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人真事能被神化的真不多,可仙游这姓氏就出了个“神人”,被群众供奉!

2016-07-22 微信号:xyjb2013 仙游今报


仙游《百姓故事会》
第19期:苏姓


龙华镇东岐村苏氏祠堂


供奉苏主银的浮天堂


家国在怀暖“眉山”

苏氏入闽始祖苏益(856年-948年),曾任河南光州刺史,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入闽,先居晋江,后其三子苏光诲建府第于同安永丰乡葫芦山下,子孙取“芦山”为堂号,成为芦山衍派。苏益之孙苏文谛从永春迁往莆田,卜居浔金山,即莆田唐安乡望江里(今涵江三江口),以眉山堂号命无名山为眉山,开基为眉山境。故莆仙苏氏后人多以“眉山”为堂号。


苏姓图腾


  苏姓是炎帝族彤鱼氏族称,祝融八姓之一,由禾、苗、鱼、火组成。神农氏半农半渔,因而从鱼从禾、苗。炎帝以火和太阳为主图腾,传火种,观火星和龙心宿大火,所以苏又从“火”,亦为炎帝嫡传。陆终长子樊昆吾己姓别支为苏姓。 


  苏姓图腾为一象形苏(稣)字。图上为苏草符号;图下,左为吊于火上之鱼(鱼眼不闭,义在清醒);右为一株谷物。显示出神农氏半农半渔,苏氏先民以苏草醒人的意象。


寻根问祖

此“眉山”非彼“嵋山”

  苏姓源远流长,据《史记》等古文献载,苏氏源出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高阳氏),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樊为昆吾伯,始姓己氏,昆吾之子封于苏,因以封地为姓,时在夏代。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苏氏族谱引》写到:“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此始。”


  记者在郊尾、枫亭、龙华等苏氏人口聚集的乡镇采访时,也看到许多人家挂着“眉山”的堂号,福建苏姓文化委员会理事苏庆敏告诉记者,此“眉山”非苏洵所谓的“眉州”无直接或间接关系。


  苏洵所提到的“眉州”指的是四川的古嵋州,为三苏故里。而莆仙的苏氏堂号,“眉山”为福建境内的大眉山,可追溯到其入闽始祖苏益。


  苏氏入闽始祖苏益(856年-948年),曾任河南光州刺史,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入闽,先居晋江,后其三子苏光诲建府第于同安永丰乡葫芦山下,子孙取“芦山”为堂号,成为芦山衍派。苏益之孙苏文谛从永春迁往莆田,卜居浔金山,即莆田唐安乡望江里(今涵江三江口),以眉山堂号命无名山为眉山,开基为眉山境。故莆仙苏氏后人多以“眉山”为堂号。


  许多看到“眉山”二字或许会联系到四川嵋山苏氏,但此“眉山”非彼“嵋山”,苏庆敏希望仙游苏氏宗亲能认清本源,不要将二者混淆。


家风家训
芦山堂家风家训

凡我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
内外有别,老小友序,礼义廉耻,为人豪杰。
士农工商,各守一业,和善心正,处事必公。
费用必俭,举动必端,语言必谨,事君必忠。
为官必廉,乡里必和,睦人必善,非善不交。
非义不取,不近声色,不溺贷利,尊老敬贤。
救死扶伤,讦诈勿为,盗偷必忌,不善者劝。
不改之斥,凡我子孙,必尊家规,违者责之。

  2006年6月21日,在厦门同安芦山堂,数十名小学生用稚嫩的童声完整地朗诵了这段芦山堂家风家训,纪念苏缄诞辰1000周年。


  苏缄是北宋民族英雄,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底,交趾国(今越南)大举进犯,苏缄率2000多名老弱士兵迎战,坚守城池42天。但终因寡不敌众,次年初,邕州被攻破。苏缄高呼“吾义不死贼手”,率全家三十六口自焚殉国。


  芦山堂家训充分体现了苏缄的爱国精神,也从孝悌、礼义思想,清廉、节俭教育,感恩、敬畏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英雄事迹,千古传芳,其家风家训,更应代代相传。


领 衔
家国在怀暖“眉山”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其后裔有人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子孙也以封地为姓,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唐中宗时期,苏姓入闽始祖苏益为泉州押卫都统使,后任泉州都统领军使,定居泉州温陵眉山,顺应固始苏堆祖籍地所立苏山堂堂号而立眉山名为堂号,此后福建、广东一带后裔便有了堂号“眉山”。


  从历史上看,苏姓在战国时期就已斩露头角,韩国有名的纵横家苏秦(河南洛阳)苦读时“锥刺股”的故事传颂至今;西汉使臣苏武(今陕西西安东南),苦寒之地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北宋时期有“唐宋八大家”中占三席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四川眉山)……名人足迹有由北向南延伸的趋势。到了明清时期,苏姓蔚然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其人口几乎遍及全国东西南北,并拓展到海外。


