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广州:识恩宁,惜西关
恩宁路,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
12月18日
上上周日
在导赏员电车的带领下
我们一起走过广州极具西关风情的
恩宁路
感受旧时生活趣味
这个周末的广州天气 ⛅ 很适宜在城市里慢走 🏃,大家按约定时间前后来到,这一次的爱好者有近25人,大家围成一个圈子开始进行各自介绍破冰 😃,从导赏员电车开始到每一位参与者,自我介绍后对每一个特别的问题做自己的小小发言。
【第一站】
锦纶会馆
▲电车在讲锦纶会馆选址
锦纶会馆见证了丝绸之路和广州纺织业旧日发展,从门口到中厅,导赏员电车带我们从建筑的屋顶与建筑材料,为我们从建筑本身的价值进行了解释,费时费力的青砖与难维护珍贵的红砂岩,代表了这一建筑在当时的经济地位;
在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权利拉锯的故事与辈出贤人,更加令我们感到身处这安静的会馆的历经沧桑。在讲解环节后,大家也分别谈论到锦纶会馆因地理位置的尴尬在后来的规划中被迫平移至此地导致的一系列得失。
▲讨论平移得失中
☟☟
小科普
锦纶会馆又名锦纶堂,始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朝至民国期间广州丝织行业会馆。原位于下九路西来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1997年被广州市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道光24年(1844年)重修。会馆坐北朝南,该馆现存主体面积700平方米,结构为三路三进的祠堂式建筑,其石刻、木雕及陶塑、灰塑,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灵动和秀丽。
锦纶会馆原是广州丝织行业股东公会,是旧广州纺织业(即锦纶行)的老板们聚会议事的场所,1949年后改为民宅,其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完好,成为广州保存下来的唯一近代专业会馆。馆内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历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商贸发展的重要实证。2001年建设康王路时,为保护这座古建筑,对其进行整体平移。工程具体为向西北方纵移80.4米,横移22米,托上1.85米。
【第二站】
华林禅寺
穿过玉器街,我们来到广州最早一批禅寺——华林禅寺,为纪念传教的达摩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被划为“广州市文化保护单位”。现规模包括五百罗汉堂,舍利塔及达摩堂,在后续建设中,华丽禅寺周边古民居将进行拆除,并进行寺庙扩建。
在这里,我们面向将拆除的老居民楼,面向将进行扩建已铲平了的地面,大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思考并讨论扩建对于寺庙本身、周边居民与政府社会的价值何在,参与各方的沟通现状与自己的看法。
☟☟
小科普
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到中国传教,远渡印度洋和太平洋,经过三个寒暑的跋涉奔波,终于在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来到广州。达摩到达广州后建筑的寺庙叫“西来庵”,这是他在中国最先传扬佛教教义的圣地。由于他是来自西方佛国的高僧,人们便称他最初登岸的地方为“西来初地”,并奉他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保留着“西来初地”、“西来庵”的称号,而下九路一带的西来正街、西来后街及西来西、西来东、西东新等街巷都是以“西来庵”来命名。
华林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正街,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华林寺前身是“西来庵”,达摩遵从师父自训谕,西来弘化禅宗妙旨,并于梁武帝普通年间从海上到达广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结草为庵”,潜心苦修。顺治十二年(1655年)首建大雄宝殿,次建楼阁堂庞察室,改“西来庵”为“华林寺”。华林寺的面积有3万平方米,由五百罗汉堂、舍利塔、达摩堂等建筑群组成。五百罗汉堂内,除供奉三宝佛外,还陈列着神态各异的泥塑五百罗汉像,其中有一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木雕像。
1963年3月,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华林寺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站】
耀华大街
从禅寺出来,我们开始来到导赏线路的民居部分,耀华大街作为广州传统民居保育较为完好的地点,多为融合了西关老屋与西洋建筑细节与布局的“西关式洋房”。从窗户、墙体装饰到别墅整体布局,体现了古来生活在这一片区域的人从留外归国后对房屋的改造融合。慢走过程中不乏经过古来名人故居,如傅老榕,黄霑。
▲傅老榕故居
穿过食材丰富、好不热闹的周末集市,我们开始看到黄霑和澳门第一代赌王傅老榕的故居,墙体破落内部凌乱,昔日显赫与现今屋外破败形成的强烈对比不敬令人唏嘘,可惜没能眼见当日繁盛的景象,那些墙面被盗走的石雕如何?门口或许有的精致门灯又会是如何的呢?
