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刊 | 从共识到共建:老城更新多元参与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AC建筑创作 AC建筑创作 2019-08-08

2017年,西城区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开始实施街区整理。以人为核心,用生活街区重新整合城市人居单元;建立基层的工作机制,形成多方合作与探讨的共识平台,促进解决街区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给街区整理设计征集方案,同时鼓励、调动公众参与。同年,西城区与《建筑创作》合作年开展了活动“我的西城宜居创想——北京市西城区街区、胡同公共空间创意设计方案征集”,将西城区的20条街道作为设计地点。并在西城区改革办的支持下发起了“24×20北京市西城区街区胡同观察计划”,面向社会招募观察者对设计场地进行为期24小时的全时段观察。活动是一次在城市设计征集组织模式上的尝试,旨在激发以居民为主体、多方共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本期AC新刊是对这次方案征集的延续和深化。专辑将“观察报告”及“获奖方案”中反映出的北京市西城区的大量城市信息进行梳理归纳,以“问题导向”,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容逻辑;此外,采访了多位不同方向的城市问题的有识之士,他们从各个维度更深入地阐述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经验、观念与理想,使我们对北京城市更新的理解与认知,更加全面、客观和丰满。


AC《建筑创作》2018年第2期 

从共识到共建

北京市西城区老城更新

多元参与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的主要空间单元是围绕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大院、工厂和机关等社会单位,这种“全能型”单位形成“倒树冠状”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改革开放以后,这种传统单位组织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渐放弃原有全能型的行政功能,全方位的单位制管控逐渐解体,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同时,城市开发快速更迭,形成碎片化拼贴的社会组织图景。


“大城市病”、“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倒逼城市发展,使其从不断拓展空间可能性的增量规划向以疏解为主的减量规划转型。在此转型期,城市管理与设计也需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横向连接日益扁平化的社会组织与个体,凝聚日益分化的社会元素,再塑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西城区 东绒线胡同与国家大剧院 ©24x20观察者 周源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要求疏解非首都功能,明确首都北京的四个定位,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以东城区和西城区为主的北京核心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总规》对北京核心城区的城市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落实《总规》的抓手,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实施街区整理,组织编制北京市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城市设计导则——《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街区整理工作力求在空间上改变以往“重物轻人”的倾向,以人为核心,围绕人的生活街区重新整合城市人居单元;在机制上,改变各部门按“条” 指每个部门在自己的专业分工领域进行管理 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的工作方法,解决相对僵化的专业分工无法回应整体城市复合情况的问题,强化以“块”指在一定地域内综合各部门力量进行统筹管理 为主的综合统筹模式。


《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封面


因此,在城市转型期,北京核心城区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建立基层的工作机制,形成多方合作与探讨的平台,使作为主体的居民和各专业人士在交流沟通中相互理解、相互提升,形成良性互动,促进解决街区中的实际问题。


而好的城市设计归根结底必须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才能得以实现。西城区在加强公众参与方面一直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7年初,创建并实施“四名”汇智计划,募集社会资金,整合各界资源,支持民间社会组织开展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主题的各类活动,积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2017年支持项目38个,累计支持各类活动120余场,受众10余万人,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肯定。目前,2018年已招募项目92个。


“四名”,即“名城”“名业”“名人”“名景”,针对文物数量和类型等不断扩充、交融的保护局面,西城区政府将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对象归纳为4个具体分类,并将其纳入到相关的政府职能工作中


2017年6月,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西城区改革办)等部门的支持下,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西城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国土委西城分局)与《建筑创作》杂志社共同策划了“我的西城宜居创想——北京市西城区街区、胡同公共空间创意设计方案征集”(以下简称方案征集),为街区整理设计征集方案。


方案征集任务书发布(请点击图片查看微信链接)


方案征集的初衷是希望跳出或学院式、或精英式的空降方案征集,去寻找设计本身与街区生活的真正结合点。因此,在策划之初,市规划国土委西城分局与《建筑创作》以及各支持部门,便将西城区各街道纳入为组织策划的参与方,并在活动中会同西城区改革办发起了“24×20北京市西城区街区胡同观察计划”(以下简称24×20观察计划),即面向社会招募观察者,对作为设计场地的20条街道进行为期24小时的全时段观察。让观察者和设计者真正深入社区生活,触发设计师对老城真实问题的思考。本次活动是一次在城市设计征集组织模式上的大胆尝试,充分激发了居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了共同参与对话的氛围。

 

方案征集决赛获奖选手及部分评委合影(请点击图片查看决赛回顾)


这次方案征集的策划组织努力达成以下三个要点:


一、开放多元


开放的主题与成果形式——降低参与的“门槛”,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各方的人士的参与;尽力引导选手突破专业竞赛的惯性思维,将研究方向导向更宽的城市现象和更深层次的问题动因;并在新的互联网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发掘新的解决契机;


