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纪实(中)——山海牵手 不忘初心

2016-07-19 宁夏日报


  20年间,宁夏已相继“孵化”出160个闽宁示范村,建设了闽宁镇、石狮镇、惠安村等一批生态移民示范村镇。(资料图片)


  从绝地求生 到走向世界


  


  这一次,孛云峰到了玉泉营开发区,他听说那里正在搞“吊庄移民”。这里就是后来的移民产业城——闽宁镇。


  在这里,聚集了一群和孛云峰命运一样的人。他们来自西海固的各个乡镇,带着疲惫,带着焦渴,带着难以言说的忧愁和摆脱贫穷的梦想,聚在这里寻找充实而鲜亮的人生之路。


  当时这里是典型的戈壁滩,满目荒凉,但这里地势平坦,近水、沿路、靠近银川,有独特优势。


  “那时这里荒无人烟,根本不宜生存。天上没个鸟鸟子,地上没个草草子,咋活哩?” 王金满是西吉县马建乡第一个来这里的移民。


  此时,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正在进行考察、论证和规划,决定在这里建设闽宁村,建成宁夏易地扶贫开发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庭院经济示范区,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对扶贫开发示范区闽宁村的建设,习近平寄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期望。


  据福建援宁挂职干部领队马国林介绍:“这个思路,源于习近平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开展脱贫工作的两个成功实践:一是船民上岸,就是把渔民从船上移到岸上去;二是移民搬迁,我们叫做造福工程。目的都是把群众从不适宜生存的地区搬出来一起发展。”


  从西海固来的人们,决心在这片能引水的戈壁滩上开始新的生活。


  王金满说:“条件特别差,每天出去干活带着饭。吃饭的时候就蹲在沙地里,大风刮得碗里都是沙子,不吃也没办法。”


  “正搭帐篷呢,风把帐篷揭了,做的饭啥都没有了。”


  孛云峰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有人在盖房了。


  “早上一起来,建的房子都没了,让风沙全给埋了。”


  但孛云峰仍坚定地留下来,他要让漂泊的心在这里安定下来。


  他打听到在这里打小工一天能挣3元钱,技工一天8元钱。


  他对一个老板说:“我们这些移民家里都很穷,你每天多加一块钱,大家给你多干点活。”老板说:“那行!这个事情交给你,你开始干。”


  孛云峰把那些和他一样正在找活干的农民们召集起来,说大伙想多挣就多干。


  “早晨6点钟就起床,往往深夜还加班。”


  这一次,他挣了400元!他立刻把全家人都接了过来。当时建房工程不多,没那么多工可以做。他去粮食加工厂赊了一车面,去养鸡场赊了鸡蛋,把货卖了再给人家钱。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弟弟在这里帮人家盖房子,饿得不行,吃油蒿子中毒了。拉到医院洗胃才救过来。”


  ……


  1997年7月,闽宁村正式动工。


  习近平特意发来贺信:“闽宁村的正式兴建,是闽宁两省区开展对口扶贫协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闽宁村当时规划近期搬迁移民4000人,重点解决温饱问题;远期发展到2万人,建成内有凝聚力、外有辐射力的现代化村镇。


  到2015年,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经发展为福宁、原隆、武河、木兰、园艺、玉海6个村6万多人,闽宁村升格为闽宁镇。闽宁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年不足500元,2015年达到10361元,增长了20倍,超过全区平均水平,3年内将达到银川市平均水平。2014年,闽宁镇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并成功进入全国重点乡镇行列。


  实践证明,建设闽宁镇对于整个闽宁协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但是,这片戈壁滩已经荒芜了数百年,土壤贫瘠,庄稼无法生长。经过调研论证,最终确定了两个产业发展方向,一是菌草,一是葡萄。


  位于隆德县闽宁扶贫产业园内的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大力帮扶当地残疾人就业,现有127名残疾工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记者 王鼎 摄

  

