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来自“巴蜀少年合唱团”
当我们小的时候 ,
时常手挽着手 ,
堂上嬉戏堂下走,
不知道什么是忧愁。
那时候,
巴蜀是语文课本、
英语作业、数理实验……
那时候,
巴蜀是同学的携手并肩,
老师的嘘寒问暖。
现在不再是小时候,
离别了小面火锅的重庆,
巴蜀是更加清晰的梧桐菩提,
至善明德……
♫. ♪~♬..♩
中秋月圆夜,天涯共此时。
重庆,巴蜀。
这是遥在他乡的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这里有我一生受用无尽的力量。
每当又一次铿锵地迈出前行的步伐,
便不禁把养我育我的故乡深情凝望。
天涯海角
心恋巴蜀
中秋家书
来自巴蜀学子的中秋信
2017年秋于北京
2016年冬,与同学在金科校区合影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展信佳。听闻我作词的《从最后到最初》又在教师节的时候登上礼堂舞台了,很开心!“白驹不留痕,杨柳不留人,留不住的是我们,各自赴前程。无论我们身居何方,心在何处,至善楼钟声仍响在故土,陪伴你从最后到最初。”又一次听这首歌,看到网易云音乐上一句评论瞬间泪目:“巴蜀,一个令人动容的词组。
”那么,巴蜀,今夜我想为您亲笔写首诗:
永远爱您的:梁又双
(初2013届1班 高2016届18班)
2017年9月26日于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2017年秋在中国人民大学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我离开巴蜀已是第二年,仍难忘与同学们一起度过的中秋:我们会为了一个小月饼兴奋一个晚上,和同学们躺在操场上看黄花园大桥上慢慢升起的明月,享受着初秋的习习凉风与梧桐磨合发出的声音。那样的中秋再也回不去了:当年的风声与月光已经渐行渐远。“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们始终是巴蜀人。”尽管已经不能回到当初的那个教室,但我们知道,可爱的人还在:当我们再次团聚,无论是在世界的天涯海角,我们共同的标签是巴蜀。
尽管时常沉醉于当年的美好回忆,但我们却一刻也未敢停滞:当年在菩提树下一起吹过的牛还等着我们去实现,而我们也将背负着巴蜀的寄托,走向更大的舞台,走向更好的明天。祝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巴蜀学子们,中秋节快乐!
您的孩子:李威豪
(初2013届30班 高2016届6班)
2017年9月24日于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群
2017年在北京大学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上大学的第一个中秋,我和高中同桌一起去静园草坪溜达。草坪上很热闹,有中文系的夫子给大家讲故事,有漂亮的女孩子跳很古典的舞,还挂了一串串红纸糊的灯笼,灯笼下挂着半副对联,我照了一张,是“满地月如霜,秋似水,天涯人思乡”。
高中时,从巴蜀到家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如今从北京回重庆,也不过三小时的飞机;通讯工具太过便利,再婉转的衷情也会因瞬息即达而变得廉价。
只是这些天,朋友们因双节长假纷纷回家或外出游玩,真正一个人看月亮时,才开始怀念故人。在巴蜀时,中秋与平时周末大概没什么不同,仍是自习,或者和朋友悄悄溜出去散步。走累了就随地坐下,往往是鲁能操场边的楼梯,或者本部礼堂旁的小亭子。究竟谈了些什么呢,只觉得有说不完的话,从身边的花草树木讲到视野之外的霓虹,又讲回没写完的作业。
我记得班主任煜哥常在各个节假日来学校看我们,中秋也如此,尽管他能陪伴家人的时间并不多。他会带来月饼,说月饼和刷题最配。当然,数学题是万精油,和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春节都很搭配。题是早已不记得了,可老师们、同学们的点滴时常浮现在脑海。
未名湖里的月亮,大概是不及巴蜀树梢上的月亮圆了。
您的学生:邓诗彦 (高2015届1班)
2017年10月2日 于北京 北京大学
2017年与战友在训练场
2014年与同学在龙湖校区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不知不觉,这已经是大学生活的第四个年头,又是中秋了,回想起来,以往的3个中秋节都是在北京过的,儿时不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现在却再熟悉不过。
北京的中秋节,氛围是有的,夜晚天空无云,圆月也是有的。但是,心里的滋味是不一样的,身边没有家人的陪伴,耳边也没有熟悉的乡音,而嘴边的北方菜更觉无味,一切的热闹似乎都与我无关,乡愁顿起。
想想当年,在巴蜀的岁月中也有着3个中秋节,那时候的情景虽已不大记得清楚。月,我忘了;入秋后的清冷,我也忘了;但是我忘不了食堂的小火锅,晚自习的灯光,走回宿舍时路旁的桂花香,回到宿舍里与室友的交心相谈。那个时候我们都是那么的单纯,同学们都为着未来而拼搏,学习路上一路前行,携手并肩,即使孤独,心里也不孤单。作为国防生到了大学后,更明白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故乡在远方,国家在心中!