开放的参与者身份——活动过程极为珍视非专业设计领域人士的参与。尽量增加评委和参与者中非专业设计人士的比例,力图让方案征集成果呈现更加“多元”的思考方式,规避行业思维定势给创意评选带来局限。


决赛评委: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达智桥胡同街巷长高波;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利;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全胜;摩拜单车数据科学家尹大朏;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史学者高巍(从左至右)


二、务实有效


有针对性的评选标准——是否能在街区中发现症结问题、是否能够进一步分析问题并最终给出解决方案,成为方案评选的核心标准。这样的评选标准,鼓励参与者将精力与目光集中于城市问题本身的挖掘和梳理,抛开理论或理念的预设,以“问题导向”将设计方案的思路进行引导,使其尽可能聚焦在真实的城市状态,增强其方案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24x20观察计划形成的39份真切生动的“观察报告”,不仅有血有肉地描摹了北京市西城区的人间烟火,更给出了有理有据的城市数据分析和判断。(请点击图片查看微信链接)

方案征集开放日,城市专家与选手见面会 邀请城市研究者、作家王军,清华同衡规划研究院规划师冯斐菲,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达智桥胡同街巷长高波,24x20观察计划观察者高舒元与参赛选手见面


三、媒体互联


方案征集试图将每个活动环节都变成一次媒体行为,让城市的未来受到更大程度的关注、让深刻的城市见地得到广泛的传播,让有才华的年轻设计者有机会崭露头角。多家官方媒体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而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众多公众号,更是将活动的每个关键环节的信息和理念,传播到大众、学术、行业等众多圈层。


这让策划团队能在最大的信息覆盖范围里,吸纳创新力量,结合更广泛的智慧,并给出最积极的正向影响;也因众多媒体的支持,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活动参与的门槛,让社会各方有机会通过活动相互了解、相互沟通,让我们离“多元共识共建”的目标更近一步。


媒体转发微信帖


征集活动也有不少局限和遗憾。街区胡同居民的参与度较低,在基层的组织动员尚显乏力,这使得活动中社会各方的对话中缺少了重要的一席,很多优秀方案的可实施性也无法得到确切有力的验证。此外,征集活动仅仅是一次有限时间段内的社会各方的“观念交换”与“头脑风暴”,只能作为城市管理实质性举措的“药引子”,而不能直接带来城市的更新和改变;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创想,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在现实中生根生长。


方案活动征集之后,关于城市话题的探索并未停止。本刊的出版,是对这次活动的延续和深化。


专辑内页

编辑团队将“观察报告”及“获奖方案”中反映出的北京市西城区的大量城市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再一次以“问题导向”,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容逻辑


专辑内页

我们采访了多位不同方向的城市问题的有识之士,他们从各个维度更深入地阐述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经验、观念与理想,使我们对北京城市更新的理解与认知,更加全面、客观和丰满


本期专辑是一次关于城市动员活动的总结,但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这次活动的筹划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媒体活动在达成“城市多元共识共建”的过程中,所能产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能量,让我们欣喜地确认了专业媒体的自身价值。那些带着热爱、朝气与希望、却尚未在现实中扎根的设计创想,又让我们找到了更确凿的努力方向——在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过程中,在城市发展的纵深,仍有大量的空白之地,等待我们去做,值得我们努力。


*本文编辑自市规划国土委西城分局为本刊所做的“序”,以及AC《建筑创作》编辑部撰写的“编者的话”




AC《建筑创作》2018年第2期 

从共识到共建

北京市西城区老城更新

多元参与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目录


编者的话

近年北京市西城区城市设计大事记


历史文化名城的“全面保护”:构建格局,完善机制

    邱跃访谈

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的“时空联系”与公众参与体系

    齐欣访谈

五十载北京老城保护的古建修缮实践与感悟

    马炳坚访谈

用图像传达信息,从身边事理解城市

    宋壮壮访谈

“北京砖读空间”:将阅读文化植入文物再利用

    崔勇访谈

房产经纪机构在北京老城更新中的媒介作用

    马建军访谈

走进千门万户:最基层的街巷治理工作

    高波访谈

我与达智桥胡同

    韩宝森访谈

社区更新:沟通、共识到共同行动

    刘佳燕


我的西城宜居创想

—北京市西城区街区、胡同公共空间创意设计方案征集

方案征集任务书

24×20 北京市西城区街区胡同观察计划任务书

    老墙根街观察报告

    延寿街空间及人群观测报告

居住质量问题

    设计方案

内生公共空间问题

    设计方案 

外生公共空间问题

    设计方案

管理问题

    设计方案

实践性与实验性:方案征集与教学的异同互补

    参与高校教师访谈


更多精彩杂志内页











AC《建筑创作》2018年第2期 

从共识到共建

北京市西城区老城更新

多元参与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官方微店现已预售,限时包邮请长按二维码


或复制淘口令

http://m.tb.cn/h.3UcgNkO


编 辑  |  大木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