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折点︱移动支付鏖战继续,乖孩子靠什么抗衡熊孩子?

2017-07-19 王语夏 支付圈

7月18日,ApplePay入华后的首次大规模推广活动喧嚣而至。同日, 基于云闪付标准体系的SWATCH PAY全球首发。也就在几天前,EMVCo发布二维码国际标准,银联推动中国移动支付标准国际化取得新突破。银联在移动支付领域倏忽间打出的组合拳,让这场似乎已经由互联网巨头宣告胜出的战役再生变数。移动支付鏖战继续,谁主沉浮?这些年屡屡受挫的乖孩子经历过怎样的憋屈与抗争,顺风顺水强势做大的熊孩子路在何方?金融工作会议后,熊孩子是否将面临同等强势的监管?下面这篇财经观察人士的深度长文或许能带我们一窥究竟。



含笑路36号,浦东新区,上海,号称全球三大银行卡组织之一的中国银联,坐落此间。

 

银联大厦正对的是一面世纪公园的湖心,绿荫环抱,波光潋滟。而静谧背后,银联身处的是移动支付江湖,狼烟四起,刀光剑影。

 

在这场移动支付江湖战中,中国银联恐怕怎么也笑不出来,或许更多的,是心生凉意。


就在一个世纪公园之隔的新国际博览中心,世界移动大会上海站刚刚谢幕。作为亚洲最大的移动盛会,移动支付一直是前两年的展会热点,但是今年的人气明显不如以往。

 

“这两年国内移动支付普及得非常快,早就不是什么新事物,何况大家更熟悉的是支付宝和微信。”一位每年都会专程来观展的资深业内人士唏嘘道。除了中国银联,他没有看到支付宝和微信的展台。

 

根据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8091亿,其中支付宝占比53.7%,腾讯财付通为39.51%,两家共占据移动支付市场超过93%的市场份额。

 

熊孩子一骑绝尘,乖孩子孤单落寂。这背后,究竟谁主沉浮?


“乖孩子”中国银联:坚持还是固执?

 


中国,全球创新技术的最佳试验场。移动支付也不例外。

 

早在2004年之前,受通信技术的启发,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就开始了最早的移动支付探索,那时业界更多称之为近场支付,近场就是从NFC的near field而来。彼时中国银联刚刚诞生,支付宝和微信还没有出现,中国的电子商务不过刚起步,根本没人想到日后的远程支付会成为改变中国移动支付进程的黑马。

 

直到2012年底,央行发布中国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金融IC卡采用的13.56MHz标准PK掉运营商主导的2.4GHz技术,国内的移动支付才第一次确立了方向,NFC 在中国市场正式取得入场券。

 

当时银联正肩负着央妈的重任——大力推进NFC芯片卡迁移,受理网络完全可以复用,银联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历史的选择——依托四方模式的平台成为中国移动支付领域的引领和推动者。即便今天,从全球的实践看,NFC仍然代表了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绝对是中国支付产业不可错失的市场机遇。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NFC的产业链太长,利益机制难以协调,复杂的分工协作制约了它的发展速度。“NFC需要用户和商户端都支持,硬件成本非常高,仅POS机升级的成本就是以亿来计算,靠银联本身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仅凭银行卡产业分润的利益机制,银联想要撬动包括银行、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技术方案解决服务商在内的整个产业快速演进,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而由于缺少线上的基因与入口,二维码在当时也只能作为银联的实验品,不可能再去消耗掉它更多的资源。

 

银联作为卡组织平台,深谙四方模式的运转规律与价值创新所在,它需要打造更加开放的平台,推动NFC生态尽快活起来,苹果Apple Pay成为它的一枚关键落子。

遗憾地是,运气不佳,正当NFC准备大有所为之时,银联遭遇了最为本土化的偷袭——“自定义”规则的第三方支付,利用监管的不一致与银行间的博弈,用二维码更快撬开了从线上到线下的移动支付之门。

 

“做移动支付,银联是个乖孩子,听家长的话按照芯片卡迁移的路数推NFC,得跟运营商、手机厂商都做好朋友;而老师和家长眼中的熊孩子——互联网公司们,不受约束,自建封闭系统,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当乖孩子遇上熊孩子,银联内心满是说不出的委屈与憋闷。“国内的二维码支付技术最早是源于银联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由于传统金融业对风险的过度关注,还没来得及走向市场,就被监管叫停了。乖孩子是听话了,熊孩子却没停,过去两年间疯狂抢占市场,一边是一条腿走路,一边是抢跑并自选动作三级跳,本来乖孩子的成绩遥遥领先,结果却让捣乱的熊孩子先拿下一垒。”一位从业多年的移动支付专家称。


