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基米德医疗创始人马今: 创新支点, 撬动医疗 | 宁静访谈录

2015-08-25 第173期 宁静访谈录


| 2015年阿基米德医疗创始团队 |


第一次听到“阿基米德医疗创新加速器”,我就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的某一天,收到其创始人马今发来微信“很荣幸我们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助力医疗创新的成长”,原来,他也是《宁静访谈录》的读者。


马今,心血管医学硕士,曾经的心内科医生;资深市场人,曾在拜耳负责医药市场营销14年,《健康报》移动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天使投资人,医疗创新加速器“阿基米德医疗科技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及CEO。


采访定在周末,初次见面,他本人要比微信头像温和许多。我们很自然地从专业背景谈起,马今直言“学医并非自愿”,原来,因为父母年纪较大,在文革时期受到冲击,身体一直不好,就觉得家里应该有个医生,于是,他奉父母之命学了医。


“学医需要大量记忆,很多东西又孤立不成体系,而我喜欢逻辑性强比较系统的东西,所以我对医学本身一直不是很感兴趣。”


1992年,马今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之后做了7年医生,其中前4年在一家区级医院急诊室摸爬滚打,后3年在安贞医院心内科读硕士学位。


“那时整天做手术,主要是冠造,也和上级医生放支架,也许吃线多了,那段时间我不断发烧、扁桃体发炎、腹泻等等”,硕士毕业后,不适应上手术台照放射线的马今离开了临床一线,也就此放弃了最初学医当医生的“父母之愿”。


离开医院的马今,在2000年3月纳斯达克高点时,投身到互联网公司,“互联网那时在中国热起来不久,那时一心想进入互联网,还曾经做过一个心血管网站的DEMO,成功出售过域名,也许早在15年前我就与互联网结了缘。”


第二年纳斯达克回落,专业医疗网站的梦想破灭了。那时正逢外资药企在华开始扩张,他应聘到了拜耳,在医学部一年半以后转到市场部,“我没有做过销售,是拜耳第一个没有做过销售的学术背景成长起来的产品经理”。


| 2010年马今主持拜唐苹15周年活动 |


在拜耳市场部,马今先后管理过很多慢病产品,包括尼膜同、拜唐苹、拜新同、拜阿司匹灵、胰岛素、血糖仪等等,“对于拜耳,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2007年至2011年,他负责当年医药市场第二大处方药拜唐苹的市场推广,“我很骄傲,那时拜唐苹一个产品销售额占拜耳中国销售额的约三分之一。”


近些年,外资企业的现状与以往已大为不同,外资药企及其重点产品的增长正在放缓,医疗是相对保守的行业,创新不易;而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已发生改变,2014年被称为中国移动医疗元年,医改力度也正逐渐加大。


身在外企,马今觉察到医疗领域最大的创新机会可能就在眼前,“作为一个男人,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不能总在打工,否则人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


2014年底,他果断决定,加入创业者阵营,与几位朋友共同创立医疗创新加速器“阿基米德医疗”。




【宁静】为什么没有选择您最熟悉的领域创业,而是定位于医疗创新孵化器?


【马今】选择做医疗创新项目的孵化/加速器主要缘于我们的团队,团队成员大部分是来自拜耳的同事,另外还有我读MBA时非医疗圈的同学,他们在并购、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


另外,现在各细分领域都有很多创业公司,就我们的团队组成来说,单做某个领域的产品,资源不能发挥到最大,而失败的风险不小。比如糖尿病领域,做的企业很多,相对比较成熟,我不知道如何比这些公司做得更好。但是,我想如果策划和启动一些项目,形成一个行业性的系统化服务,可能对移动医疗的贡献更大,这也是过去长期做市场的思路,也就成为阿基米德医疗创业的初衷。


在移动医疗大环境下,未来外企会有更多人出来做与医疗创新有关的事,我希望能帮助他们,做一点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当然我过去的专业是心血管疾病,在拜耳也多年在慢病领域做市场推广,可能在慢病领域关注的会更多一些。


【宁静】医疗垂直领域孵化器在美国及全球有几十家,在您决定做孵化器之前一定有过深入研究,是否有所借鉴?目前,国内医疗领域的垂直孵化器现状又如何?


【马今】目前美国有20多个医疗垂直孵化/加速器,我们在创立初期确实仔细研究过。美国已经形成帮助创业者成长的导师群体和文化,这是美国以YC为代表的孵化器快速发展的基础;另外,美国大型医疗药械企业与孵化/加速器的合作非常多,很多项目属于定向孵化。


而中国医疗创新,必须密切关注医改政策可能提供的机会,这是在中国医疗创新垂直领域做孵化/加速服务必须考虑的因素。


中国孵化器的模式大体历经了从最初的纯物理空间供应商,到物理空间搭载基础行政服务孵化器,再到创新型孵化器三代转换,孵化器的迭代逐渐呈现出重服务、轻资产的趋势。


目前我知道的国内医疗创新垂直领域的孵化器有三家:阿基米德、贝壳社、健盟,前不久我们还一起与中欧协作了奇璞加速器项目。随着医疗创业企业的增多,垂直孵化器也会不断增多,大家都在基于自身的优势特点发展,合作也是必然的,我很期待合作共赢。


【宁静】从移动医疗创业的角度,国内所有相关创业者都在摸索,同为初创公司的阿基米德医疗,有何优势可以帮助这些创业者?


