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饮食的精髓在街头,不必执着于米其林

2017-05-19 阿饼 新周刊

1900年诞生的《米其林指南》,被世界各地的老饕作为觅食宝典。图/Michelin


港式小吃,价廉物美,填饱基层市民肠胃,也真正代表了香港街头饮食文化。


文/阿饼

图/阿饼(除署名外)


每天上午,新加坡牛车水的熟食街上,一家叫“了凡香港油鸡饭面”的小摊忙得不可开交。


约两平方米的空间,老板陈翰铭正聚精会神地烤鸡。鸡要选鲜嫩的草鸡,放进香味醇厚的老汤里慢火煨熟,再挂进炉中炙烤,时间、火候全凭陈翰铭30年来的经验。面全部是手工抻,加了碱水,让面更劲道爽滑。饭用的是香米,水不能太多,蒸出来颗颗水分饱满却粒粒分明。鸡出炉了,油光红亮,只见陈翰铭快刀斩大块,配上饭或面,装盘浇汁,香气勾人,一份折合人民币约12块钱。小摊旁,食客早已排起长队在等了,运气好等一小时就有得吃,遇着饭点高峰的话,排两小时也不稀奇。


2016年7月,陈翰铭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人邀请他参加21日晚上在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的米其林晚宴。因为他的油鸡饭/面,被评为米其林一星美食。


陈翰铭反复跟对方确认:“你们真的是米其林吗?”“不是跟我开玩笑的吧?”“米其林真的会选我这种小摊子吗?”……对方回答他:“我们评价的是你的食物,不是你的地方。”


“了凡香港油鸡饭面”被评上米其林一星后,老板陈翰铭也成了红人。图/联合早报


36年前入行时,就有老厨师跟陈翰铭讲,做这一行,最高的荣誉就是能入选米其林星级餐厅。但陈翰铭一直只把这当作一个遥远的外国奖项。陈翰铭今年51岁,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这种配角也会有“出头天”,居然能成为米其林星级餐厅的一员。


晚宴那天,陈翰铭特意洗净熨平自己的厨师装,和家人一起坐到了领奖现场。黝黑瘦小的陈翰铭显得兴奋又紧张。看到高级餐厅的名厨,他会小声地跟家人说,快看,真的是日本高级餐馆的人!半小时后,他就和这些高级法餐、日本料理的大厨一起,站在了星光熠熠的米其林星级餐厅颁奖台上。他是全世界第一个荣获米其林星的街头小贩。


同年,《米其林指南》在香港、澳门也增设了“街头小吃店”的评星推荐类别。其中有23个香港街头小吃店上榜,从深水埗合益泰肠粉、公和豆腐花到北角利强记鸡蛋仔等。“街头小吃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点在亚洲尤为明显。我们还注意到,街头的小吃不断地在进化,味道越来越好。街头的流动商贩们也开始设立店面,让大家知道去哪里找他们。”《米其林指南》国际部主管Michael Ellis说。


米其林密探可以高度容忍街头小吃的环境、装潢、地点甚至服务态度,另外也会参考群众意见,毕竟街头小吃存在的根基就是普罗大众。


港式小吃,价廉物美,填饱基层市民肠胃,也真正代表了香港街头饮食文化。


毋庸置疑,在香港觅食,如果不尝尝街头小吃,你可能会被怀疑去了一个假的香港。诸如鱼蛋、烧卖、臭豆腐、猪肠粉、鸡蛋仔等港式小吃,价廉物美,填饱基层市民肠胃,也真正代表了香港街头饮食文化。


例如深水埗,被公认是全港最穷的地区之一,更是新移民家庭、单身汉、露宿者甚至新兴的弱势社群、少数族裔的集中地。他们背后的故事,反映了香港草根阶层的真实面貌,超过四十年历史的老店铺,旧式米铺、豆品店、士多、纸料铺、大押以至中医跌打馆都是活生生的本土文化。


合益泰肠粉店就是港人的至爱小店,即使店内有座,一条长龙的食客也甘愿在后巷“立食”,给老板娘几个硬币,交代要几条肠粉,就可以等吃了。这里每日卖超过5000条肠粉,每一截都滑溜带米香,花生酱中还加入了猪油,油香味浓,吃过必定“翻寻味”。


位于深水埗的合益泰肠粉店,数十年如一日地做最简单的猪肠粉,价格低至六港元一份,是不可错过的米其林美食。


同在米其林榜上的公和豆品厂就在附近,步行过去三分钟就到。这里没有菜牌,只要跟着这里的老街坊熟客点“一碗一杯一碟”(一碗豆花、一杯豆浆及一碟煎酿豆腐或豆卜)就准没错,既可做早餐,也可做下午茶。


这家创立于1893年的老店经历三代经营、一次易手,日卖1000碗豆腐花,创下业界神话,至今未被打破。在红色隶书大字招牌“公和”的高楼底下,我们看到历史的痕迹:公和的“和”字辈,战前在旺角与人和、廖同合两家豆品厂分庭抗礼,不同客路各有坚持。现任老板苏崇廉坚持用最古老的方法做豆品,每天忙个不停,边倒入黄豆边笑说:“用石磨造豆浆最原汁原味,香港无边几间系咁做。”