  借助“一带一路”驿站的地理优势,去年11月底同心县闽宁协作电商平台服务中心暨中国回回集市电商服务平台在同心县启动。这一集特色食品销售、仓储物流、研发培训、创业孵化、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运行半年来,已吸引国内外近百家知名企业入驻。记者 王猛 摄


  一批批福建扶贫干部,在西海固和闽宁镇倾注了大量心血,和当地农民一起创业。


  西北内陆干旱缺水,种蘑菇可以在小环境里操作,不占大片土地,可作为探索干旱地区发展产业的一条路径。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占熺教授带领技术团队来了,手把手地教农民种蘑菇。


  由此,菌草产业开始在宁夏这个内陆地区发展起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命运改变,从改造脚下的这片土地开始。


  “地里到处散落着石头,我们就把大石头都拣出去,小石头用网筛掉。几年后开始种玉米,刚开始玉米也不长,这个地方缺水。过了两年引黄河水了,地里也开始上农家肥,就这样把土地改良过来。”闽宁镇福宁村党支部书记杨登福也是从西吉县移民来的,当时在工地上开推土机,见证了闽宁镇发展的全过程。


  在西吉和闽宁村两边跑的王金满,2000年终于看到了希望:“种田可以浇水了,玉米长得也不错,我觉得这里可以生存了,就踏踏实实住了下来。”


  盖房打井、筛土平田、修渠通路、建设扬水站,温棚里长出了菌菇,戈壁上种出了粮食,当初的不毛之地,如今气象万千。


  四处奔波的孛云峰,也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机会。他贷款创业,建了一个水泥预制品厂。因为当地建设如火如荼,他的预制品厂效益非常好。


  “我能挣钱,拉板的人能挣钱,打板的人能挣钱,拉水泥的人能挣钱,我发现我带动了好多人,这是个好事情!”


  几年下来,看着大家都挣着钱了,这时候,孛云峰才觉得自己真正走出了西海固。


  


  习近平十分重视企业在对口扶贫协作中的作用,他明确指出:“光政府行为还不够,还要把企业加入进来,生产发展了才能改变面貌。”


  当年,林月婵按习近平指示,动员福建企业家来宁夏创业,寻找发展机会。其中有一位晋江的企业家叫陈德启,他从闽宁村带了一把土去了法国,找专家鉴定。鉴定结果是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酿酒葡萄,日照等各项条件指标均优于法国波尔多地区。他回来后,在贺兰山东麓一口气承包了10万亩荒地,部分用于种植酿酒葡萄。


  有了投资,有了技术,结合当地的移民和土地,葡萄酒产业在这片戈壁滩上发展起来了。目前,已经发展到近10万亩的规模,建成酒庄13座,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建了起来。


  王金满同村的村民都种了葡萄,每户6亩。他高兴地说:“现在全村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多元了,每家都有车,这在以前哪敢想呢?”


  闽宁镇是戈壁滩上的一个试验场,也是面向未来的一片希望之地。


  起高楼、修马路,种葡萄、建酒庄。学校、幼儿园、居民安置区已经建成,30MW光伏电站并网发电,588栋设施大棚投入生产,万亩草畜基地竣工,肉牛养殖基地存栏近7000头,“宁酒、闽茶”文化交融的商业区已经开发,西线高速公路通车,闽宁扶贫产业园里企业陆续入驻,用于培训移民的劳务市场与区市县联了网。中粮、德龙、西夏王、轩尼诗等一批大型企业的落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移民和企业参与其中。


  项目带动、产业协作、科技扶贫、劳务培训、劳务输出、企业参与、社会支持,闽宁镇已经成为中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和中国特色扶贫的经典样本。


  20年里,通过助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改善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当年存在于人们愿景中的那座生态移民产业城已具雏形。


  宁夏已相继“孵化”出160个闽宁示范村,建设了闽宁镇、石狮镇、惠安村、南苑村、南安村、团结村、皇甫村等一批生态移民示范村镇。


  2013年10月,第十七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银川召开,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提出,进一步深化闽宁互学互助,在两省区间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将闽宁协作向纵深推进。