  北宋年间,继苏轼父子之后,我县也曾出现苏门祖孙三代,其廉政爱民事迹被广为传唱。


  据《重刊兴化府志》记载:“苏钦,字伯臣。廉俭出于天性,政事基于文学,割俸市田,分给诸弟,匾额其堂曰:‘富义’。”任内廉洁爱民,政绩卓著,深得朝廷所重。福建省纪委官网《廉政文学栏目中》记载,苏钦之子苏洸,字澄老,宋高宗年间(1127年—1162年),曾在江西、海南、广东、湖南等地为官。他继承父亲苏钦清廉之风,所至均以“清廉着名”。宋·宝佑《仙溪志》、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均有传。史志称“所至民安、所去民思”,誉为“良吏”。苏权(1163年~?) 字元中,苏钦孙、苏洸三子。苏权从小才智聪敏,励志苦学。祖父苏钦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登甲辰科进士,至苏权于淳熙十一年(1184年)登甲辰科进士,甲子刚好轮值一周。苏权登第后,先后到今江西、广西、福建福州任职,在任期间,为政贤能,并以廉名,屡受嘉奖。调离任时,士民多叹惜不忍舍。



此木梁曾是东宅村一村民的刀把

  在封建时代,为官造福是苏门历代职责,而在面临祖国分裂时,仙游苏姓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猛和果敢。古慈孝里枫亭镇东宅村常被人称为“五十三乡输一乡”的武术乡,老人间一直流传着一段故事。康熙年间,著名将领施琅奉旨专征台湾,当时乡里人苏北老带领慈孝里100多名壮汉参加施琅的福建水师,日夜操练,在收台战役中做出很大的牺牲,最后生还者屈指可数。这段事迹虽无史料可考,但在东宅村老人之间广为流传,记者实地走访,得知生还者苏北老的直系后代苏炳也曾在谈话间说过这段故事。老人们坚信“武术乡”走出的士兵秉持着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至今是东宅村人眼中的骄傲。


  在战争年代,为国家民族大义浴血奋战的是民族英雄;在和平年代,带领群众竭心尽智发展经济的人同样也是英雄。采访中,提到已经去世近30年的老村支书苏玉顺,那些见过他、知道他的村民争先恐后地向记者介绍。1920年出生的苏玉顺曾先后担任东宅村村支书、枫亭镇党委副书记,在职期间,他带领村民利用自然优势,种植荔枝上万株,开垦荒田上千亩,并于1958年建设垅边水库(实为山塘),于1964年建设顶坑水库供给农田灌溉。苏玉顺的侄子苏明梅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各村创收,土改时期,担任镇党委副书记的苏玉顺有意将良田割让给邻近村庄,将相对贫瘠的土地留给东宅村,鼓励村干部想办法增产增收,一时传为佳话。东宅村也被农业部门评为开荒造田示范村,凌驾于当时的赖店镇东井村、大济镇东山村之上,被农民们称为“三东又一东”。



曾有村民在田间遇到雨,将此舂顶起做伞



垅边水库正在扩建

  采访中,先人或辉煌或悲壮的故事感染着在座的人。50岁的村民苏盛开显得异常激动,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武术乡”人的后代,身上也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一人可推得动十几担重的巨石,还可以套犁开荒。前年,村里申请将老支书苏玉顺带领建设的垅边水库进行修坝加固,他便希望自己也能为义务增扩水库出力,加大蓄水量,方便农田灌溉。“已经向有关部门申请了,现在我每天除了自己挣点小钱,有空闲时间就会来挖一下边坡。”苏盛开坦诚地说,自己或许没办法像先人一样创造惊天动地的成就,留名于后世,但是也想把自己当成英雄一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凡人优品
· 妇女勤劳在泉州出名 ·


学习编织

  在龙华镇东岐村走访时,记者注意到,在苏氏宗祠旁的一间民居里,数名中老年妇女围坐在一起,手中正忙碌个不停,不时还交头接耳,在这安静的山村里显得格外热闹。好奇的记者不由走上前询问,攀谈过后,才知道她们原来是在向一位鞋厂代理学习手工活。


  彭女士来自泉州的一家鞋厂,专门负责将该厂的手工活推荐外包给一些家庭妇女。刘女士告诉记者,她于3年前来到这个村,在认识了该村的一些留守妇女后,便将这些手工活推荐给她们,原以为需要一番卖力推销,没想到很多人甚至还抢着活干,这让她大松了一口气。


