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5最受关注建筑摄影 模块化住宅新定义丨AC建筑周报0824

2015-08-24 周源 AC建筑创作





3D打印-G3DP的玻璃材料 2015建筑摄影 台北101大厦位移1m+ 印度模块公寓楼-PENDA 孟买垂直贫民窟 流浪者模块化住房 AA设计 高架凉棚-扎哈 日本3·11大地震纪念方案


3D打印-G3DP的玻璃材料

© Andy Ryan


关于3D打印,材料一直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它必须同时兼有液态流动性和凝固特性,同时在恰到好处的凝固态下保持形状,在完全凝固后保证强度。迄今为止除了常见的各种热熔树脂之外,还有诸如金属激光成型技术,混凝土骨料与粘合剂调配等等——但有一种古老的材料却被人忽略了,那就是玻璃。

以色列著名女建筑师Neri Oxman和她的团队日前公布了一种名为G3DP的玻璃材料。专用的打印平台有一个1000℃的高温加热室和一个冷却室,然后将热熔态的玻璃通过铝锆合金喷嘴喷出来,瞬间凝固的成品甚至具有符合光学玻璃要求的高品质。这听起来不仅在制造业有巨大前景,“想象一座没有那些功能部件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有完全由玻璃一体成型的表皮,不仅可以组织各种功能,还能自由定义光线明暗、色彩等等……”Oxman女士说。古老的材料,古老的工艺,新的玩法,有时候只有一线之隔。

2015建筑摄影



每年的8月19日是世界摄影日,以纪念摄影之父达盖尔发明现代摄影术。ArchDaily为此精选了2015年度最受关注的十张建筑摄影,做成了一个小动图。


对于摄影作品来说,其实每一张都是在讲一个故事,建筑摄影自然也不例外。况且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里,建筑摄影师应该如同工程师一样,是建筑师离不开的合作伙伴才对。


如果你想试试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妨看看这十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http://www.archdaily.com/772022/world-photo-day-2015-the-10-most-saved-images-in-my-archdaily

【AC建筑摄影】相关图文请点击

瞬息上海:延时摄影中的城市与建筑

登上顶楼看帝都:CBD全景拍摄攻略



台北101大厦位移1m+



上周,台风苏迪罗过境台湾岛。在超过200公里时速的狂风吹袭下,台北101大厦也创下了一个新纪录:位于87~92层之间、重达728吨的阻尼球,为抵消楼体晃动而偏心移动了超过一米的幅度。这大概是有史以来观测到的最大的摩天大楼阻尼器位移。

印度模块公寓楼-PENDA

© penda


北京/维也纳事务所PENDA宣布了他们在印度的第一个项目:在维杰亚瓦达的一座高度模块化的公寓楼。


这座公寓楼的本体只有一座框架,客户则可以自由选择埋下框架中的一个或多个格子,然后装上相应的墙体、立面、天花和地板模块,便能组成一个任意大小的住宅,甚至业主还能自行进行设计。


这听起来似乎并不是是一种新的建筑模式,但如果它能进入正常的商业运作,也许会“重新定义”一些什么。祝他们顺利。

孟买垂直贫民窟

© EAFIE


然而过去我们认为的模块化住宅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一个预制的住宅单元,像塞子一样塞进结构框架。上图中是CRG事务所设计的孟买垂直贫民窟,用的模块是集装箱——这在近几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建筑手段了。


然而CRG也许并不是来解决问题的。他们想象了一座400米高、可以容纳5000人(!)的巨大集装箱塔。在每层柱子的空隙中可以放进一只集装箱住宅或者一座小花园。关于孟买夏天能杀人的高温如何解决,建筑师却说:“他们可以把集装箱拖到太阳照不到的一边去。”


我觉得就算不把这位建筑师扔进孟买贫民窟,至少也要让他看关于贫民窟的纪录片一百遍。在他的设想里,穷人可以没事拖集装箱玩,还能恰好在外立面上拖出一个建筑师喜欢的连贯的曲线造型来。垂直交通所需要的电力和维护,高层大密度带来的保养费用、通风和消防问题,安全问题,还有社区关系等等种种,在他这美丽的色彩和造型面前都是忽略不计的小问题。所以说CRG并不是来解决问题的,他们大概只是来炫耀概念的。“看我们多有想象力”,呵呵。

流浪者模块化住房

Courtesy of James Furzer


关于这些中产阶级悲天悯人的伪善所酝酿出来的不靠谱设计,这里还有一个:建筑师James Furzer为伦敦无家可归者设计的模块化住房。他设想把这样一个东西挂在建筑外立面上,人行道的上空,便可以为伦敦的流浪者提供一个住处。我感到很无力,这里请大家自行吐槽。另外,James Furzer现在已经以这个设计为基础发起了众筹——或者说,是变相的募捐。

AA设计

Courtesy of Dmytro Aranchii


这绝对不是我的偏见:英国,尤其是英国的大学,每周都会做出一堆不靠谱的设计。上面这是一组来自AA的学生设计:单个智能机器人加上磁性连接组成的类似巴克敏斯特·富勒的大框架。至于为什么要做成智能机器人,他们的说法是:这样就可以随时改变形状了。


请问:WHY?HOW?


高架凉棚-扎哈

© Scott Frances


越来越多的人对扎哈感到反感,大约是出自她那种不知节制的夸张的设计态度以及她身后那些只知道炫耀的资本。但扎哈现在却回到了小尺度的装置设计上。在纽约,扎哈为一小段高架步行路做了一个轻质仿佛丝袜般的流动的凉棚。从这个尺度上看,扎哈的设计语言是可爱的,而且充满张力的,全然没有那种大尺度的令人厌恶感。




但高兴太早了。那个凉棚只是上图中这座公寓的一个配套设计。这座公寓目前正在建设中。两个设计放在一起,真是让人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日本3·11大地震纪念方案

Image Courtesy of Beomki Lee


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及伴随的海啸夺取了超过一万五千人的生命,还有数千人至今下落不明。日本国家经济遭受重创,福岛核电站泄漏造成了超过切尔诺贝利的严重核污染,大量土地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为了纪念这个重大事件,MIT的毕业生Beomki Lee设计了一个纪念方案——在被海啸卷走的居民区残存的地基上建立一个轻质框架支起的镜面。这样寄托哀思和反思的方式与去年关于马航MH17事件的纪念碑“天空之镜”有很相似的地方,但这满地的残垣断壁只会更加触目惊心。4年过去,仍有近30万受灾群众被疏散到日本各地,无家可归,而当初政府承诺的重建方案却还是遥遥无期。这样的纪念是否来得太早了一点?日本不哭,日本挺住。



专栏作者:周源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杏仁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AC文章总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