  2013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先后9次到闽宁镇调研,现场办公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难题,为闽宁镇的发展指出方向。他提出闽宁协作要在帮扶范围上突破,从过去以宁南山区为主向全区范围拓展,以全区的发展带动宁南山区的扶贫开发。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作出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扶贫帮困的关键所在。东西协作这一战略,将不可阻挡地把身处大西北的人们推到现代产业链上去。


  当初从西吉走出来的孛云峰、王金满,以及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寻找出路的人们,都在产业链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马社红如今在家门口的隆德产业园打工,每月能挣两千多元钱。在新坐标鞋服公司的流水线上,她正在加工的衣服,品牌属于一家美国公司。


  她有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二,正是用钱的时候。但家里有两个残疾老人,她不能出外打工。如今,建在家门口的企业解决了她的难题,使她既有了收入也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她一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一边头也不抬地笑着说:“我一个人可以负担家里的很多费用。”


  在人造花工厂,有30多名残疾人员工来自农村。今年44岁的张世坤,18岁时摔坏了腰,以前跟母亲过,母亲去世后跟哥嫂过。现在他有了一份工作,觉得自己活得像个健全人了。


  他捧着一堆花,笑出了声:“咱自己赚钱了,不要家里的钱了,多余的钱还可以给家里花。”


  一直以来,福建援宁干部和宁夏各级干部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宁夏南部贫困山区的老百姓还无法从根本上脱贫致富。根源既在于自然条件太差,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养殖都受到限制,也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大量输出。


  只有把人放到产业链上,才能真正改造当地的生产方式,真正打破传统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使宁夏南部山区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


  如何真正实现宁夏贫困地区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第七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领队陈永共、福建闽宁办主任马国林和宁夏扶贫办负责人的设想是,把福建以及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海固。


  但是,当地是否具备发展产业的条件?同时福建能否把产业优势转移过来?最终要实现产业落地,当地能否提供配套政策?发展产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短期内看不到结果。


  来自莆田市的挂职干部林珍发、林超雄,提出在西吉县建设产业园区的方案,受到普遍质疑:“你们在这里只挂职两年,产业园区能不能建成?一两年之内能不能形成规模?”


  “如果这个产业园区建不起来,我们两个继续挂职,不回了。”林珍发、林超雄向县委、县政府立下“军令状”。


  产业园区上马了。他们回到福建,劝说企业家到西吉投资,有50人表了态,愿到西吉考察一下。


  来了,看了。摇头,怀疑,顾虑重重。


  这个地方条件太差,交通又不方便,各方面不尽如人意。第一批来的50名企业家都没有投资意向。


  林珍发和林超雄背上十几斤马铃薯,坐上火车去找肯德基中国区总部。但是肯德基中国区总部的老总不见他们,他们在宾馆呆了5天。


  不停地想办法。“找来找去找到莆田的一个朋友,他朋友的同学在美国肯德基公司,通过美国的那个人给中国的总裁打电话,那位总裁终于见了我们。”


  肯德基中国区总部派了发展战略部的副总到西吉考察。让林珍发没有料到的是,肯德基的化验结果是:当地马铃薯淀粉含量过高,无法炸薯条!


  “这对我们打击很大!如果肯德基用西吉马铃薯,一年可以消化数万吨,当地老百姓就不愁马铃薯销不出去,带动老百姓致富也不成问题。”


  大冬天,他们又去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和乌鲁木齐市,想在西吉设厂,加工新疆的马铃薯。当他们把新疆的马铃薯邮寄给肯德基之后,得到的检测报告还是一样:淀粉含量高。