熊孩子的崛起心得:成长就是不能太听话 


2014年,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这一年春节,所有使用智能手机的中国人,大概都知道了两个新名词——余额宝和微信红包。剁手党们能理财、聊天工具能用于转账发钱,账户绑卡的闸门突然打开,虚拟账户资金通过二维码进入线下消费场景。

 

2014年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来得实在太快,以至于监管开始担心金融体系会否失控。于是春节刚过,央行紧急叫停二维码支付,市场上一片扼杀创新的诛心之论。

 

确是这次叫停,放松了NFC阵营对二维码的警惕,乖孩子银联停下了跟二维码有关的所有试点推广,一心一意地给NFC播种灌溉,等待着它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未曾想到的是,监管的天平却在此时失效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罔顾央妈的警告,彻底暴露了熊孩子的本色。

 

2014年12月12日,双11的热潮尚未消退,支付宝就杀了一个回马枪,无视央行的禁令,高调宣布在全国范围内近100个品牌、2万家门店推广扫码优惠,线下扫码支付卷土重来。一个月后,又正式宣布扫码支付全面进军线下,线下商户扫码手续费0.6%且首年返还。几乎同时,微信支付也做起了同样的买卖。

 

熊子以创新之名绑架了监管。它对既有的政策与规则充耳不闻,央行禁令成为一纸空文,发改委对线下支付市场的定价指导名存实亡,银行卡产业通行多年的四方模式遇到极大的挑战,银联多年的苦心经营遭致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监管不一致的结果就是,听话的孩子没奶吃,为非银行机构营造创新发展环境的同时,却捆住了好孩子的手脚。这一点很让人遗憾,”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银联毕竟是亲儿子,可以不讳言地说,承担了许多市场功能之外的任务,特别是在银行卡清算市场即将开放的时候,如何延续民族品牌的优势,实际上也是维护这么多年中国支付体系建设的成果。中国支付业能够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的,说实话目前还只有银联。”


乖孩子的神队友:助攻还是乌龙?

  

乖孩子和熊孩子之间,相隔的还有一票神队友。

 

银行卡也好,移动支付也罢,支付产业的特征决定从来不应该是银联一个人的战斗。但是让银联感到无助的是,同在一个战壕的商业银行们,面对乖孩子的道义规范和熊孩子的糖衣炮弹,没有抵制住诱惑,结果是整个金融支付体系被摧枯拉朽般夺去了半壁山河。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联网通用时代走来,银行与银联在银行卡替代现金的道路上相互助力,才成就了今天支付市场的繁荣。但是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冲击,银行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被人找到了可乘之机。

 

“首先银行内部总分行以及不同部门之间诉求不一致,总行重规范但分行更要冲业绩;信用卡中心独立核算,希望银联维持住四方卡组织模式为其带来的发卡收益;零售银行或电子银行部负责借记卡,更在乎揽储。其次不同银行之间,大银行和小银行的诉求也不一致,大行担心客户流失不愿意相互开放,股份行则需要借助银联网络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总体上银行还是希望有市场机构牵头推动行业的整体升级创新,银联也希望在银行的各种诉求中找到最佳的平衡。大家都很现实,但也都很焦虑,总是走不到一起去,这其实是整个金融系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的现实写照。”一位曾经供职于国有银行的人士表示。

 

就在银行打着小算盘想将客户和资金都只保留在自己行里的时候,支付宝却已经以对公业务为诱饵,凭借线上担保功能沉淀的巨额资金在各银行开立对公结算账户,并以此为胁迫顺利打通了各家银行的快捷支付通道。这对整个金融系统来说是致命的失误,将移动支付的入场券拱手送人。

 

“被各个击破的结果就是银行也很懊恼。用户被支付宝抢走不说,银行最重要的数据都成了互联网公司的囊中之物。支付宝据此打通了支付宝、余额宝、花呗、芝麻信用等全链条产品体系,以前银行做的事它都做了,银行沦为通道,连风控也无的放矢。为了眼前的利益,银行丢掉了自己的根基,也丢掉了银联的希望。”

 

而就移动支付来说,没有了场景的联合,像招行掌上银行这类口碑极好的银行APP,打开频率也越来越低,更多年轻的客群投入支付宝和微信的怀抱。不仅如此,互联网公司线下扫码也背负着原罪,通过直连银行绕开银联,并以极低的线上价格打线下,以此颠覆了支付行业的良性生态,造成了受理市场的极度混乱,也把银行、其他第三方机构甚至银联都逼到了出局的边缘。


监管之问:如何守护“爱”与“严”的天平 


竞争是残酷的,市场只看结果。

 