月是故乡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难忘巴蜀,心系巴蜀!
您永远的儿子:田廷睿
(高2014届16班)
2017年9月30日于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2017年10月4日,在北京与同学共庆中秋
2017年6月,高考揭榜,勇夺全市第一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一年前,在明德楼下,仰望着月亮,背着书包,踏着月光回家。那时,我想着,一年后我该在何方?一年后,在清华园里,还是那轮明月,少了高三的题海,却被烙上异乡的印记。
“留守儿童”的中秋节,纵然乡愁萦绕,却也还是满心温暖。火锅里翻滚的热情,密室中闪耀的智慧,让人倍感温馨。萍水相逢,不觉是他乡之人;力7团聚,再无孤独之寒。这里,还是有家的感觉。愿月光将思念带至千里之外的重庆,带至巴蜀,送予我挚爱之人。中秋节快乐!
您永远的学生:杨馥玮
(初2014届2班 高2017届17班)
2017年10月4日于北京 清华大学
2017年9月在华东师范大学
2016年6月在巴蜀校园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月亮是我们永恒守望的家园。人生中第一个独在异乡的中秋,我站在无眠的窗下,相守与故乡、故人的牵挂,心底是一片温柔与感动。回想起在巴蜀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琐碎小事,内心竟久久不能平静。怀念巴蜀操旁边矗立着的两排梧桐,怀念巴蜀食堂的菜肴味道,还有装载了我整整三年回忆的教学楼以及依然坐在那里的恩师…...今夕何年,今夕何夕,几多期盼,几多柔情。纵使已慢慢习惯上海的生活,对故乡重庆的思念依旧深沉。此刻唯愿故乡、故人,一切安好,勿念心安。
您的女儿:杨雪(高2017届2班)
2017年10月3日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7年10月4日于南京大学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南京自国庆以来便是秋雨连绵,也正因如此,无法在夜晚抬头看见年年相似的满月,而发觉节庆即将到来的契机,兴许是氤氲在雨水中的桂花香、超市里逐渐上架的月饼、微信公众号里频繁出现的中秋字眼和家人叮嘱天凉需加衣的一个电话。
直到毕业快三年的现如今,在巴蜀校园的一些琐碎片段还是会突然触及心底,也许是源自某首歌前奏的上课铃声,也许是老师讲台上提笔板书的背影,评讲试卷即使拖堂也要讲完最后一题的执念,晨读时耳旁此起彼伏的读书声,饭点涌向食堂小卖部和后山的人潮等,也许众多巴蜀学子对母校的记忆,除了那些孜孜不倦汲取知识并塑造世界观与独立品格的日子外,也由这些细微但深刻的碎片填补空隙联结而成的,也因此母校成为了我们自身成长的一个阶段,成了我们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假期留守校园的我无非做着与平日差不多的学习和消遣之事,也许中秋会和几个好友聚餐或者闲聊,也许守得云开见明月,也许会和家人与旧友通一记电话,终归是懂了“月是故乡明”的异乡人了,衷心祝愿在母校的学弟学妹和老师们中秋佳节阖家欢乐,一切都圆满美好。
您的学生:陈柯羽 (高2015届2班)
2017年10月3日 于南京大学
2017年8月,我、李林霜、任晋在香港中环花园道香港公园
2013年 米丹、我、刘洋在金科校区附近的两江幸福公园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自从来了香港,就分不清月亮的亮面在左还是右,也就少了个看月相辨别日期的技能。反正这里也没几个人会用农历记录生日,连带着农历的节日都过得没有西方节日热闹喜庆。
内地人在香港过中秋的氛围是平淡的,形式是大张旗鼓的。早在九月刚开学的时候就有同学张罗着给家里买月饼。半岛月饼提前两个多月开售,三天就售罄,美心、大班、荣华饼店人潮不息,越是往北靠近关口的地方,说普通话的就越多。看着港铁里挂着的月饼广告,想起以前觉得一盒几百块的月饼真贵啊,现在也就是做一天兼职而已。月饼寄回家很容易,我能不能也一起寄回家呢?
