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点击上方「河北广播电视台」可快速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一棵棵树……一座座山……


一种信念……一种精神……


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


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张家声独家演播《东北望  是坝上——塞罕坝之“子”》 十集系列微广播。

点击图片收听第二集《汉子》



简介


张家声,河北沧州人,国家一级演员、导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表演艺术家。


当大师的声音触碰移动互联网,

又会迸溅出怎样光芒四溅的火花?

张家声独家演播

《东北望 是坝上——汉子》





1962年秋,40岁的王尚海被任命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这个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长、围场县曾经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像是再次听到了冲锋号,二话没说上交了设备齐全的自住楼房,领着妻子和5个孩子来到了坝上。

这片新战场,辽阔、严寒、荒凉,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带领三百多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队伍,在这里担负起阻止沙漠、涵养京津的使命,难度可想而知。可王尚海,这位当年一夜之间炸掉鬼子四个炮楼的汉子,血气方刚,绝不服输!


他穿上老皮袄,骑上枣红马,和林场的干部一起,跑遍了塞罕坝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居然发现了一棵迎风挺立的落叶松!这,不就是塞罕坝历史上松木可以参天的铁证吗!更是建造林场的依据!王尚海很兴奋。

然而,出师并不利——栽下的苗木成活率只有8%! 1963年冬,塞罕坝又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大伙被困在了坝上,无法回家过年,思乡之情加上造林失败,打退堂鼓的情绪迅速蔓延!


王尚海明白:塞罕坝的造林事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它太需要一次成功了!在这片土地上打过游击的王尚海重新搬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选定离总场只有5公里的马蹄坑,于1964年春进行“大会战”!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关键之战。王尚海带领120名干部职工(相当于战争时一个尖刀连的兵力)吃住全都在山上,一战就是30多天。4月的塞罕坝,雨衣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还真像一个个金戈铁马的将军。下班回到冰冷的地窖,得赶紧先点一堆火,再找砖头或石头扔进火堆里,烤热之后晚上钻被窝的时候抱在怀里,不然就冻得无法入睡。条件的艰苦加上一连多天不洗脸,年轻的小伙子们,看上去全成了胡子拉碴的“小老头”。 


20天后,满坡的落叶松放叶率高达96.6%,看着这片幼稚的绿色,王尚海和大家一起泪流满面、号啕大哭——这是我国首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带用机械栽植针叶树获得成功!此后他又带领大伙培育出“大胡子、矮胖子”的优质壮苗,彻底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种苗供应问题。


然而,文革中他却被打倒了。妻子劝他辞职回老家,他又犯了倔脾气说:“林场没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我连坟地都看好了,就在马蹄坑。” 


1989年,王尚海病逝。他的骨灰如愿撒在了马蹄坑,伴他长眠的那片松林,也被命名为“王尚海纪念林”。


采访录音


塞罕坝机械林场原副场长、河北省林业厅原厅长 李兴源】:你光栽上不行啊!这些林子把它保护起来,比你栽呀,那要艰苦得多啊!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 刘海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生态环境的的欠账早晚要还的,事实上林场建设55年来就是在还历史的欠账,如果我们的努力对后人有个交代,一切都值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