根据易观智库定期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1季度,支付宝、财付通和银联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4.92%、11.43%和0.59%;到2016年4季度,三家的份额则分别为54.1%,37.02%和0.83%。两年之间,银联的努力没有带来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实质性变化。反而是财付通,凭借微信强大的用户流量,从支付宝手中抢了超过20%的份额。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此前的分析所言,“移动支付市场与传统市场最大的不同是,市场格局维持均衡的时间很短。”在市场快速更迭的过程中,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最为要紧,监管的政策引导与执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央妈向来是开明的家长,注重顶层设计与规划。按其对支付市场的描绘,支付机构实施分类分级监管,熊孩子们必须回归各自本位。如果说过去政策的执行中有宽有严,导致了市场天平的失灵,那么2017年以来,监管制度建设落地步伐明显加快。

 

1月13日,央行宣布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将分步上收,统一存管到指定商业银行,不再付息。支付宝和微信通过备付金资金池与银行博弈费率的基础将不复存在,成本结构上将与银联逐步拉平。

 

3月31日,旨在断开非银行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多头连接的“网联”正式上线,支付宝和微信事实上的“线上清算机构”的历史将被终结。

 

6月下旬,传闻央行紧急约谈支付宝和微信,针对两家机构线下地推的“春雨计划”和“绿洲计划”,目的旨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防范支付风险,确保业务依法合规。

 

7月中旬,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强化监管、维护金融安全,是本次会议的重点之一,创新必须依法合规成为业界的一致共识。

 

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次央行是动了真格儿。过去几年来支付机构直连银行的“政策红利”终将成为历史,一个新的时间窗口摆在了银联面前。


乖孩子的未来之路 

 

对于银联来说,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特别是在移动支付的赛道上,留给它的时间不多。

 

7月初,中国银联成员机构大会首次会议在沪召开,包括17家重点商业银行在内的40家商业银行、90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悉数出席,央行支付司相关领导也到会致辞。

 

据悉这次“罗马大会”上,与各机构达成广泛共识:共同维护四方模式,共同研究解决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与问题,各方机构将共同做好银联云闪付场景建设。

 

联想今年以来银联的一系列动作,似乎能够感受到这个乖孩子争分夺秒的紧迫。4月,银联宣布最新的组织架构优化调整,“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划分职能,推行事业部制,设立云闪付移动支付专项团队;5月,银联携首批40多家商业银行和京东、美团等线上机构,在京推出银联二维码产品;6月,在全国超过10万家商户推出62折优惠促销;7月,云闪付 Apple Pay合作以来首次也是最大力度的促销活动启动,年内国产主流手机品牌都将悉数支持银联云闪付。


“显然银联对要‘做怎样的自己’有清晰的思路,一方面战略上在向移动端迁移;一方面通过开放平台战略积聚更多能量,”前述观察人士称,“显然银联四方模式的初衷不会改变。但是怎么让四方模式适应新的竞争?用银联总裁时文朝的话说,不断扩充银联平台的内涵和外延,扩展银联网络的深度与广度,让银联网络为合作伙伴带来更大的价值。”

 

就移动支付而言,在央行指导下银联联合银行推出的云闪付系列,一直面临着产品黏性不足、客户活跃度不够、场景构建乏力的问题,通过引入京东、美团之类的更多合作主体,为云闪付带来巨大流量以及小额高频的应用场景,以优质的体验将更多用户吸纳到银联网络中来,在四方模式下有助于实现银行与支付机构有序的分工合作。

 

而就模式来看,“技术上,NFC是兼顾安全性与用户体验的最佳移动支付选择;市场推广方面,二维码则是最为简单的低成本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目前看,在下一代支付方式出现以前,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两种模式将并存,市场也不可能被两家寡头全部吃下。银联的优势在于,只有它手里握着两张牌。”

 

当前的支付行业,正逐渐褪去喧嚣回归本源,长远来看产业的边界已经清晰。但是监管一致性的设想纵然美好,现实也是不等人的。与其说现在是在考验银联移动支付能走多远,不如说更取决于整个支付产业的生态如何演进。

 

当快速膨胀的熊孩子以“创新”之名绑架着支付产业的未来,如何共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乖孩子更好地成长、让熊孩子能够有所约束,是摆在监管和所有市场主体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


支付圈行业资讯:

央行披露|乐富支付,普天,银信通等9家机构支付牌照注销原因全面曝光!

央行正式宣布:银行卡清算牌照申请开放 ,无数量限制!

昨天,人民银行颁发了1张支付牌照!为什么是传化支付?

业内:乐富支付等23家支付牌照正式被注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