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卡拉特拉瓦旋转中心获CTBUH十年奖 银川当代美术馆对公众开放丨AC建筑周报0810

2015-08-10 周源 AC建筑创作





旋转中心-卡拉特拉瓦 度假酒店-武重义 越南最高楼-ATKINS&ARUP 斯里兰卡最高楼 3CUBES办公楼-GMP 上海桃浦科技城 银川当代美术馆-WAA 东京彩虹教堂 荷兰邓波什城市剧场-UNStudio



旋转中心-卡拉特拉瓦


© Flickr CC User Mirko Junge


这是卡拉特拉瓦的“旋转中心”。它于2005年在瑞典港口马尔默建成,很快就成了当地的地标,甚至成了那些来往穿梭于海上的船只们的“灯塔”。然而这座看似复杂的扭曲大楼实际上却是一座造价和维护费用都非常低廉的高层公寓,容纳了年轻夫妇、老人、生意人、学者等等形形色色的住户,同时还提供了一些诸如运动场与酒吧一类的社区设施。2015年8月,世界高楼协会(CTBUH)将他们的“十年奖”颁发给了这座建筑,以表彰卡拉特拉瓦通过这个设计在环境、工程力学、垂直交通、建筑造型等等领域做出的贡献。


在这里推荐凤凰卫视《筑梦天下》2013年11月23日关于旋转中心的纪录片,时长23分钟。(复制链接至浏览器观看)



度假酒店-武重义

© Hiroyuki Oki


越南建筑师武重义(Vo Trong Nghia)日前完成了他在岘港附近的一家度假酒店。在外表设计上,武重义这次几乎是照搬了他在河内市的“绿色瀑布”设计(参见http://archidead.net/greenfall/),用爬架和绿色植物覆盖了整个立面——也许对于小型住宅来说显得别有情趣,但这个设计一旦被放到大尺度上就很奇怪地产生了一种廉价和破败感。今时今日的武重义,和当年做“竹翼”与“河内盒子”时那个充满灵气的武重义真的还是同一个人吗?


越南最高楼-ATKINS&ARUP



© Atkins


比起建筑师的个人水平,资本的力量就要稳定得多了。由ATKINS与ARUP联合进行的越南最高楼项目上周正式公布——这是25根长短不一的“棍子”组成的位于胡志明市的巨塔,每一根“棍子”顶端都是一个屋顶花园。



斯里兰卡最高楼


Courtesy of Architect Reza Kabul


同样的角度,便宜五毛钱的特效,这座大楼则是斯里兰卡的最高楼。我本想说“越是后发的国家越是对争夺世界之最的头衔热衷”,但接着就想到了纽约和迪拜。人类到底要富有到什么程度才会学会节制呢?


3CUBES办公楼-GMP

© Christian Gahl


GMP在上海设计的一组办公建筑日前完工了。“3CUBES”,GMP一如既往的赤裸裸的德国式建筑逻辑。三个大小各异、但都是垂直正交机械重复的外立面,因为密度的不同,而“拥有了不同的性格”。仔细想想,也是很微妙。如同三个板着脸的北德佬站在你面前,告诉你他们分别叫Stefan, Friedrich和Karlheinz。


上海桃浦科技城

© Ennead Architects


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最可爱的一点大概就是什么都能包容,无论是冰冷的德式逻辑还是充满人情味的大型建筑实践。这是由Ennead Architects规划的上海桃浦科技城,在这个小型都市的设计中Ennead 将一直在发展中的绿色城市逻辑向前推进了一步:水域,自然,以及重视街道生活和亲近自然的建筑与城市关系设计,据说都将在这个设计中得到充分重视。同时,可持续建筑设计也将首次大规模出现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


银川当代美术馆-WAA

© NAARO


比起上海,银川这样的西北部城市似乎就没有那么受关注了——但往往在这样的地方更容易出现迷人的作品。这次是未觉事务所设计的银川当代艺术馆。这座场馆一面是自然湿地,另一面则是无边大漠。而场馆本身则借用了雅丹地貌的形态逻辑,利用适当的参数化(对,是适当的)做成了一个充满流动感的形体和内部空间。另外“未觉事务所”的英文名叫WAA,we architech anonymous(或者可翻译为匿名建筑师)。


东京彩虹教堂

© Koji Fujii / Nacasa and Partners


日本的久保都岛事务所为东京的一所教堂设计了一个结婚礼堂。椭圆形的礼堂墙壁覆盖着典型的日本式半透明材料,而屋顶与墙的交界则被采光窗分开,通过反射太阳光,透出了淡淡的渐变色彩。因此这座小礼堂被叫做“彩虹教堂”。那么比起日本,也许瑞典、挪威、冰岛、比利时和荷兰更需要这个设计。哦,最近还新添了美国。


荷兰邓波什城市剧场-UNStudio


© UNStudio


上上周有一则漏掉的新闻是:UNStudio设计的荷兰邓波什城市剧场方案面向公众展开了一次投票,最终以57%的得票率惊险地通过了大众的检验。这件事在上周掀起了不小的讨论,其核心问题是:公众意见对于设计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方面任何大型建筑项目都最终必须接受公众的批判,所以在设计阶段多听听公众的意见往往可以避免一些不明智的决定——毕竟建筑师的视野在各色人等面前往往不够开阔。但另一方面,公众真的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吗?就像亨利·福特说的,“他们只是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而我们身为建筑师,所坚持的专业性之一也正是比公众有更远的前瞻性。那么公众的意见对于建筑设计到底似乎有利还是有害呢?不妨在下方评论中谈谈你的看法。



专栏作者:周源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杏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