  西吉马铃薯产量这么大,这个产业一定要开发出来!林珍发和林超雄马不停蹄背着马铃薯接着跑,寻找愿来西吉开发这个产业的厂家。


  怀着渴望,走遍中国,他们像夸父一样追着梦……


  西吉的马铃薯加工产业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发展起来了。目前有2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就有专门搞马铃薯加工的国圣食品公司。这家企业现在已完成两期工程,有14条生产线,加工马铃薯饼干、沙琪玛、薯仔,年产量达10万吨,年消化鲜薯7.5万吨,解决了当地数千个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宁夏的开发式扶贫,就像20年的接力,第八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到宁夏之后,领队马必钢认为全面推进产业扶贫已经水到渠成。


  “造血式扶贫,能够留下一支永不回家的援宁工作队。”


  隆德产业园创造了以商招商的模式,他们从福建请来了产业园投资商林小辉,由他按照市场规律整体打造产业。


  林小辉前后派了100多人次来考察,又请了中科院十来位博士生一起过来调研。所有人的结论是:这个园区搞不起来。


  林小辉想放弃,但马必钢坚定地请他再从长远考虑,他最终还是留下来了。原因是:隆德的区位优势明显,离兰州、西安、银川三个城市都很近;这里民族团结,老百姓朴实厚道;许多政策特别适合企业发展。


  产业园由林小辉投资运营,厂房由他建设。他将厂房租出去,做平台,做服务,做物流,和入园企业一起发展。


  人造花厂是第一家引进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国外。老板潘文贤测算过,这里的劳动力成本只有深圳的一半,算上物流和其他因素与深圳差不多。沿海正在转型升级,好多产业一年比一年难做,但在大西北还有很大空间。


  集聚效应显现。一家企业进来,下游产业做瓶子、做标签的、搞印刷的跟着就来了。于是潘文贤又投资了一家纸箱厂,固原市工业企业的纸箱大都由他提供,还为甘肃静宁的苹果、敦煌的哈密瓜、中卫的硒砂瓜等果蔬产品提供包装纸箱。


  林小辉已经在园区投入了5亿元。他今年计划引入上海一家年产值200亿元的上市公司,这家果脯企业看上了当地的资源,杏子、核桃、苹果、桃子、梨都可以加工。随着人造花厂、服装厂、玛卡厂、纸箱厂、闽宁重工等企业逐渐站稳脚跟,一些更大的企业也陆续入园。


  第七、八、九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持续把产业开发作为扶贫重点,通过闽宁资金支持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西吉、隆德、盐池、红寺堡等一批闽宁产业园区建设起来,发挥着平台辐射作用。


  西吉的马铃薯产业已经冲破制约,打通了全产业链,成为西海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样板。


  泾源已建成牛肉加工、草畜饲料、农民养牛合作社体系,发展成为宁南山区肉牛养殖核心区,西北地区肉牛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苗木产业打通了市场、流通、信息环节,连接起全县28万亩苗木和2万多户苗农。


  隆德的中药材基地联合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带动了家家户户种植中药材,传统产业终于开始做大做强。


  彭阳的菌草产业实现了科学化培植、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


  20年来,闽宁两省区的干部群众在西海固播下的产业种子,正在茁壮成长,有的已长成参天大树。


  


  几年前,在福建开办民营医院的王文林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正在宁夏扶贫的马必钢打来的,说宁南山区医疗资源不足,问他能否过来看看。王文林考察后觉得,在这里办医院很难,因为效益差,但是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条信息促使他下了决心。


  “当时一个朋友发了西吉一个女孩的故事,我就带着女儿实地去看了,山沟沟里的路很难走。这个小姑娘5岁时,爸爸和人打架被打死了。7岁的时候妈妈跑了,家里就剩她和83岁的爷爷。爷爷不能下床,她从6岁起就照顾爷爷。爷爷根本就没看过病,没用过药。”


  当时他和女儿都流泪了,他下决心要建一家全新模式的医院。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他开办了闽宁医院,鳏寡孤独老人、贫困户、低保户在这里住院,几乎全免费。很多农村病人来治疗,王文林说这里的医药费比其他医院低30%至40%,因为闽宁医院的供应链已经完全市场化、规模化了,成本优势很大。


