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读丨使建筑优美的能力已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之中

2015-07-11 C. 亚历山大 AC建筑创作



在选择《建筑的永恒之道》的第一章作为本期 深读 之前,草草读过这本散文一样的理论书,却对大部头《模式语言》望而却步,并不了解作者亚历山大竟是以物理和化学专业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又以建筑学学士和数学硕士毕业。从1964年的《形式合成纲要》开始,包括《模式语言》(1977)和《建筑的永恒之道》(1979)的一系列书籍被软件工程师奉为经典,激发了面向对象编程领域的技术创新。

也许是这种跨学科背景的缘故,亚历山大对建筑和城市的研究一直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体系,也有人将其置于同样于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复杂性科学发展的历程中进行研究和解读。AC君对这个据说代表未来科学发展方向的学科也是一知半解,但与亚历山大的理论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分是自组织理论,该理论揭示了由大量子系统(可理解为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组成的开放系统,在没有外界特定指令作用的情况下,由无序到有序、由一种有序到另一种有序的演化过程(可理解为亚历山大所说的“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自组织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村落及其建筑形式的演变和形成。

亚历山大认为这些“无名特质”和“模式语言”已经存在于人类的天性和历史之中,他只是将它们重新发现,使用这些语言,每一个人都能建造充满生机的建筑。亚历山大的官方网站 其实就是基于“模式语言”的一个工作指南,也有专门的页面来展示各种人建造的房子。只是,这个建于2001年的网站,看起来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更新。

在这样一个高度分工和商品化的世界里,在建造与使用分离的那一刻,也许我们已经失落了那条永恒之道。

据说,亚历山大的理论还影响过一个名叫威尔·赖特的人,他开发了两款游戏——《模拟城市》(SimCity)和《模拟人生》(The Sims)。


使建筑优美的能力

已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之中


文丨Christopher Alexander
译丨赵冰

节选自《建筑的永恒之道》(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第一章,标题为编者所加
文中图片来自作者官网 www.patternlanguage.com


有一条永恒的建筑之道。

它存在了千百年之久,至今依然如故。


以往那些人们感受到舒适自在的讳大的传统建筑、村庄、帐篷及庙宇,总是由极其接近于此道的人们建造而成的。除非遵循此道,建造那些伟大的建筑和城市、那些优美别致的场所、那些感觉到自己、感觉到生活气息的地方是不可能的。而且,正如你将要看到的,此道会把寻求它的任何人带向那形式上同树木、山峦以及我们的面庞一样久远的建筑。




它是一个建筑或城市的秩序径直地从其中的人、动物、植物及物品的内在本质中成长起来的过程。

它是一个允许任何个人、家庭和城市的生活自由自在地繁荣兴旺,生气勃勃,以致自然地产生借以维持这一生活的自然秩序的过程。

它如此强大和重要,以致靠了它,你可以在世界上建造能与你所看到的任何地方媲美的建筑。

—旦领悟了它,你就可以使你的房间充满生活气息;你就会同家人一起来设计你们的住房;设计孩子的花园;设计你工作的场所;设计你闲坐暇想的露台。


它如此强大,以致靠了它,许多人可以共同创造一个生气勃勃悠闲自在的城市,一个与历史上任何城市一样美好的城市。

无须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帮助,倘若你走上了永恒之道,—个城市将在你的手下,宛若园中的花儿一样,从容地成长起来。


而且,别无它道可以产生充满活力的建筑或城市。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建筑之道是完全相同的。它只意味者,所有成功的建筑活动和成功的成长过程,形式上千姿百态,其核心有—个导致成功的基本不变的特征。尽管此道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场所所呈现的形式不同,但还是存在着一个对于所有这些形式来说不可回避的、不变的核心。

看一看本章开头照片中的建筑吧。(AC君注:书中照片分辨率很低,故不在此引用,文中所说建筑可参考本文引用的其他照片)

它们是有生气的,它们只有来自全然自在的、恬静而古拙的优美。

阿海布亚,一个极小的哥特式教堂,古老的禅宗寺院,山泉旁的别墅,铺满蓝黄面砖的庭院。它们所共有的到底是什么呢?它们美妙、有序、和谐——是的,这些正是它们所共有的,但特别打动我们的却是,它们充满了活力。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使我们的建筑或城市象这样充满生机。