☟☟
小科普
▲傅老榕
傅老榕原名傅德用,字广源,号伟生,广东省佛山南海县西樵山碧云村人。他是港澳地区著名实业家,亦为澳门一代赌王,于何鸿燊承投澳门博彩业专营权之前,专营澳门赌业达二十多年之久,其家族当时与高可宁家族、何东家族和罗文锦家族合称香港四大家族。也有人说,傅老榕其实是何鸿燊的师傅。1938年国民政府取缔深圳赌场,他便与高可宁投得澳门赌场经营权,买下中央酒店。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有钱人大量避住澳门,澳门赌业一时极为兴旺。从此,傅老榕行运20余年,赚了大笔钱,成为港澳叱咤一时的超级富豪。1956年收购太古洋行远东总行大厦。1960年病逝,其子孙将基地转移香港,投资于富丽华酒店及香港地产。
▲黄霑
黄沾(James J.S.Wong),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广州,原名黄湛森,中国香港词曲家、作家、主持人、演员,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49年随父母移居民香港。早年入读喇沙书院,1960年他考入香港大学中文系,期间参与了李香兰最后一部国语片《一夜风流》的配音。1968年,黄沾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忘记他》,一开始是关淑怡所唱,后来收入邓丽君的粤语专辑。1969年,黄沾开始写专栏。1990年在“第十三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上获得“金针奖”。2004年,他为张敬轩填出了自己生平的最后一首词作《Blessing》,同年,因肝癌逝世,享年64岁。
【第四站】
大地旧街
看过已成废墟的民居,我们来到大地旧街,这个特别的“起点“。在这里,广州旧城关注小组萤火虫为我们介绍了这个豆瓣小组的起始由来,为恩宁路周边被迫拆除的故居和未足够妥善安置的居民发声,更是为广州旧城文化保育群体发声,关注及保护恩宁路。
▲广州旧城关注小组萤火虫
▲大地旧街特色房子
【第五站】
恩宁路
▲八和会馆
▲李小龙祖居
随后我们走过恩宁路骑楼街上的八和会馆,走过李小龙故居所在的进行了“微改造”的旧社区,来到陈济棠故居,现状为外表保存尚好但内部杂乱的民居,在时代变迁中,这些民居因为频繁的产权移动和年代久远带来的安全等问题,造成了现今“没人肯修”“等着变危楼”的尴尬现状,如何从保育文化价值丰富的历史民居出发,去协调各方利益,找到拉锯中(最重要是经济与时间)的平衡点,需要各方的努力。
☟☟
小科普
八和会馆在清朝光绪十八年(1889年)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百和堂意为八方和合,同结一心;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具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庆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军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戏卖戏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乐人员在普和堂。由于工作人员有很多,八和会馆更设有方便所(医疗室)、养老院、一别所(安排身後事情)、小学、何益公司(戏箱行)。八和会馆会员总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後期实行行长制度,各行行长都是全体人员推举出来,到了今天仍然会定期选举主席。
【第六站】
昌华苑
▲昌华苑特色民居
今天导赏一路,我们看到各种历史建筑的处理现状,平移、拆除扩建、微改造、改作他用、荒废与等待荒废,看到了广州文化建筑保育的缩影。进行社区导赏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市民了解到旧城建筑的价值,以致旧城整体的文化价值。正如活动主题,从“识”到“惜”,只有民众认知的基础建立,才能去谈论公众带来的舆论压力与协商。
▲大合照
慢赏广州
一期一遇
故事待续……
通过组织参与者游走城市、品味城市中细腻的人文底蕴。运用社区导赏、社区设计等方式让参与者深度了解城市,关注社区、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让阅读不止于书。
主办单位
「廣州街坊情」
成立於2010年夏,
是由一班關注廣州本土文化的
年輕人組成的民間團體,
主要以老社區導賞的方式,
讓公眾體驗本土文化的各方面。
「807图书馆」
聚焦人文体验×思想交流
倡导知识共享×公共参与
或许有一天,你站在繁华的城市某一处
驻足,凝望,然后舒心地微笑
蓦然回首,一切早已在灯火阑珊处……
往期活动精彩回顾
👣看看我们曾经的足迹👣
(点标题即可了解)
千年广州,走神奇的广州近代中轴线 |
文字来源丨捷梵、电车
图片来源丨张小愚、捷梵、青等活动参与人员
图文编辑丨吐丝
此外,感谢本次志愿者:贾蔚、flower、张晓清、大芬
「807图书馆」
聚焦人文体验与思想交流
倡导知识共享与公共参与
“跟着电车走读广州”
☟点击“阅读原文”,成为我们会员
更多活动优惠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