  口口相传,十里八乡的病人就都来了。确切地说,闽宁医院做了很多大医院做不了的那一部分工作。


  但是作为企业,必须要盈利才能活下去。


  王文林看得长远:“只有赢得老百姓和政府的支持,发展才有后劲,企业才能不断做大做强。你真正为老百姓做好事,他们心里是有一本账的。当然前两年是最痛苦的,必须要挺过去。”


  人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分配者。只有把政策的优越性、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才可能同时实现社会财富和社会幸福的最大值。


  社会企业参与进来,为社会扶贫提供了最有力的工具。陈永共、马必钢、陈星、林珍发等一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能够和当地政府一起在西海固发展起庞大的产业集群,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奇迹,正是因为掌握了这样的工具。


  二十年改天换地


  一


  过去的20年里,宁夏历届党委、政府和闽宁协作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百万人口生态大移民,一方面是彻底改变生存环境。连续多年的生态移民搬迁使近百万人口在数十个闽宁镇这样的移民新村开始了新的生活。


  同时,闽宁两省区开始在西海固大规模改造生态。


  水是关键,水是一切。


  1997年习近平在隆德调研时指出,“干旱地区主要是缺水的问题,就是要因地制宜解决,根据不同的条件,把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都利用好。”


  第二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到达宁夏,领队马国林和地质工程人员反复勘察,历经八十多天,终于在“无水区”打出了一口深456米、每日出水量800立方米的井。出水那天,当地群众含泪喝下了第一口清纯的水……


  多年来,通过闽宁协作打井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习近平提出了实施井窖工程、坡改梯、移民吊庄开发和希望小学建设,培植扶贫支柱产业、扩大劳务输出等因地制宜的扶贫开发措施。


  要彻底改造土地,必须实行坡改梯。数年里,建设梯田成为闽宁协作的主要工作内容。


  “过去叫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现在叫三保田,保水、保肥、保土。”


  李文录回忆,他担任宁夏扶贫办主任的时候正是宁夏坡改梯建设期,两省区每年都加大协作力度,最多的一年规划建设35万亩基本农田。


  隆德是宁夏建设梯田规模最大的县,20年后,几乎整个地貌被改变了。


  隆德的山地坡度较大,不少有五六十度,以前水顺着山坡流走了,零星的洼地一亩打不了百斤麦子。


  大规模建设梯田之初,看着铲车和推土机轰隆隆地开进深山,张程村的人害怕了——怕把熟土推下去,生土推上来,不长粮食了。


  看到大家都不推梯田,村干部带头叫了推土机,把自家的山地推了。


  这年天不下雨,水井也干了,但村干部的梯田里水不流失,“粮食长得好得很”,庄邻们一看才把地推了。


  张程村以前的土地面积是4128亩,坡改梯后成了7000亩。


  村民们感叹:“真不可思议!修了梯田,夏天雨少,秋天雨多,整个气候变了。现在种上玉米,刚好到结苞的时候天就下雨了。”


  20年来,闽宁协作共建设高标准梯田22.9万亩。现在,百万亩覆膜玉米、百万亩覆膜马铃薯种植已成规模。改造人们的头脑和改造土地一样艰难,但奇迹还是在这里发生了。


  没有小流域治理,西海固小范围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站在彭阳县阳洼流域的山上望去,美不胜收。枸杞、山桃、沙棘、松树、云杉、柠条,山上全是生态林,山腰到山底则是水平梯田。现在这里已经是旅游景区了,春天杏花、桃花漫山遍野,很多人开车来游玩。


  “我们有十几条这样的流域,比如大洼流域、大沟湾流域、草场流域、大草湾流域、曹川流域……”彭阳扶贫办干部黄彦贵说。而在治理前,这些地方全是光秃秃的土山,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一下雨,洪水冲得到处是壕,形成泥石流进入茹河,最后进入黄河。