  “这个村姓苏的人很多,这些妇女们干起活来一点不比男人差,其中年纪最大的已有81岁。”彭女士说道,东岐村人的勤劳在泉州的鞋厂圈子里很出名,速度快,干活又精细、认真,一些新款的手工也能很快上手,很多鞋厂都喜欢将手工活外包到这边来。3年来,她时不时就要拉上一批批鞋材来这边加工,从不间断。


  “都是简单的活计,我们年轻时都是耕田放牧过来的,这些更不在话下了。”今年66岁的苏金珠一边巧手翻飞,一边告诉记者,以前劳动力不够,她们又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还要帮着家里的男人干农活,受的累多了,也就能吃苦了。现在虽然老了,生活清闲了下来,但呆在家里还是耐不得闲,苏金珠笑道,“总要找点活干才舒坦,还能贴补家用。”


· 悬壶济世成一方神话 ·

苏主银像

  在枫亭镇东宅村,有一处佛门圣地,名为“浮天堂”,里面供奉着一个悬壶济世的苏氏祖先――清代医者苏主银。


  据苏主银的第五代弟子蔡文姐介绍,浮天堂为清光绪年间建造,为苏主银参禅悟道之地,也是他行医救人的场所。相传,苏主银苦修医术,服务方圆百里乡亲,除莆仙当地居民,仍有不少泉州的群众慕名而来,找他看诊治病。苏主银还热心为贫困的乡亲免费看诊,许多村民们常常给他送上自家地里的瓜果素菜,以报答他的恩情。


  医者仁心,百年之后的苏主银被当地群众供奉为神,其救死扶伤的故事被不断神化。传说,苏主银修炼得道,化为神仙,常有有村民得病,家人还未走到浮天堂请他,他就已到达村民家中为病人看诊。在古代,为百姓无私奉献的人物往往都会被神话,在仙游历史上,有兴山吴四娘,因悬壶济世被后人奉为仙姑,而枫亭东宅的苏主银亦是如此,其医者博爱的精神在后人的口口相传中被不断放大,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传家之宝
举人铜炉 勉励成才

  在郊尾镇西山村的苏氏族人手中,有一个从宋朝传承至今的小小铜炉,历经岁月洗刷,至今已成为该村苏姓一脉的传族之宝。


  81岁的老族人苏曰德告诉记者,铜炉是宋朝年间苏氏一名先祖流传下来的。时年,该苏姓先祖考上举人,成为全族人眼中的骄傲,不幸的是,其在赴京会试途中因水土不服病逝。族人感其刻苦求学的精神,便将其生平的一些遗物保存流传下来,这铜炉便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们每房都会传下来一个小铜炉,现在都没了。”苏曰德告诉记者,曾经,该族先祖还流传下数个略小的铜炉,村里每房苏氏族人都会得到一个,遗憾的是,早些年,因生活贫困,都被一些族人卖给收废铁的。甚是许多祖先留下来的其他老物件也都丢失、损毁,只剩这一个铜炉至今仍保存完好。


  为了让这仅存的“宝贝”不再成为遗憾,苏氏族人们便将其交托给族中长者,隐秘保管了起来,只在元宵时会拿出来供奉纪念,勉励后人刻苦学习为族争光。记者也遗憾未能窥见真貌,只能通过老人口述了解它的历史。


采访手记
有分歧就该追根探底

  “百家姓”采访到了苏姓。在问及“苏”氏起源时,部分苏氏后裔认为他们的祖源是四川嵋山,而有的则认为眉山堂苏氏之源乃入闽始祖苏益后裔。且不谈苏氏到底源于何处,有了分歧就该追根探底。为了考证自己的祖源,苏氏后裔苏庆敏多年来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苏庆敏,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苏氏委员会理事,研究苏氏文化十年。为了追溯本源,他从仙游县志等古籍中寻找仙游苏氏入闽的历史,发表了《眉山堂苏氏与嵋山派苏氏渊源浅释》等论文论证其二者的区别。他的这种寻根问祖的精神让我看到了记者的影子。


  作为一名实习生,跟着今报记者出去采访的次数不少。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每一个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都是追根探底不断质疑、探索、请教,不放过任何细节;每一个结论都必须有可考证的地方,不允许模棱两可。这让我想起了大学老师的一句话:新闻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我在报社看见最多的场景就是记者们为了“真实”两个字到处奔波,不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十分感谢今报记者们让我学到了许多专业的知识,更感谢的是让我学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工作态度。如果将来有幸能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像今报记者们一样用严谨的作风对待采访工作,给读者带来最真实的新闻报道。

本期文图:

今报记者 陈慧贞 卓良建 陈祖强

实习生 郭慕丞 陈晓薇


大家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