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 | 国人骄傲

2015-10-06 四川招生考试 四川招生考试 四川招生考试


图为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先生


版权声明
  • 文章来源 | 四川招生考试原创,资料来源网络

  • 【四川招生考试】投稿及建议:scgaokao@qq.com

  • 编辑 | 四川招生考试

招考博士有话说


《四川招生考试》祝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昨天微博微信基本上被刷屏了,2016年高考必考题就出现了,请考生务必注意。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会有考题出现。关于屠呦呦获奖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其一、完全是毛主席时代培养的;其二、百分百是走的毛泽东提倡的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的成果;其三、重大成就百分百是在被完全彻底否定的十年文革时期。

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同时,她也是今年陆续公布的诺贝尔奖中首位华人科学家。

文科生要好好理解习近平主席说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不能相互否定相关论述。

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屠呦呦获得诺奖的事。



国人骄傲


昨日,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出炉,William C. Campbell, Satoshiōmura以及Youyou Tu(屠呦呦)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人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由此,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资料显示,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在2011年,屠呦呦曾获得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拉斯克奖,该奖项被称为诺卑微奖“风向标”,她当时的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1
屠呦呦是谁

“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其实,在此次获奖之前,屠呦呦就已经被称为“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公开信息显示,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圝圝2011年,屠呦呦因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曾引起过外界关注。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到那时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圝圝因为拉斯克奖还有一个“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别称,人们便激动地预测,屠呦呦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虽然希望落空,但这也不影响人们给屠呦呦加冠另一个头衔——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圝圝生活中粗线条,科研中的执着者

圝圝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圝圝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屠呦呦还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圝圝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陈效中回忆道。

2015年屠呦呦再次以个人身份获奖。6月4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官方网站公布2015年度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的授奖信息。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其在抗疟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荣获此奖。据悉,屠呦呦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2
为什么是她获奖

她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解决问题的转折点,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屠呦呦因此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3
屠呦呦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10月,诺贝尔医学奖。

4
诺贝尔颁奖词全文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5
还有哪些国人可能获奖


A
王中林教授有可能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用纳米丝织成的网,把一艘在河中运行的巨轮切割成碎片……这是前不久刚获得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的小说《三体》小说里面的情节。纳米能源,便是王中林教授的研究领域。据汤森路透集团在此前发布的被誉为“诺贝尔预测名单”的年度引文桂冠奖名单,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王中林名列其中,他开辟了一个几乎全新的领域:他因发明了可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纳米能源系统而受到关注。这一系统可用来驱动传感器或者微型器件,应用于将肢体运动转换为能量的可穿戴服装设备。


B
10位华人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家角逐


继2012年我国知名作家莫言将诺贝尔文学奖收入囊中后,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华人作家又将吹起角逐的号角。援引瑞典文学院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PeterEnglund方面消息称,今年诺奖初选有210位作家入围,其中王安忆、北岛、张一一、方方、章诒和、阿来、贾平凹、苏童、阎连科、张悦然等10位中国作家获得提名。




6
回顾:华人与诺贝尔奖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于中国安徽合肥,1944年在北平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科研合作。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他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46年,李政道到美国留学,被誉为“神童博士”。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市。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的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此外还有:

钱永健 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 诺贝尔化学奖

崔琦 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 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 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 诺贝尔物理学奖


回到屠呦呦,来看一段微博好友@雪树XueShu 翻译的一段国外媒体采访屠呦呦(2011年,当年获得拉斯克奖时的采访)的视频,视频揭示了研究的艰苦,也有部分内容揭秘了一些中国的往事,大家可以打开Wi-Fi看看。




专注四川高考微信公益平台

高考政策 志愿填报 复习指导

( 四川招生考试微信号:sczsks )



本微信已经开通:

小编个人微信号:aiscgk首次开放,所有资讯首发微信群。添加好友进微信群,永久免费获得贴心服务。


【四川高考2016年家长QQ群,点击文章左下角的“阅读原文”一键进入本群】(群号165824019)

【四川高考2016年学生QQ群】(群号169713749)

欢迎大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