯具离地控制在1.5米,附加灯罩,效果很好,没有眩光,但是两排灯具遮挡视线。


图5第一次灯光实验 北京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参加实验的人员都发现了视线问题,一致决定要降低灯具高度。由于在之前的建筑实践中使用过距离被照面很近,光色很匀的灯具,我们有信心把高度降下来。第二次实验就降到了0.5米,同样效果很好,因为高度在车内人视线之下,外加一个遮板,对车内领导人没有任何影响。另外灯具高度自然形成一个安全线,两旁的群众也没有影响,所以确定了这一大致高度。


图6灯光红毯安装完成 北京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第二次实验使用的是建筑用远距离洗墙灯,之后星光影视自己研发了一款灯,包括灯具摆放也确定了,在不同地方经过大小四五轮实验,最终确定。

4月到11月,从灯具实验、研发,到现场排练至少两次,整个过程酝酿了大半年的时间。


AC:自主研发的灯具有什么特色呢?

郑见伟:灯距离越远,光质越匀,普通灯具要在离地0.5米把10米宽的路面照的匀质,是非常难的,洗墙灯的基本原理可以实现,但是洗墙灯如何变成标准化灯具,标准化生产放置,需要进一步研发。


图7LED地毯灯整体结构 北京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AC:灯上还安装了遮光罩?

郑见伟:遮光罩是一个扣板,也是我们的概念,在遮光的同时,上面可以摆花,不过我从转播上看没有摆。


AC:这一次灯光红毯是世界首次亮相,成本如何,以后有没有可能推广到民间使用,比如婚庆公司?

郑见伟:硬件本身价值不低,但是考虑到能重复使用,灯具租用的成本非常低,经济环保的。整个红毯设计造价只占总造价的几十分之一,但效果最终很喜人。但从尊重原创的角度看,还是希望推广单位能够先联系我们。我们也正在申请专利,在中国和世界几个重要国家地区都要申请。


AC:您认为灯光设计师和其他设计团队配合得如何?

郑见伟:其实我们工作室很多的创意,都是超过灯光的,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好设计是需要交互沟通的。就像最近落成的又见五台山,朱小地院长跟王潮歌就有很多互动交流,其中最重要一点,他们双方都同意要越过各自设计的边界,建筑要为演出而生,演出也要和建筑呼应,他们的设计可以相互借鉴调整,这是业内相当大的进步。我对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位也一样,应该要和各个领域,跟建筑,跟演出,跟装置艺术,跟文化行为有交叉。


我们院的主流建筑设计师,在灯光设计的配合上显得比较被动不积极,一个建筑本来就需要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当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最后照明灯光容易被忽略,但要做成真正划时代的好建筑,积极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会看到世界上很多积极的案例,最典型的是让•努维尔,他的成名作之一阿拉伯中心,建筑立面实际上是相机快门,是建筑和光的创造性结合。伴随着我们本土建筑师的成长,我希望我们能够做出类似甚至超越阿拉伯中心的项目,以我们对灯光的控制能力,我们可以跟建筑师合作出一个完全因为光存在的建筑,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这个建筑不仅有合理的照明,而且会充分展现光的美感,这需要机缘和双方的努力。


AC:您刚才提到的主要是室外的灯光设计和建筑创作,室内空间有没有一些创造性设计。

郑见伟:室内我们有过比较独创的实践,从北京和上海的两个LAN会所开始,我们应用了影子的概念,后来很多项目都大量应用了这个概念。北京LAN会所当时是跟Philippe Starck(菲利普•斯达克)合作,他是才华横溢的跨领域设计师,但对合作方的要求也很刁钻,我们当时就“影子”概念也达成了共识,合作很愉快。


图8上海LAN会所 BIAD灯光工作室提供


AC:感谢郑总接受采访。


|点击观看APEC经济体领导人乘车驶过“灯光红毯”抵达水立方|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f01407bac2y&width=300&height=200&auto=0


▍记者:刘畅、吉亚君



▍郑见伟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灯光工作室 主持设计师

1969年生于北京,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2006年以前在多家外资企业担任营销和管理工作

2006年转行做职业照明设计师

2007年与世界知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合作完成LAN会所

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中心区夜景照明设计主持人

2009年其作品“奥运中心区下沉广场7号院夜景照明设计”获北美照明协会(IES)颁发的2009室外照明设计最高奖—杰出奖。,这是中国照明设计师第一次登上国际照明设计最高奖项的舞台

2009年后在短短几年中完成包括深圳湾体育场、“天人合一水立方”等在内的多项影响广泛的作品

2014年获得被誉为全球照明设计界“奥斯卡”的IALD卓越奖“Award of Excellence“,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照明设计师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设计观念:

用影子创造光明

我们赋予“光”理智与情感,去实现人们对一个空间、一栋建筑乃至一座城市的理想




版权声明

本文由郑见伟授权、《AC建筑创作》编辑整理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Tomm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