其实香港人也很看重传统节日,过中秋也希望一家团圆。维多利亚公园布置了半个月,整个篮球场都挂上了玉兔灯,男友说中秋节那天我们一起来看灯会吧,我笑了笑不答他。在上海实习的香港同学发消息跟我说,内地国庆假期好长,今年还连着中秋。另外,她好想家。
我想起在巴蜀的时候,中秋节有校门口的烧烤和别处再也吃不到的推推车小面,更有一班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一起凭栏望月。金科的月亮又大又圆,操场上有同学散步。五年前,我们高三集体搬去金科,当时就记得校园里一地桂花,满袖盈香。如今又到九月,巴蜀的桂花是否又开了呢?
您的孩子:陈文
(初2010届2班 高2013届1班)
2017年9月27日于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2017年在香港
2011年在巴蜀管弦乐团演出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一年一度中秋佳节,又到了写点什么留作纪念的日子。自本科毕业以来,如今又长大了一岁,也成为了众多“漂”在香港留学生中的一名,眼下虽正值“双节”,透过路边小店开始贩卖的花灯隐隐嗅到丝丝中秋的气息。今年和朋友再次预订了大坑舞火龙和维多利亚公园彩灯会之行,除了这些经典的节目,看到港人社区的点点灯火,万家团圆的融合场面,也演绎出浓浓的中秋味。
记得在去年维园彩灯会的表演中,偶然听到了由香港本地青年管乐团表演的卡门序曲,如此熟悉的旋律,牵动了我脑海深处的回忆,让我的思绪瞬间飘回到我的中学时代——巴蜀中学交响乐团刚刚成立的日子,那是一段有失去,有得到,从迷茫懵懂到充满希望的一段我与乐团共同成长的珍惜岁月。回顾在乐团中的日子,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收获不是个人演奏技巧的提升,而是被教授了何为坚持,何为团体。此外,与良师益友弥足珍贵的友情,与同伴一起苦一起乐的日子,都是被现在的我视若珍宝的东西。
现在的我,即将在香港展开新一年的奋斗,同样,“小芭蕉”也将继续茁壮成长。不论未来我们面对怎样的挑战和机遇,谨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希望家人、朋友和身边的人都安稳快乐,平安幸福。祝愿巴蜀蒸蒸日上!
您的学生:高铭
(初2009届15班 高2012届19班)
2017年10月2日于香港
香港科技大学
2017年在香港
2010年在金科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又到中秋了。还记得刚离家的那一年——2014年的中秋节来得特别早,大概在九月吧,我刚到香港还不到二十天,那也是我第一次没在重庆过中秋。记得那天晚上是和一个刚认识的同学约着去维港看夜景,坐在星光大道的长椅上,看着对岸每晚都会有的灯光汇演,再抬头看看天上的圆月,长这么大第一次明白了想家是什么感觉。那晚在回家的地铁上突然想起了以前看到过的一句话 —— “所有的故乡原本都是异乡”,觉得这话能从某种程度上安慰到我,于是啃着它熬过了那一个晚上。
转眼三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初来乍到的学生变成了一个逐梦者。时间还不至于把异乡变成故乡,但至少也能在这个城市生活得从容自在。时常会想起以前在学校的日子,想起那些背过的书,挨过的骂,听过的道理,讲过的八卦……一切的一切都已变成温暖的回忆。巴蜀于我而言,就如同霍格沃兹于哈利,赫敏和罗恩一样,我在这里完成了第一次小孩转大人的过程,收获颇丰。
值此佳节,遥祝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中秋快乐!
