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刊丨新媒体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做一场“ 秀” ?

2016-08-19 AC编辑部 AC建筑创作

2015年的倒数第二天,AC这篇 ☞ 这就是你改造世界的第一个设计!开启了“北京万科V-Space计划新生代设计师概念赛”的序幕。2016年3月5日,北京万科中心中庭上演了一出华丽丽的“秀”。开放的舞台、90秒“电梯演讲”、各界嘉宾举牌点赞、200多位现场观众现场投票......这是一场属于设计师的TED发布会、一次颠覆传统意义的空间再生产竞赛,一次无敌脑洞分享Party 请记住今天,你们对世界的构想,终将改变世界 


活动结束至今,贯穿活动始终的、对既有逻辑的挑战,仍然敲打着我们的头脑: 这是一连串层层递进的质疑、提问、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回答问题的过程——对年轻人价值的质疑、对建筑师话语权的质疑、对专业竞赛的质疑、对城市现有公共空间和存量空间的质疑……存在于这场 “秀” 中所有被解答和尚未解答的问题,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刻影响着我们,在这个多变的时代节点上观察现实世界的方式。


于是我们决定将这场充满“质疑”与“被质疑”的“秀”,总结为全新的一期AC专辑。专辑编辑过程中,参与比赛的嘉宾、媒体和选手们重新复盘了竞赛情景、总结了竞赛中那些对建筑设计专业、对空间创新、对建筑师角色、对互联网生态、对社会演变等诸多闪亮的思考与感悟;他们的观点与畅想,也许尚未得到现实的充分验证,却带有十足的新鲜、机敏和批判、饱含对未来的乐观与希望……


这期AC新刊,试图用“新生代”的声音,窥望时代的契机;和这一场“秀”的主人公们一样,提出质疑并接受质疑。我们希望用这些声音与质疑开始铺就通向未来的道路,至少是道路之一。


活动与专辑编辑,都得到了来自北京万科、各位嘉宾、各位媒体同行和“新生代”建筑设计师们的热情支持、鼓励和帮助,一并谢过!


AC《建筑创作》2016年第3期

城市触媒:新媒体时代的一场秀

北京万科V-Space计划

新生代设计师概念赛专辑




我们为什么要在万科做一场“ 秀” ?

北京万科 V-Space 计划新生代设计师概念赛策划手记


文丨沈思

时任《建筑创作》 新媒体主管

V-Space 竞赛主要策划人


2016年3月5日,朝阳公园旁,平日很少开放的北京万科中心,中庭搭起近千平米的临时帐篷。聚光灯下,一个年轻人走上台来,他脚下是三角形的舞台,台下四面八方而来的目光让他背腹受敌。他只有90秒的演讲时间以及长达5分钟的嘉宾“拷问”,他的武器只有他尚不成熟的想法以及他为此付出的努力,而他的命运掌握在现场二百多名观众的投票器上。



专辑内页丨决赛现场


这就是北京万科V-Space新生代设计师概念赛的舞台, 围绕着这个舞台的是这样几种经过设定的角色:


年轻的设计师们通过媒体推荐和海选两轮产生,他们拥有掌声和聚光灯的同时也要面临质疑和评判; 十家新媒体来自全国,他们大多数拥有一线设计师和自媒体创始人的双重身份,将为自己的推荐选手站台拉票;由明星建筑师、建筑评论家、艺术家、甲方和投资人组成的嘉宾阵容,他们的提问、点评或者点赞与其说是在评判选手的设计,不如说是帮助选手更好的展示和理清思路;通过网络报名前来观战的二百多位观众和亲友团,他们的投票反映出选手的创意和表现是否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很难说清舞台上下,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媒体推荐、海选、开放日、电梯路演、现场投票……这所有的形式都是为了一场“秀”而精心设计的,同时,这一切也不仅仅为了一场“秀”。


专辑内页

嘉宾点评丨嘉宾点赞丨观众互动丨选手拉票丨观众投票


启动这场竞赛策划的2015年底,大多数人的冬天都没那么好过。土地红利即将耗尽,传统行业被“吸金”又“吸眼球”的互联网产业逼得草木皆兵,“转行”和“转型”几乎成了每个人都逃避不了的话题或决定。我们面临的,不再是政策和资本作用下裹挟一切的建设洪流, 而是“淘金时代”过去后留下的、并不那么美好的城市和岌岌可危的乡村。而另一边,博客、 微博、微信一轮又一轮的刷屏,争夺着人们的注意力,综艺和选秀节目托起了形形色色的奇葩与明星,个体崛起和去中心化正在重新建构着世界的样子。


顺理成章的道路不再那么开阔,各种各样的小路开始在密林中若隐若现。而小路的使命并不在于正确,而在于不同。用一个不同以往的主题做一个不同以往的竞赛便是北京万科和 AC 建筑创作联手的初衷,这不同既是对现实的质疑,也是对未来的实验。