这是人的本性,是同我们渴求孩子一样的一种希望。它,非常简单地说,就是希望用我们建造的、既是我们周围环境一部分、又是自然一部分的某种东西,来创造一部分自然,来完善已由山川草石组成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梦想着建造一个充满生气的世界,一个天地。

我们中间的那些被培养成为建筑师的人在其生活的真正中心也许梦想着有那么一天,在某个地方,以某种方式,将建起一座神奇美妙、动人心弦的建筑,一个人们可以散步、梦想几世纪的场所。

每个人都以各自的形式编织着这一美梦:不管你是谁,你定会梦想着有一天为自己的家庭建起一座最美最美的房子,建个花园、喷泉、鱼池,一个光线柔和的大房间,外面花团锦簇、嫩草清香。

也许那些关注城市的人也恍惚地做着整个城市的梦。


正有一种道能把建筑和城市带向这样的生活。


在所有建造活动的中心,存在着一个可限定的活动顺序,因而就完全可能精确地指出,在何种情形下,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个有生气的建筑,这一顺序可以非常精确,以致人人皆可依此建造。同样,也可以精确地指出一群各自独立的人使城市有生气的过程。实质上,所有集合在一起的建造过程也存在一个可限定的活动顺序,不过较为复杂罢了。因而完全可能确切指出这些过程,何时会使局面有活力,而且同样,这些过程会非常清楚明了。以致任何一群人都可以利用它们。




这条建筑之道一直存在着。


它隐藏于非洲,印度和日本传统的村落建筑之中,它隐藏于伊斯兰的清真寺、中世纪的修道院,以及日本的庙宇那样伟大的宗教建筑之中。它隐藏于英国乡村城镇的简单的长凳、回廊和拱廊之中,隐藏于挪威和奥地利中世纪的桥梁、比萨的教堂之中。

千百年来,它以不自觉的形式隐藏于所有的建造方式背后。

但只是现在,才有可能通过足够深入的分析,显示它的所有不同形式中不变的东西、来辨认这条建筑之道。

这取决于所有可能的建造过程的表现形式,它们展现了一个更深的过程。


首先,我们有一种考虑环境基本组成要素,即组成一个建筑或一个城市的基本“东西”的方法。每个建筑、每个城市都是由我称作“模式”的一定整体组成的,而且一旦我们以建筑的模式来理解建筑,我们就有了考察它们的方法,这一方法产生了所有的建筑、一个城市的所有相似部分、同类物理结构钟的所有各部分。

第二,我们有理解产生这些模式的发生过程,即建筑基本组成要素来源的方法。这些模式总是来自某种结合过程,这些过程在它们产生的特殊模式中各不相同,但其总体结构及运演方式却总是相似的。它们基本上类似语言,而且以这些模式语言来表示的话,所有建造的不同方式,虽然在细节上不同,在总体上却变为相似的了。

在这种分析层次上,我们可以比较许多不同的建造过程。


而后,我们一旦看清了它们的不同,就有可能确定那些使建筑有生气的过程同那些使建筑无生气的过程之间的不同了。

因而也就得出,在所有那些允许我们使建筑有生气的过程的背后,总是存在一个独一无二的、共同的过程。

这个单一的过程是精确的运演过程。它不仅仅是个模糊的概念,或者我们能够理解的一种过程,它足够具体,足够明确,以致它实际上在起作用。它给了我们使城市和建筑有生气的能力,就象火柴给了我们产生火焰的能力—样具体。它是一种准确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使我们的建筑有生气的方法成规则。




尽管这一方法是精确的,但却不可机械地运用。

事实上,甚至最终在我们深入认识了这个能使建筑或城市有生气的过程时,这种认识只是把我们带回到了我们自身已被遗忘的那部分之中。

尽管过程是精确的,并能以准确的科学术语来限定,但最终它之所以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相反,它告诉了我们已经知道、却因看起来太幼稚、太原始而不敢承认的知识。

实际上,最终的结果是,这种方法所做的只是把我们从所有的方法中解放出来。


我们越学习使用这种方法,我们越发现这种方法并没有告诉我们多少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过程,而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已经是我们一部分的、我们自身的过程。

