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海:公益之路是一段开满紫色牵牛花的旅程 | 我的新格局新想象

2016-10-11 CPFF8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




年会倒计时42天,详情点击此处>>>


我的新格局新想象秘书长篇 201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社会经济继续转型精准扶贫和双创共享经济崛起人工智能革命《慈善法》酝酿十年后终于出台……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将于今年11月22日~11月23日在上海举办年会,主题为“新格局新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论坛秘书处整理了各家基金会秘书长的“新格局新想象”,呈现他们对当今社会格局的理解及基金会行业发展的期望。


李海,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




“紫色牵牛花的旅程”出自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认为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对话李海:“新格局新想象”

 1.慈善法实施后,慈善行业呈现一种新的格局,相对原来的公益生态,您认为这个“新”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慈善法出台这个事件本身,是近二三十年里政府、商业、公益三个社会部门组织生态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结果。我认为格局的“新”,要放在时代大背景下来观察,是经济、政治、科技、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逐步形成的新格局。
具体到公益行业,最直接的变化应该是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类型会大幅增加,并承接越来越多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随着公众更广泛的参与,公益的观念也会逐渐演变,以边界扩展和创新协作为特征;在运作层面,规范透明只是基本要求,未来对专业化、个性化的期待会更加强烈,这意味着行业生态的多元丰富,尤其是对支持型机构和中介类组织的需求大增。
 2. 对非公募基金会而言,这种新格局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在公募权开放后,非公募基金会这个群体会出现分化:部分本来就需要向公众募款的基金会(比如社区基金会)将取得公募资格并发展他们的公众募捐项目;还有相当数量的基金会(比如企业基金会、家族基金会)不会申请公募资金,他们保留(大多来自发起人意愿的)个性,以更加灵活创新的方式应对各个领域的社会议题。
这种分工是行业健康发展的特征,有助于聚焦、专注和深入。随着基金会公益资金的多元流向,会推动公益行业的专业化分工。对于基金会来说,除资助管理之外,议题研究能力、资源整合效率、变革思维、资金之外的支持、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素质提升,也都是令人兴奋和期待的挑战。
 3. 具体到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来说,如何应对这种“新”?
在过去几年里,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逐步明确了自身作为资助型基金会的定位,即在整个公益领域的产业链中,我们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并以此针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进分工和配置资源。作为公益资金提供者的基金会,与一线行动者、研究者、管理者合作,共同回应社会问题。我们一直期待着形态丰富、专业清晰、深入协作的公益“新”格局。
一方面,我们不断完备作为资助者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我们也与这个行业中的优秀伙伴共同努力,推动公益新格局的出现。积极投入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活动、参与发起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都是努力的一部分。
 4. 这届论坛年会的主题是“新格局新想象”,咱们基金会的“新想象”是什么?或者说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以专业、合作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是招商局沉淀下来的组织文化。以一个具有140多年基业的民族企业品牌命名,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有志于接续百年公益传统及一脉相承的创新基因,与中国公益事业共同成长。

我们会鼓励年轻的项目官员想象自己多年后退休时的情形,想象通过自己的专业成就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变化。青年公益人的成长,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前景。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是第七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轮值主席之一,也是第八届论坛的组委会成员,成立于2009年6月,由央企招商局集团独家发起并持续捐资,是国家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4A级非公募基金会,自我定位是一家重点关注社区综合发展的资助型基金会。


基金会目前开展的公益项目,以贵州、湖北、云南、四川等地贫困乡村为重点落地区域,同时遍及山西、安徽、河南、陕西、吉林、福建、广东、新疆等地,项目涵盖农村社区综合发展、偏远山区支教、乡村学校多媒体教室配置及素质教育、生态教育、乡村社区人才培养等领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