北京万科中心位于朝阳公园南门东侧,前院掩映于绿树和草坪之中,后院直通朝阳公园,办公楼由旧建筑改造而成,地上四层,方正、四面围合的内院被改造成了运动场。可进行发挥的空间面积室内两千多平方米,室外前中后三个庭院近八千平方米。这些空间并非公司办公所用的核心功能区,同时与城市空间保持着较高的连通性,被定义为“灰色空间”。万科试图将这些空间面向城市开放,并通过富有创造的空间使用及运营方式将其激活。



专辑内页丨竞赛任务书


改造和再利用类似灰色空间的案例和竞赛看似已经铺天盖地,但北京万科的这次尝试,既不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行为,也不是开发商主导的“商业性”行为,而是空间使用者主导的“共享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更接近于时下势头正劲的“共享经济”。共享的实质,是利用网络平台的覆盖面和便捷性,让原本闲置的碎片资源重新获得价值。而碎片资源的拥有者、使用者、开发者、运营者、获益者这几重身份常常是统一的,大大激发了主体丰富多样的个性、精耕细作的意愿,从而带来了活力的爆发。这种活力,正是中国泡沫化的城市空间所最为缺乏的。


另一方面,不同于共享私人居住空间的airbnb和共享私人出行资源的uber,万科共享的是原本即具有一定公共属性的“私有空间”,闲置的规模和区位优势一旦得以释放,将为城市空间的进化带来全新的可能。由于传统和历史原因,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一直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 仅有的公共空间常常因为刻板单调的行政管理而沦为并不宜人的鸡肋。 与之相反, 大量与城市道路一墙之隔的各种大厦、中心、大楼的绿化场地与花园拒人千里之外,却也了无生机。北京万科的此番开放尝试,让人不由得想起1960至70年代曼哈顿城市建设法案的进化。在利华大厦西格拉姆大厦和花旗银行大厦先后退让出底层,为城市创造出生机勃勃的公共空间之后,纽约市政府多次修改法案鼓励设计退让出公共空间和对公共空间进行有序的经营,从而最终塑造了曼哈顿摩天楼密集却舒适宜人的街道空间。每一次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



专辑内页丨万科发起人文章


但是,空间并不能仅靠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得以激活,而需要更多“设计”以外的设计。就像面对剧烈变化的时代,建筑师也应该重新定义自己身份的边界。中国建筑师群体常常处在社会对自身认知的焦虑之中,自认为情怀和格调很高,实则经常大众和甲方两头不买账。话语权的缺失,固然有客观环境的原因,但建立话语权的背面,其实是直面需求和价值的勇气, 不遗余力的展现观点和争取认可,接受多方面的考验和质疑。在这方面,中国建筑师缩在自己的的壳里已经太久。V-Space整个竞赛过程的所有环节设置,都旨在推动新生代建筑师突破以往能力和身份的边界,成为站在更大的舞台上证明自己价值的“空间创业者”。


建筑师做的是设计,创业者做的是项目。建筑师问如何能做出满足需求的房子或者空间, 有追求有情怀的人还会问如何能突破技术的局限、创造全新的体验或者达到美学的高度。创业者首先要问:人们还有什么需求没被满足或者满足途径还不够好?我能不能通过某种渠道更好的满足这些需求?满足这些需求之后能不能创造出价值(包括商业价值在内的各种价值, 其他价值最终要被转换为商业价值)? 有谁愿意为这些价值买单?建筑师参与不了开头, 也决定不了结尾,设计只是漫长生产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这不怪建筑师,因为绝大部分建筑项目都涉资庞大、牵扯繁多、影响广泛,原本就不是一己之力所能推动。但正如前文所说,城市建设泡沫散去之后,新常态下的存量空间是否能成为个体空间创业者崛起的契机?建筑师身份的拓展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同时也正如创业项目路演一样,价值是否值得买单更仰赖创始人和团队的素质,而不单单是项目本身。媒体、嘉宾、大众等多角色在整个竞赛环节中的参与以及决赛秀场的打造正着意于此。



专辑内页丨万科高层采访


我们相信影响潮水方向的,终将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对世界有信心、有野心,有自己所坚守的价值观,并且持续成长。因此,除了关心好设计好想法,这场竞赛更关心年轻人本身, 提供舞台让他们展现自己,同时磨炼自己。


不同于传统评图的“看图说话”,竞赛采用“推荐 + 海选”的初赛方式以及现场竞演的决赛方式。推荐环节参赛人并不需要递交针对竞赛题目的命题作文,而是通过向联合主办的新媒体推销自己,来取得推荐名额直达决赛。决赛的现场竞演,选手与嘉宾、现场观众直接面对面交流,短短90秒演讲和5分钟问答,并不是喧宾夺主的表演,实际上考验着选手包括设计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在极短的时间内表达核心并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注意,既需要概念本身具有新意、逻辑清晰,更需要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提炼、图面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临场发挥和应对提问的应变能力,这些素质最终糅合进选手自身气质与气场之中,在短时间内以一个整体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生动、立体的信息量,远比几张图纸更清晰地描绘了一个好设计、好项目背后的关键—那个有潜力的人或团队。


