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卿主持21年终成《朗读者》,朗读的不只是一段文,是你的人生

2017-02-27 百度文库

朗读者、书和书架

没有炫目的舞台


一个人,一段文


《朗读者》制片人:董卿


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大多已经被董卿的诗词功底所折服,她不仅反应快,而且对于嘉宾的点评也能随口拈来诗词应答。“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得到了网友们如此点赞。

近期又有了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泛娱乐大势越来越猛的电视行业,董卿花了一年时间打造了一档以“朗读”和“人”为主体的文化情感节目,试图告诉观众“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董卿感慨:

“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

《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


普通人也能上央视:“朗读亭”出现杭州街头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节目开播后,无门槛参与录制的“朗读亭”第一个出现的城市是杭州。这几天,这个具有魔性的亭子吸引了大批杭州人,一起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朗读。


专业的录音设备,头顶有一个摄像头,门一关,亭子里的动作和声音外边就看不到听不到了,朗读者可以对着圆形的麦克风念,随心所欲。

 


你我,都有故事想读给TA听


朗读亭外排起有秩序的长龙


他们有的是带着故事来的,有的是想来体验下传说中的朗读亭,有的“就算上不了央视,也没关系,我就是想来朗读一下”。

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有特地赶来的中学生、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小小的、发光的朗读亭周围。


❤ 浙大外语学院大一女生沈亦妍要读一首在手机里保存了很久的诗:俄罗斯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你别把我的信揉成一团》。


建筑学院大二的王文昊捧着一本再版的“量子物理史话”:曹天元的科普名著《上帝掷骰子吗》,他要朗读爱因斯坦和光电效应的小故事,因为里面有我们丢掉的想像力。


丰谭中学的晨曦文学社一共结伴来了十名同学,都是放学后从古荡赶到紫金港的。初二七班的崔贺要读课本里巴金的散文《日》,张翎涵要读顾城的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曹璀璨要读郭敬明的小说《夏至未至》。


大禹路小学二年级的吴雨宸,排了三小时队,她要念一篇刚学过的课文《找春天》。府苑小学四年级的沈若翎,想把自己写的文章《和大熊猫亲密接触》亲自读出来,送给所有爱动物的人。


从城东赶来的江女士想读余光中的散文《写给未来的你》,她想送给在上寄宿学校初中的儿子,“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也是母亲对儿子的期许。


退休的汤大姐要读一封特殊的信,“我们是五十年前天长小学六二乙班的学生,2012年开同学会,当医生的同学王英民正在非洲马里援外,他就写了一封信给班主任李梅兰老师和鲁萍老师,我们都很感动。我想把这个故事念给更多人听。”


没关系,你写,我读


最新一期节目中

75岁的王佩英奶奶读的是

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

 

王奶奶和丈夫林镜冰,今年结婚已经五十周年。然而在几个月前,林爷爷出了车祸,躺在重症监护室,胸部以下瘫痪,喉咙上了呼吸机,不能说话。

 

2月17日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病床上的林爷爷用唯一能动的手,把圆珠笔绑在手臂上,给妻子写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书,用了近两个小时。


这份在别人看来难以辨认的书信,王奶奶却每一个字都背得出。她说,老伴年轻时脾气很急,老来脾气好很多,还很会调节气氛。本来两人说好今年金婚拍一张婚纱照。

 

走出朗读亭,王奶奶泪如雨下。

 


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忙忙碌碌,为了生活奔走钻营,时常忽视了身边稍纵即逝的美好。

朗读和书信是带有感情,有温度的,在这个每天用语音和视频代替着见面的时代。

或许有时候,你可以尝试一下,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和家人一起读读书信,面对面地谈谈心

像儿时一样

重新做回一个朗读者

这何曾不是一种爱的表达

文库君精心编排

节目中提及的那些文章/书目

《不为什么》《愿你慢慢长大》《答案在风中飘荡》



点击阅读原文

拥有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