阿基米德医疗主要想解决的痛点是:基于我们对于医疗行业多年的经验和理解,通过对于医疗互联网化的不断探索,帮助医疗创业者梳理思路、对接资源;同时,作为创新医疗投资者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更高效地发现好的企业和项目,并在这些企业发展过程中助一臂之力。


取名“阿基米德”也有助力之意。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说过流传最广的那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所以我们的公司愿景就表述为“创新支点,撬动医疗”。


选择做支点,如何选择客户很重要,比如,我们能否为政府学会在移动医疗项目方面提供服务?医药器械企业规模不一,我们可否在互联网化方面助力?对移动医疗创业者,我们可否对接优势资源?对于主要以提供场地为主的孵化器和园区、创客营等组织,我们可否一起筛选创业企业,择优到园区孵化?这些服务是我们正在考虑的事情。


阿米目前有二个品牌项目,一个是“阿米创业工坊”,专为医疗健康领域创业者提供培训,是阿米一系列服务的入囗,目前每月举办1一2次线下培训,涉及创业的最普遍问题,如商业计划书如何撰写、融资基础知识、公司运营管理等,也会围绕某一创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分享和讨论。


另一个品牌项目是与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战略合作推出的“阿米私董会”,聚集某一创业领域如糖尿病或热点话题如医生自由执业进行研讨,主要是面对企业或行业组织提供的聚焦目标领域的深入研讨,是医疗创新相关战略层面的品牌项目。


我们对医疗的理解相对深入,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需要不断学习。对于“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哪个专业背景的优势更明显没有定论,但越来越多兼具思想和行动力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在出现,行业的发展就是在创新理论的众筹加上企业在生死存亡的探索中走出来的。


| 阿米创业工坊会场静待创业者 |


【宁静】吸引创业者只是孵化器的第一步,只有实现盈利才能得以生存发展。能否谈谈阿米的盈利模式?


【马今】孵化器的运营模式都在探索,我认为筛选到好的团队和项目是基础,好团队必须具有正能量和很好的耐力,好项目必须能在一个闭环上创新性的提高效率。另外,如何服务(类似投后管理)非常重要,我们期望能够帮助创业企业对接市场资源,链接到整个生态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环路中。


我们也是创业企业,活下去、盈利、长期健康发展是做公司的目标。也许我们做的事情目前没有成型的模式,但有必要让更多潜在客户了解我们做的事情,认识我们的价值,共同摸索,从尝试使用到离不开我们的服务。公司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为社会服务的,理解这一点,才能在运转中避免焦躁,避免急功近利。


【宁静】现在是全民创业时代,您如何看待医疗创业者?作为创业孵化器,阿米聚集的创业者一定形形色色,您是否会对某些特质的创业者有所偏爱?


【马今】我觉得创业真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就医疗行业创业而言,壁垒比较高,需要对行业有很深的理解,对于低频、专业性强、政策影响巨大、终端用户不熟悉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医疗行业来说,需要探索的东西远比已知的多,从0到1创新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行业,需要有长时间的深耕。


作为天使投资人,我投过几个项目,第一个叫“和你在一起”,前段时间刚刚被收购。那是我在2013年底玩微博时接触并投资的,创始人是两个跑马拉松的小伙子,主要做罕见病患者社区,后来又做了技术非常领先的“蓝鲸医生APP”。


我那时还在拜耳做慢病产品市场,他们业务能力不错,但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相对比较弱,我经常去和他们讨论营销推广的问题,那也是我开始关注移动医疗和投资领域的起点。


他们给我的每一个数据,包括注册医生、活跃人数都是真实的,每一个数字都经得住推敲,我赞赏这样的创业者。


我看过《宁静访谈录》对医脉通创始人田立新的采访,有一点我和他很像,都痛恨弄虚作假。在医疗行业创业,就像医生与生命打交道一样,任何虚假都可能直接影响生死,这是医疗行业之外的人很难理解和悟透的。


做过几个项目的天使投资后,自我满足感得到了很大提升,也成为我后来创业做阿基米德医疗的动力:我愿意帮助别人成功。



| 阿米私董会就医生自由执业主题讨论 |


【宁静】变革时代,面对很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更多挑战。从医生到外企职员,又从外企高管到创业者,您觉得哪个阶段最为艰难?


【马今】我的二次重要职业转变,一次是离开7年的体制内医生职业,一次是离开14年的外企市场营销平台,每一次职业转换都会经历阵痛。我做过医生,做过临床研究,做过市场,现在创业,相对而言,创业可能更为艰难。


以前无论在医院还是公司,都有实体机构为依托,有非常好的平台,而现在我们除了以前的经验和医疗圈内的一些人脉,什么都没有。也许面前会出现一个个机会,但只要你抓不住,这些机会就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另外,学医的人思维里往往有很多条条框框,觉得做事情需要遵守一个系统的、规范性的东西,就像临床研究遵守GCP一样。在医疗领域,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数年的积累,这与现在的互联网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别。


创业需要创新,移动医疗要有互联网思维,如何打破思维里的固有模式,是我们医疗人创业需要突破和适应的地方。


压力还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移动医疗、医改、大数据、云计算……都是不确定的,我们可以影响的东西极少。与我们业务相关的医改中将会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节点,我们都无法控制,甚至无法预测其发生的准确节奏,这些不确定性叠加在一起,压力就会很大。


移动医疗是目前很接近风口的一个领域,但真正的方向和步骤还都在摸索,真正走出来还需要很多条件,比如医生自由执业政策的落实,比如更精确的医疗硬件的发展,比如权威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比如医生和患者的用户群体观念和使用习惯的培养......


路还很长,急不得……



宁静访谈录ID: ningjingfangtanlu

宁静:药学背景, 制药/咨询/BD外企多年, 热爱写字

宁静访谈录:讲述医/药人自己的故事

WeMedia 自媒体联盟成员

个人微信:ningjingwriter

联络邮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