位于筲箕湾东大街的华星冰室以炒蛋和奶茶著称,虽未入米其林密探之眼,但餐厅门口贴满了本地餐饮界对其的赞誉和推荐。


如果是“食肉兽”,千万别错过位于尖沙咀厚福街的第三代肥仔小食店。这里的卤水小吃,单点价格从6—11港元不等。若什么都想尝尝,建议选热门皇牌套餐,每份23港元,可吃到大墨鱼、细生肠和火鸡肾。老板余启康是旺角超人气卤味串“肥姐小食店”老板肥姐的儿子,他在尖沙咀自立门户,尽得母亲真传,但开业才短短一年,他坦言从没想过入围米其林。


另一家开业两年、位于佐敦的“十八座狗仔粉”,老板张颢曦也是年轻的80后新生代。他在屋邨长大,难忘怀旧小吃狗仔粉的味道,就与朋友合资数十万港元创业,开了这家街边食肆。入围米其林,张颢曦也感突然,认为其优胜之处,除了无味精外,亦靠员工努力,“大家好似一家人,只为做好件事”。


除此之外,入围的还有Butchers Club汉堡、Kelly's Cape Bop韩国炸鸡、兰英印尼小食、佳佳甜品、祥兴记生煎包、坤记糕点、迦南泰国小食、Joyful Dessert House甜品店……从百年老店到新生代创业小店,从港味小吃到汉堡,从糖水铺到西点店,从香港到世界——那么街头米其林的评审标准是什么?


佐敦的十八座狗仔粉,因连续两年入选米其林推荐,小小街边摊已成为附近一带的热门“观光点”


港人把捧杀了多家本土食肆的“米其林推介”称作“死亡之吻”。


根据不可透露姓名的米其林密探的爆料和官方的回应,答案是这样的:


首先,小店必须有正式的注册地址。《米其林指南》主要是供游客参考,食肆自然要有正式地址才能推介,像一些推车或摆摊“走鬼”档再好吃也很难榜上有名。


第二,米其林密探可以高度容忍街头小吃的环境、装潢、地点,甚至服务态度,他们真正在乎的是食材质量、准备功夫、味道、创新度和水准保持度,总之,味道就是一切!而让高级餐厅大厨最头痛的稳定性这一标准,密探也从一年暗访12次降低至半年内作出3次或以上重点调查。


周星驰曾饰演“食神”。图/电影《食神》


在经典港产片《食神》里,周星驰所饰演的“食神”史蒂芬周就被名厨大赛的司仪区锦棠问道:“你究竟是神仙的化身,还是地狱来的使者?”


这句话之于“米其林推介”有异曲同工之妙。“米其林”是大多高档餐厅的美梦,但很多香港小食肆却不太情愿拿米其林的星星或推介。他们在获推荐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均对获奖表示高兴,但也表示更忧虑会被加租。另外,当选了米其林后,在门口贴上认证海报,收两百港元,还要买下五本当年出版的《米其林指南》。有些店主索性海报、指南都不要。


香港专栏作家健吾曾描述过一个“米其林推介”品牌的死亡历程:“某地道甜品店得到推荐后,生意接踵而来,加租的噩耗就来了。由10万加到22万港元,每小时要卖144碗糖水才够交租。然后,就会慢慢有人叫他们集团化,老板们很快就会忘记初衷,用上味精化合物去做他们的食物,直至人潮散去,一个‘米其林’品牌就自然死亡。”故港人又把捧杀了多家本土食肆的“米其林推介”称作“死亡之吻”。


位于香港尖沙咀棉登径的一家牛腩粉面店,虽未获米其林推荐,但每天店内外都坐满了本地人。


自2008年港版指南诞生以来,每年的新指南都掀起争议,最普遍的论述就是东西口味差异。再进一步说,更是文化差异。


从米其林最经典的评星标准来看,它的评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食家,而是一群厨艺分析师——对着一碟菜,他们要问的不是它好不好吃,而是它做得对不对,他们关心食材的新鲜程度、刀法与火候、味道调配比例、质感层次区分、出品稳定性……它不是主观的审美,而是客观的科学。而街头摊贩的老板们,难道会介意手工面搓得粗细不均、配菜切得长短不一这些“小事”吗?


庙堂与江湖自古以来就不两立,高级餐厅讲究格调,平民摊贩甘于低调。然而,平民食肆一旦获米其林推介,往往会陷入加租、价位被迫上升、质量下降的困局,必定很难维持往日的状态,正如鲁迅《隐士》所说的“欲隐而不得正是士人的末路”。


香港知名作家、留家厨房创始人刘健威认为:“《米其林指南》本身甚有权威,但其服务的对象多是游客,加上评审时间太短,故评级集中于酒店和高级食肆,可能遗漏了不少地道美食。世上有好多标准,大家不必太认真!”


90后年轻人连伟林自称是“炒蛋爱好者”,他心目中的香港米其林街头小吃是筲箕湾东大街的华星冰室。


今年25岁的连伟林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最爱搭乘“叮叮车”(港岛双层有轨电车)到总站东大街去吃东西,这条老街很安静,几乎没有游客,走两步就是一家餐厅,想吃什么都有。华星冰室的黑松露炒蛋和热奶茶,是他心目中的“米其林推介”。


像他这样的90后新生代,并不会冲着米其林评星去吃,反而更认可港人自己的“大众点评”——OpenRice(开饭),或UMagazine 一类本土饮食杂志的推荐,Facebook上的好口碑也会为一家食肆的人流量带来很大的贡献。



本文选自《新周刊》490期

点击封面图片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