您的学生:方晓璐
(初2007届20班 高2010届40班)
2017年9月30日 于香港某审计所
2017年在英国
2012年与乐团老师同学合影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巴蜀:
离开您已四年有余,到英国读研也已三个多月了。在国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是容易回想起以前的时光,人生中有六个中秋节是和巴蜀一起度过的,想念在鲁能和金科的中秋夜,想念那段奋斗的时光和一起拼搏的同学们,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周末参加乐团的排练,总是有那么一群小伙伴天天陪伴着我,陪伴着我一起经历欢笑与泪水,陪伴着我一起成长。
我现在所在的这个英格兰西南部的城市,虽然与重庆同是西南,有着与重庆相似的地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候和文化环境。作为一个拥有正宗重庆人的胃的吃货,要说最大的不习惯可能还是饮食吧,总觉得胃里差了一顿火锅、一盘烧烤和一碗风味美的大排粉加豆干。当然,一个人在国外,没有了家人和故友的陪伴,很多事情都要慢慢学会自己独自去面对,不过我相信流在我血液中的巴蜀情怀早已教会我勇往直前!外国的月亮没有更圆,但家乡的月饼却比国外的香。最后,祝巴蜀的老师和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爱您的:陶源秋
(初2010届25班 高2013届31班)
2017年9月30日于英国
布里斯托大学
2017年在日本
2009年在巴蜀过圣诞节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巴蜀:
北京读大学的四年,每年中秋是在月饼、巨型披萨和伙伴一起度过的,那时,只有饱腹感和新鲜感充盈全身。但每每想起又是一年不能与家人团圆的中秋夜,几分失落便会油然而生。
记得在巴蜀读高中的一次中秋,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每个人都端着自家特色的菜肴来到教室,班主任为我们做了番茄牛尾汤,买了红酒,我们把桌椅围成圈,边吃边玩游戏。那是我度过的最热闹的一个中秋。品尝着风味做法各不相同的百家宴,一群刚从书堆的烦闷里解放出来的孩子闹哄哄的围在一起,彼时的一个班早已承载起了六十几个家庭的味道和温度。
今年中秋将至,既没有家人的陪伴,也没有操场的露天派对,也再没有比那天更丰盛的百家宴。如今的我,来到日本读研究生未满一月,异国他乡,虽说不上寂寞惆怅,虽然也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和我一起,虽然我也带来了好多月饼,但总觉得少了什么。也是奇怪,日本空气很好天很蓝很明净,但夜晚的月亮我还真的是一次没见过。想必,缺少的可能就是自己熟悉的那轮明月吧。今夜,想您了。
您的学生:王舒婳
(初2010届2班 高2013届1班)
2017年9月26日 于日本 名古屋大学
2017年秋在美国
2016年夏在巴蜀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不觉间发现中秋已近,不禁感叹“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的我已经大二,从巴蜀毕业已经一年多,独自一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美国大学生活比想象中累多了。一个人生活,想念家乡的味道,所以学会了自己做饭。没有父母帮忙,就自己租房子、签合同、搬家。没有熟悉的朋友在身边,就主动去交朋友。最茫然的就是春节了,那个时候美国已经开始了春季学期,只能通过文字表达祝福,通过视频去触摸这些许久不见的人,去体会我不在场的家庭、朋友聚会,去品尝家乡菜的味道。一切都是这么遥不可及。
生活是,学习亦是。没有在巴蜀从早排到晚的课程表,没有时时提醒的班主任,没有课间的嬉闹,没有同学的互相陪伴。一切都变了。为了强迫自己早起学习,而选了天天早上7点半的课;为了弄懂教授讲的知识,课下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学习,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没事就去图书馆坐着。这就是大学,革命靠自觉。
在他乡,要学会孤独,冷暖自知。有故乡,心中温暖,时刻盼归。
今天,中秋节,祝愿巴蜀的家人们中秋快乐!
您的学生:张精津
(初2013届3班 高2016届1班)
2017年9月26日于美国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201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
2009年勇夺重庆中考状元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巴蜀母校:
这是我在国外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来到美国读研究生,我想,我应该不能免俗地会和几位同样来自中国的小伙伴们,围桌而坐,把盏言欢,共赏明月。在国外,这种同胞之情也许是所有情感纽带里最为紧密、最让人感到温暖的一种吧。
如果让思绪飘回到高中,那一个个学习竞赛的日子最令我难以忘怀。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同时参加了数学竞赛和信息竞赛。数学和信息学,看上去离得不太近,但信息学的基础实际上就是离散数学,更为重要的是,这两项竞赛的本质异曲同工,即利用有创造性和美感的方法去解决一个或抽象或实际的问题。而这,也是参加竞赛最大的快乐源泉,这种快乐,只有当你解决或理解了一道难题,且惊叹于其中绝妙无比的思路时,才有最深的体会。参加竞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想在全国的大舞台上力压群雄,就更是如此。刚参加全国性的比赛时,看到自己与全国各地真正的高手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那种挫败感仍然清楚地存在于记忆之中。但后来,随着学习与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也渐渐具备了与全国高手同台竞技的能力与自信。很幸运,最后能够在全国信息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如果用最近流行的话来说,当年的我真的是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为重庆拿下一枚阔别多年的信息学竞赛金牌。当然,这离不开带过我的竞赛教练们无私而真诚的指导,感谢我的信息学教练袁明宏老师、黄新军老师,以及教过我数学竞赛的宋晓宇老师。竞赛的时光已渐渐离我远去,而有梦想的后辈们仍然在奋斗的路上,祝愿你们能够享受竞赛的过程,体会其中的思维之美,并最终收获喜悦的果实。在异乡的我,也会带着巴蜀竞赛人的劲头继续奋进,为报效祖国而努力!祝愿在母校的学弟学妹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中秋快乐!