与这种信息量对应的,是媒体、大众、嘉宾等多种身份、立场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其中十家新媒体的深度参与更是竞赛流程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并不只是这次竞赛的评价方与支持方, 而也是一种参赛者—每个媒体推荐的选手,都代表了自己的价值观。 初赛阶段的媒体推荐机制和决赛舞台上的媒体拉票,将原来隐于幕后的报道者们推到了与被报道者同样醒目的前台。设计师与媒体联手就是创意与传播的联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设置, 让年轻设计师意识到如何与媒体相处, 并借助他们的力量传播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媒体的创始人们本来就是新生代的重要力量, 是另一条道路上的创业者,是最接近真实的、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媒体,因为诞生于新媒体时代而具有面向未来的基因,他们的联合才是对未来不能忽视的代言。


专辑内页丨媒体参赛感受


除了媒体推荐,另一部分晋级选手通过万科内部投票和大众投票的综合结果产生。一个多星期的大众投票吸引了五万多次点击阅读,两万多人次参与,收到了两百多条留言。虽然选手为自己的作品拉票会让结果产生一些偏差,但是由此带来的传播效应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由于初赛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进入决赛的19组选手已经呈现出多样化,他们有的来自于国有设计院,有的来自于独立建筑事务所,有的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有的还在上学,还有跨行业的其他领域设计师; 而他们的想法有偏传统的空间环境设计,也有偏运营的商业计划, 有爱自然的小清新,有辛辣的反思,也有充满未来感的智能机器人。


专辑内页丨网络留言截图


决赛现场的嘉宾几乎涵盖了所有与竞赛项目可能相关的身份—空间的所有者及使用者、投资人、创业者、建筑师、评论家、艺术家、开发商,各种立场和观点借由选手们的概念与表现生发出来,激烈的碰撞无疑是选手演讲之外最大的看点,也是这场比赛所能引发的更广阔的思考和外延。嘉宾们可以通过举牌点赞来表达对选手是否认可,但他们的观点只占决赛结果权重的一半。 选手命运的另一半, 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定 一股新的力量涌入了评价体系。


专辑内页丨嘉宾感言


由于时间仓促,期间又有春节间隔,最初策划的一些想法没有能够全部实现。原本的初赛应该给新媒体更多时间去寻找和筛选选手,并和选手一起打磨概念。原本决赛嘉宾还拥有导师的身份,需要与选手双向选择、组队参与辩论环节,继续展开讨论关于城市空间在新背景下的更新问题。原本决赛前应该给选手更多机会进行彩排,并根据现场的效果改进演讲—更高的质量、更戏剧化的环节,会让一个事件爆发出更强大的冲击力。期待着这些想法能在本次竞赛积累的经验上得以实现。



专辑内页丨AC策划人文章


从题目到流程, 精心设计的每一步环节走到决赛现场的舞台, 我们最终期待呈现给大家的, 是一场热闹、紧张却也不失严谨的“秀”。 当选手在聚光灯下眉飞色舞描绘自己的蓝图; 当媒体小伙伴拍着推荐选手的肩膀说“我们相信自己的选择,加油”;当嘉宾妙语连珠或含笑互掐, 全场一片哄笑;当现场公布结果的紧张和不确定弥漫赛场,每个人都屏气凝神投入其中; 当所有人都走上舞台一起凝固下毫无畏惧的年轻的笑容—我们知道,设计比赛并不一定要在挂满图纸的小屋里正襟危坐,建筑师并不一定要抱住专业内核死死不放才能创造价值,原来由不同的、大量的人参与的“改造世界”即使没有找到最正确的道路也能成为最成功的沟通。我们也知道,这样一场竞赛并不代表着答案,而是如同产品迭代,通过试错和总结,去探索一个企业和一个媒体如何完成他崭新的使命。


专辑内页丨决赛选手现场



专辑内页

选手个人感悟丨嘉宾问答丨网络互动丨决赛视频


一个“秀场”,更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样子,上演着无穷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只要你发出足够大的声音,总能找到共鸣之人。也请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才能认清这个世界,然后去改变它。


其    实


站 上 这 个 舞 台


就 是 你 们 改 造 世 界 的 起 点




目录 -



专辑内页 -





AC《建筑创作》2016年第3期

城市触媒:新媒体时代的一场秀

北京万科V-Space计划

新生代设计师概念赛专辑


官方微店现已发售,

请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官方淘宝链接,购买请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


试试淘口令

复制这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 即可看到【AC建筑创作2016第三期 北京万科V-Space计划新生代设计师竞赛专辑】¥AAIMsmdN¥


- 预告 -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AC微信将陆续推送“万科V-Space竞赛”专辑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杏仁


▼AC最新刊▼

最新刊丨珠海横琴国际网球中心

一个事务所的肖像丨gmp50周年纪念专辑

▼AC在关注▼

来自前线的报告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最值得看的七个展览

你所不知道的扎哈·哈迪德丨来自前线的报告

策展人速成手册 | 威尼斯双年展 大师们都做了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