  实施高标准梯田建设、推广窖蓄滴灌、覆膜保墒、全境禁牧和退耕还林还草……20年来,通过闽宁协作和捆绑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类国家帮扶资金,隆德、西吉、泾源、彭阳、原州区等县区持续对20多个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住了,水被充分利用,生态得以恢复。山绿了,水清了。


  经过20年全方位的治理,西海固的恶劣环境已经彻底扭转过来。


  


  盐池,是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一个贫困县。而20年前,它就在沙漠之中。


  花马池镇皖记沟村张明云回忆:“沙化到啥程度?我们那儿有个场,场墙有半人高,沙子从西边一过来,直接就把墙埋了。”


  “那一天,起了大沙暴。我正在挖白草根,就见北边二道川的沙窝窝,好家伙,顶天立地的,就那么翻着呢。我赶紧往家跑。顶多跑了二十步,‘呜’的一下沙暴过来了,天就黑了,人眼睛睁开和闭上一样黑。”


  “这有个锅底坑,羊窝着取暖躲风,没想到沙暴一来直接就把羊埋了。盐池和定边交界处有个盐湖,沙暴来了,近千只羊顺着风跑,都跑到盐湖里淹死了,放羊娃也淹死了几个。”


  张明云的记忆中,整个庄子十几户人,也就三四户吃饭不断顿。种粮食靠天吃饭,种得早了风打了,种得迟了天冻了。


  他们甚至要去沙地上挖老鼠洞,和老鼠抢草籽和粮食。


  要解决人和土地的矛盾,必须全面封山禁牧,退耕还草,禁止滥挖乱采,把人从土地的破坏者转变成建设者。


  人们被发动起来,参与到大规模的防沙治沙行动之中。


  首先是种防护林。“几百米一带子,一带子有六缕子,从西到东一共有七八条带子。”


  政府发放树苗,村民栽,再拉水浇。这个过程长达数年,规模和力度都史无前例。


  盐池扶贫办常海波指着成片的柠条和沙柳混交林说:“造林以高杆灌木为主,如柠条、沙柳、花棒。再就是沙蒿,它一到冬天就看不见了,夏天长得特别旺。”


  “得一点一点治理,一片一片治理,这些都是通过二三十年才完成的。”常海波亲历了这一堪称伟大的人类壮举。


  20年前,张明云家在沙漠深处,20年后他家在草丛深处。


  通过规模化养殖盐池滩羊,张明云家已彻底翻了身。他花15万元建了四间房,一砖到顶,家电齐全,宽敞明亮。


  全村人现在不种粮食了,改种紫花苜蓿和苏丹草。“将草割下来喂羊,羊就不在外面放了。”


  几十万人20年持续还林还草,盐池县沙漠已经被遏制。从卫星图上看,这里真正实现了人进沙退。


  人和羊都不再破坏生态的时候,张明云说,地里那种叫米仓仓的老鼠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把那个籽噙到嘴里,刨个坑往进一吐,然后用土一埋,准备越冬吃呢。没想到一下雨,籽就发芽了,现在满山遍野都是老鼠种出来的草。”


  惠泽闽宁协作新村是从沙漠里搬出来了。


  村支书吴刚回忆说:“过去老家那边沙化非常严重,沙子和房子一样平。有一个人晚上从沙路走到房顶上,掉下来摔死了。”


  现在的惠泽新村有长长的硬化街道,两边是整齐划一的砖房,还有整洁漂亮的广场。


  这一切的转变,来自闽宁对口协作资金的撬动。


  闽宁资金在惠泽新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用于盖羊棚,买基础母羊。一户一个羊棚,几年下来,全村养了15000只滩羊,种植苗木1050亩,有300多栋蔬菜温棚,人均年收入达到5600元。(李锦  沙新  张慈丽  杨树虎)


大家都在看~

强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纪实(上)—— 山海牵手 不忘初心

20年来,你们的身影,是宁夏人心里最美的珍藏……

银川一中、二中等宁夏24所高中“结对子”! 到底有啥好处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