您的学生:刘峻琳
(初2009届2班 高2012届18班)
2017年9月29日 于美国
斯坦福大学
2016年在北大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巴蜀妈妈:
来到纽约仅一月有余,却觉得过了很久。在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总是要辛苦一些。纽约大学是一个没有校园的学校,如同纽约市一样,开放,自由,充满活力。因此,尽管研究生的课业非常繁重,每天睁眼都有读不完的材料,还要准备一日三餐、处理各项家务,我仍然非常享受纽大带给我的这种忙碌:这种忙碌让人觉得充实。所幸,虽然忙碌,我却没有感到太多文化差异造成的生活不便。纽约是一个没有乡愁的城市,在它的文化熔炉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倍感熟悉的地方。我常去的最大华人聚集区法拉盛,很早就开始卖起了月饼,也提醒着我中秋越来越近。写完这段话的时候,已是夜深人静,唯有窗边的东河缓缓流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祝大家中秋快乐!
永远爱您的:李若曦
(初2009届16班 高2012届1班)
2017年9月29日于美国 纽约大学
2017年,两位巴蜀学子相遇纽约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巴蜀:
常常,在夜间从图书馆走出来的时候,我路过校内一座横跨Amsterdam Avenue的天桥,向南望是曼哈顿中城喧嚣的城市森林,仿佛,从写字楼走出的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正和奔赴party的时髦女郎在巨大的广告牌下擦肩而过;向西望是哥大宁静的校园,已有百年历史的巴洛克建筑在夜色中巍然挺立,似乎可以看到一扇扇窗户里激烈的思想正在迸发碰撞。这让我想起下了晚自习走上黄花园桥头坐车时的情境。原来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了啊,但许多事情是一直不会改变的,比如会冒着被海关检查的风险带一堆火锅底料去美国,比如在跟别人介绍的时候还是会说自己毕业于巴蜀,再比如,中秋节快到了,我真是想念母校的老师和同学,想念金科-鲁能-本部的一草一木。希望你们一切都好,努力享受每一秒做巴蜀人的时光。
永远爱您的:高英桐
(初2009届14班 高2012届18班)
2017年9月29日于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2016年在美国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母校:
又是一年仲秋日,遥向巴蜀寄相思。
眼看着2017年的中秋节也就还有一周就要到了。
如今身在异国他乡,中秋则因为斯坦福独特的九月底开学的风俗而简化为迎新活动上的各式点心,聊表团圆。我们从小便熟读把酒问青天的东坡,同情无家问死生的工部,可真过起中秋来却又大抵只是在蛋黄莲蓉、鲜肉和五仁等众多口味的月饼中做了个选择,如此而已。
可即使是这样的中秋,放到中学时代里,却也还能引出许多不同的意味从记忆的巷子深处飘散出来。记忆里,九月十月的重庆,是全然没有清冷的意味的。夏天还拖着长的尾巴,流连在两江环抱的渝中半岛。黄花园巴蜀,还有已经忘记何时矗立在哪里的轻轨站,构成了对故乡的中秋最长久、最立体的记忆。记忆里的中秋节不会放假,但是在学校里和师友们一起过的中秋,现在想来却又何尝不是漫漫人生中难得的团聚。老师们偶尔会不经意地提起这个名叫中秋的节日,和学生们一边互祝佳节快乐,一边轻描淡写地吐槽着这个没有假的节。在巴蜀经历的六年里,有一笑就眯起眼睛的左左,有不苟言笑去又绅士幽默的斌哥,有讲起化学总是眉飞色舞的华姐,有上课就马着脸但私下闲聊却无比亲切的段老师,有把语文说成评书说成段子的韬哥,有一本正经地开物理玩笑的晓江哥、龙哥,有能量爆棚的谭sir,有热情喷射的胡老师,有儒雅的田老师,温婉的陈老师、孙老师、周老师、郑老师、付老师、吴老师,有活泼的高老师、阙老师、汪老师,还有话糙理精的李老师、唐老师——这些铺满了青少年时代的形象,都仿佛在这个临近中秋的夜里,随着记忆苏醒、鲜活了起来。而数学竞赛班里,丙章老师就着中秋继续讲着他一贯的冷笑话,而大家则一边刷着往年的联赛,一边在潜意识里回味着捕捉难度和题目相仿的笑点。健忘的我,只能依稀记得有谁偷偷带来了几块月饼,许是丙章老师,许是某位同窗。于是众人分而食之,言笑晏晏,才算有了些真正节日的况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梦醒扬镳竟六年。如今离开重庆越来越远的我,却也越发怀念这些简单而饱满的青葱岁月了。或许,人也只有在异乡踽踽独行的时候,才能觉察到乡音的可亲与可爱罢。
