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时代下非公募基金会的创新冒险之路 | 新闻动态
【编者按】2016年5月27日,由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主办,湖南太阳慈善助学基金会和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承办的长沙分论坛圆满举办。公益大咖们为各位看官带来的又是一场思想交流、碰撞的盛宴,我们将在未来的几天逐一为大家分享现场的精彩内容。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南都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彭艳妮老师的现场精彩演讲全文。
二是法律方面今年有一件大事,《慈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简称)在9月1日将正式实施,对公益组织有非常大的影响。今后很多民非(“民办非企业单位(组织)”的简称)不需要去做基金会了,现在很多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其实就是民非,就是操作型的。可以看出立法的用心,尤其是《基金会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式出来了,背后可以看到非常强的立法精神,也是要鼓励基金会和民非要分开。基金会就是财产法人,有经济基础的才能做基金会,很多做民非或者社团的没必要做基金会,但你可以获得公募的资格,可以在社会上募款执行你的项目。所以,《慈善法》对每一个机构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真的要好好学习。
《基金会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出来以后可以看到,相当于提高了注册的门槛,将资金门槛分为县一级200万,地市一级100万,省一级800万,有非常明确的分级管理。这个条例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好象是截止到6月20几号。在座的基金会也不少,希望你们好好看看《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稿》,与我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政府有非常好的渠道让我们能够去提建议,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今年也正式出台了,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管理,对我们组织接受境外资金和境外的合作在今后都会更加严格,对公益行业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是环境方面现在中国有很多环境危机,水的问题、空气的问题、土壤的问题,几乎每天媒体都会报道出类似的问题。恰恰在环境危机下,现在每一位老百姓的环境意识比原来强多了,会意识到与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相关,这对于大的环境组织来说发展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做公众动员和公众参与方面的,动员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是做得非常好的,对环保类的公益组织来说是非常大的机遇。
四是科技方面现在,计算机技术是指数级的发展。今年,我在哈佛参加一个论坛时,来自硅谷的一个人说到:2020年电脑的水平完全可以达到人脑的功能,这会对今后整个经济社会产生无比深刻的影响。前天刚听到一个新闻,昆山富士康由于引进了机器人,将11万工人裁减到5万多,顿时有6万多岗位被机器人替代,今后可能有更多的岗位被机器人替代。对于公益组织来说,目前很多公益岗位还不能被机器人替代,很多服务业要人来做,这对我们来说,公益属于一种朝阳产业。由于新媒体、自媒体的产生,公益行业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尤其在筹款和公众互动的层面上有了非常多的好工具。
五是经济方面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有权威人士解读经济形势,说是“L”型,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就是平的,不会再上升。这种情况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一些大的基金会来自于大额捐赠方的捐赠有可能会减少,但今后很多捐赠方会来自于小额普通人的捐赠。当然,也有超级富豪的产生,我们可以注意到他们来做基金会的人会越来越多,做大型捐赠的也会越来越多,他们会带入自己的理念做他们关心的议题。
六是社会层面现在逐渐形成中产阶级,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富足,他们会更多地去关心跟自己有关的社会议题,会更多地关心其他人,关心社会问题,他会更多地来参与。“千禧一代”是国外的提法,中国更多的是说“80后、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在衣食没有特别大忧虑的情况下成长起来,他们非常关注个人和社会,现在的90后很愿意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以前,我们先自己挣点钱,先把自己的生活搞好了,然后再来投身公益。现在很多年轻的孩子不是这样的,我当下就要做既对社会有好处,又对我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他们是非常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代,这就意味着今后的劳动力市场会有很大的变化。从价值观来说,价值观非常多元,这个社会更加包容。以前很多非主流的群体、非主流的行为,这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是公益市场化我们强调整个公益行业像市场一样有很多的要素,有资源要素、劳动力要素,社会供给方和需求方,资源配置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公益市场化,尤其明显的是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在近几年的兴起,希望用一种更加有效率、更加可持续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但是,并不是说传统形式就没有必要存在了,整个公益是一个生态系统,是非常多元的,各种形态都需要存在。需要有小的机构,也需要有大的机构,既需要有更加变相市场化方式运作的,也需要很多纯粹的、救助型的机构。可以看到养老、医疗、教育方面,国家在2014年和2015年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民非进行了松绑。比如,国家政策明确规定可以用公司和民非的形式进行双轮驱动,教育也有松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领域在整个行业中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因为这些领域都是刚性需求,社会需求非常大,现在的供给侧(即供给方面)远远不能满足这个需求。
另外,还可以看到支持性组织的市场化运作。比如,提供IT服务、视频拍摄、法律服务等等一系列组织,近几年来可以看到发展的趋势,他们以公司的形式来运作,这种形式更加强调他在出售自己的专业服务,专业性更强,他不再是依靠基金会,我(基金会)就给你资助,(让)你去为谁服务,不是这样的,他依靠大家购买服务,更加有利于服务的不断更新,因为市场化的反馈会更加直接。
二是基金会的发展数量激增,结构变化。随着基金会的数量增加,可以看到基金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战略定位,可能很多基金会都在做战略,不是看见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摸索一段时间之后看看这个基金会到底要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社会问题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做,都希望做出自己的特色。
三是民间组织的存量与增量新老组织交替,在老组织中出现一些分化,有些老组织是老小树,他永远是一棵小树,长不大,受到很多的限制。比如,领导人本身的能力就会成为机构发展的限制。但有些新的组织发展得很好,在近几年发现很多30多岁的年轻人创办了一些新组织,特别接地气,能够运用现在的新方法,能够去联接他的受赠人和志愿者。返乡创业,在外地做公益做得好的人回到老家继续做公益,对老家有很好的带动。湖南有几个人做公益非常出名,如邓飞、鲁总,这些返乡创业的公益人真的能带动当地公益的发展。另外,志愿者组织、非法形式组织发展得非常快,由于科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的产生,给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现在,我们做很多事情不需要一个组织来做,可能拉进一个微信群就可以把这件事做了,我们可能会去跟某一个机构合作,我找到资源就做了,与之前非常不一样,这种调动资源的能力也是很强的。所以,谈到公益不能只看到民非和基金会,还有大量的没有法人身份的存在,网络非常强的调动了很多公民的积极参与。
四是互联网和新媒体对传统慈善的挑战去年,9.9公益日多厉害,筹了多少钱?就三天时间筹了很多钱,我知道宁夏有几个组织,在那三天筹的钱比他以往几年筹的钱加起来还多。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如果公益组织不去拥抱他,不去学习他,你真的会被新的时代淘汰。他们说到邓飞现象,我特别震惊,他不仅仅通过网络筹钱,什么都筹来了,筹人、筹办公场地、筹办公设备等等,在搬到杭州之前他在朋友圈发一条消息:要搬到杭州了,杭州有没有什么好的场地可以用来办公?一个星期之内有三四个场地免费提供给他,让他选择。当你在互联网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后,你对资源的调动能力是非常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