我们发现,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使建筑有生气,但我们的能力却被冻结了,我们有这种能力,却害怕运用它,我们的畏惧使我们丧失了活动能力,而用来克服这些畏惧的方法和意象同样使我们丧失了活动能力。

最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克服我们的畏惧,回到确切知道如何使建筑有生气的、我们自己的本能之中,但是我们也知道,除非我们首先经过了教我们驱除畏惧的训练,我们的能力是不易达到的。


这就是何以永恒之道最终是永恒的缘故。


它并非是个可被加到事物之上的外在方法。相反它是深植于自我之中的一个过程,只需加以释放。


使建筑优美的能力已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之中。


它是一个如此简单和深入的核心,以致我们同它一起诞生。这并非比喻。确确实实是如此。你尽可能想象世界上的美与和谐——你看到过或梦到过的最美的地方。你此刻就有能力创造它。

我们所具备的这种能力在我们每个人中是如此一致和根深蒂固,以致一旦它被解放出来,它将允许我们通过我们个别的、独立的活动来产生一个城市,而无需任何规划,因为它正如每一个生命过程,是一个自己建立秩序的过程。




但今天的事情却是,我们自己已被那些以为要使房屋或城市有生气就非做不可的准则、成法、概念所图扰,我们变得害怕起自然发生的事情,而且确信我们必须在“系统”和“方法”中进行工作,因为没有它们,我们的环境将会在混乱中变得摇摇欲坠。

也许我们害怕,离开了想象和方法,混乱将挣脱出来,而且更害怕,如果我们不使用某种想象,我们自己的创造本身会混乱不堪。我们何以害怕呢?难道是因为假若我们搞乱了,人们会嘲笑我们?还是害怕我们自己将会混乱、空洞、虚无?

这就是何以旁人容易利用我们的畏惧的缘故。因为我们害怕自己混乱,他们就可以劝说我们,必须更有方法、更有系统。离开了方法和更进一步的方法,我们害怕白己的混乱将显现出来,而这些方法只能使事情更糟。


助长这些方法的思想和恐惧乃是错误的观念。


产生死寂、呆板、虚假的场所是由于这些错误的观念让我们产生的恐惧。而且最有讽刺意义的是,我们用来从畏惧中解脱出来的特殊方法,本身就是枷锁,我们的困难就来自它对我们的束缚。


事实上,我们看上去以为的混乱乃是一个丰富的状态,摇摆、自负、垂死、跳动、歌唱、大笑、高叫、哭喊、睡眠。倘若我们只让这种状态支配我们的建造活动,我们设计的建筑,我们帮助产生的城市将是人们心目中的丛林芳草。

为自我消除这种错误的观念,为摆脱所有歪曲了我们本性的人为秩序的想象,我们必须首先学会一种告诉我们环境与自我真正关系的方法,而一旦这种方法运用起来,打破我们依靠至今的错误的观念,我们将准备放弃这种方法,自然地进行创造。


这就是建筑的永恒之道,学会方法,而后抛弃它。AC





《建筑的永恒之道》英文版封面



Christopher Alexander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1936年11月4日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在英国长大。1954年,在获得最高级别的开放奖学金后, 亚历山大进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起初学习物理与化学,后转攻数学,最终获得的却是建筑学学士和数学硕士学位。1958年, 亚历山大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博士学位,并迁居美国。该学位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授予的第一个建筑学博士学位。就读博士期间, 他还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物理研究以及计算机研究工作,同时还在哈佛大学从事认知学与认知力方面的研究。丰富的学科背景, 使得亚历山大具有不同于其他建筑师的独特视角,也奠定了其后来以“系统论”研究城市的基础。1963年,亚历山大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专教师,并移居于此。在此他连续执教了38年,2011年作为该校的名誉教授退休。2002年, 亚历山大回到家乡英国,定居于苏塞克斯郡的阿伦德尔小镇,工作生活至今。


生平简介引自《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理论及其自组织思想》

卢健松、彭丽廉、刘沛,《建筑师》2014年第5期



这是 深 读 的第71篇文章

你可以点击文章底部的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值得一读的文章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沈小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