今夜的月光似乎比平日更充盈了些,再加上许久没有提笔行文,写写删删反反复复,回忆也越来越清晰,竟让人睡意全无。在这个干燥到万里无云的北加的凌晨三点,终于还是抵不住困意,在不舍中匆匆收了笔。
北加无白露,月明寄巴蜀。
您永远的学生:张峻梓
(初2008届23班 高2011届42班)
2017年9月29日 于美国 斯坦福大学
Ps:张峻梓目前就读于计算与数学工程专业,担任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ACSSS)联席主席,欢迎有意的校友通过该组织与他联系!
杨静老师扣响哈佛大门,考取国家奖学金赴美进修
杨静老师在巴蜀为国际留学生授课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巴蜀家人们:
8月来到波士顿后一直忙于安顿、培训、选课和上课,马不停蹄的生活让我差点忘了中秋佳节将至。这不是我在异国他乡度过的第一个中秋, 孤独思乡的心情并不如9年前第一次孤身赴美交流时那么强烈。13年前从北师大毕业的我来到了巴蜀中学,从此踏上了教育之路。这些年来,不论多么艰难,我一直努力地坚守着自己的教育初心,希望能通过课堂带给学生除了学科知识外对人生更加珍贵和有意义的能力和思想。选择在这个年纪出国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决定,支撑我迈出这一步的是一个坚定的信念: 不断地以学习来完善自己是一名与时俱进的老师必备的素养。在哈佛短短一个月,通过与教授的对话、与同学的交流,我深切地感受到世界第一学府无限的学术魅力和教育包容性。感谢巴蜀对我此行攻读硕士的支持,一年的时间很快会过去,明年中秋之际,我将会带着哈佛的教育思想回到重庆,继续实现巴蜀教育梦。祝巴蜀亲人们中秋快乐,明年见!
时刻牵挂着您的:杨静(巴蜀中学英语教师)
2017年9月30日于美国 哈佛大学
圆圆
团团
最热的盛夏渐远,又是一阵秋雨,
巴山夜雨涨秋池,雾蒙蒙的重庆又回来啦;
又是一年秋,
礼堂前的桂花散落一地,香味四溢,
银杏已开始变黄,你闻到了没?
你看见了没?
又是新的学年,学弟学妹们来了,
走过你走过的路,
正如你走过的那些前辈的路。
又是一年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
亲爱的孩子,愿你快乐!
这是一个个旅途,一个个关于生命的旅途。
路过高山,路过湖泊,
路过森林,路过沙漠,
走向成熟,走向幸福!
巴蜀用心呵护你们成长,
巴蜀凝望你们踏上征程,
愿我亲爱的孩子们:
平安、快乐!
让我们手捧热酒,
一杯敬故土,一杯敬远方!
天涯共此时。
月是故乡明。
写在后面
真诚感谢巴蜀学子用真诚的情意写就封封家书,传递赤诚牵挂。
你是否也有话想说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月圆了,人也团圆了。
我们,在这里,与您共度中秋夜!
THE END
联络|陈虹、李颖、杨海燕
侯立颖、宋晓宇、宋杰、李清友、刘会兰、刘欣
策划、统筹、撰稿|刘欣
图片|校友自供(部分来自网络)
音乐|高倩
编辑|刘会兰 赵霞芬
审校|戴金洪 刘欣
总编|宋杰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您终是巴蜀人!
巴蜀中学
地址 : 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电话 : 023-63002371
觉得不错,请记得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