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们也别好为人师了,我的日子还是留给自己过吧

2017-06-03 曹吉利 新周刊

何不过得随意点?图/rawpixel.com


世道变坏,是从人人都想做别人的老师开始的。


文/曹吉利

 

很多人热衷于给别人做老师,更热衷于给别人做学生。上一秒还在接受上司的耳提面命,下一秒就能板起面孔,向身边的人传授人生经验。

 

我们的人生,被各类“教你做人”的条条框框规划而成,万幸的是,不同的教导有时相互矛盾,比如父母会勉励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朋友则会安慰你“今朝有酒今朝醉”。我们大可以选择其中喜欢的几条照做,并且也变得满嘴道理、振振有词起来,如此才能安心生活。

 

而互联网就像催化剂,让中国跑步进入人生导师极度丰富的时代。情感,养生,信仰,武术,创业……网红和大师们无所不会、无所不教,而每次都有大批拥趸端坐屏幕前,虔心聆听教诲。似乎只有接受那些“道理”的滋养,他们才能从容地面对未来的。

 

人生导师真能拯救你的人生?图/Unsplash

 

互联网定制的中国人生

 

网红满天飞的年代,输出的观点明显过剩了。

 

这边咪蒙还在拽着你大谈怎样做一个新女性,那边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已经催促你赶快落座;吴晓波的每日推送对着各大公司指点江山,罗永浩不停地渲染情怀,顺便兜售他的手机;papi酱精湛的演技替你说着内心话,直播平台喊麦的声浪里,你又感觉庸俗一点也没什么不好。

 

每天都有大量的观点通过互联网被制造出来,它们贴心地照顾到生活的边边角角,每个意见领袖仿佛都隔着屏幕招手:“嗨!照我说的做,一切都会好。”国人也随之在各色观点间来回摇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更新认知。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真的全盘接受这些指导,把其中的每一条都套用在自己身上,会是怎样的画面?


人生由一个个十字路口组成,有无标准走法?图/Joey Lu

 

咪蒙的读者或许会听从劝告,在大学阶段休学实习,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坚持每天拿盒饭而毫无怨言,至少不能在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偷偷哭。那些劝他别张扬的朋友多半是“low”,那些求他帮助的朋友也大多是“贱”,通通要不眨眼地拉黑。

 

喜欢罗振宇的朋友可能会热衷于一天读完一本书,然后尽量用六十秒钟复述一遍,并将此作为高效学习的典范。据说罗振宇血压高,但坚持不吃药,并表示:“你吃药你这辈子就被绑架了,所以你看我高了也不吃,我不能被任何东西绑架。”忠诚的但不幸患有高血压的《罗辑思维》用户,难道也要跟着一起做?

 

学习papi酱就轻松许多,无非是在平常的社交形象下,始终保持着一颗汹涌澎湃的吐槽之心,如果憋得实在难受,也可以冲回家录一段小视频自得其乐。作为资深“锤粉”,买一部锤子手机只是门槛,把罗永浩常说的“匠心”“情怀”挂在嘴边、印在心里,才算学到了精髓。如果追随某位失眠的前主持人,就稍微麻烦一点,毕竟生活中完全不沾转基因食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样看来,被互联网定制的人生,真的会更好吗?

 

互联网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很多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图/Pixabay 


导师太多,学生不够用了

 

当然,现实中恐怕不会有人傻到对一个网络意见领袖亦步亦趋,更常见的情况是同时接受多个“导师”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往往停留在“学到世界观、学不到方法论”的浅薄层面。

 

当我们通过互联网筛选“道理”时,只会听取那些喜欢的,而未必是真正有用的道理,并且常常把这种说到心坎里的感觉误认为醍醐灌顶的开悟。比如,微信中流传的常见的《男票不买口红还说爱你,就是耍流氓》一类文章,也许被一个恰好想要口红的小女生看到,也许就会心生认同,并奉为人生至理。在苦口良药的包裹下说受众爱听的话,网络上的人生导师们都深谙这一诀窍。

 

在水立方举办的名为《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上,罗振宇伤感地表示,演讲会一直办很多年,一直持续到自己坐着轮椅上台。无独有偶,在不久前的锤子发布会上,另一位罗胖也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卖了几百万台、几千万台,傻逼都在用我们的手机,你要知道这其实是给你们做的。”


他们语带哭腔,眼含泪花,换来台下粉丝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互联网人生导师们正在偶像化、产业化、团队化,他们甚至不想再提供指导,转而提供服务。他们迎合拥趸,张口闭口说着情谊,但心里装的多半是生意。


罗振宇。图/视觉中国

 

打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传统的至圣先师、人生偶像就像是公立的三甲医院,冰冷、低效、机械,但真的能治病;而互联网时代的人生导师则像是开遍全国的莆田医院,笑脸相迎、嘘寒问暖,但并不能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症结。

 

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国人做老师和做学生的热情同时高涨起来,微信微博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开山立派,收徒讲学,再不济,也要做个紧跟潮流传播者,连家中的长辈都会揣着手机煞有介事地讲:“我看了一篇文章,人家里面都说了……”而这两种热情,都发端于一种时代性的、群体性的迷茫。

 

无论是价格标签上数字,还是有关住房、就学、购车的政策,我们的时代在以前所未见的速度飞快变幻着,于是茫然的人们急切地需要一个说法,一个解释,一个通向未来的指引。也就在这时候,人生导师们应运而生,他们各司其职,又好像无所不能,教你穿搭,教你社交,教你理财,为你的人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让O2O、女性独立、互联网思维、终生学习等等美好而模糊的词汇灌满你的脑子,进而时刻保持着“我正在走向成功”的亢奋。

 

然而,他们唯一展现出的成功方式,也许只是做一个通过贩卖成功学而成功的人生导师。

 

2016年11月9日,山东滨州,非法传销组织现场的书籍。图/视觉中国

 

人之大忌,在于好为人师

 

人生导师这个角色历来都存在,但上下五千年,喜欢教别人做人的人,可能加起来都没有今天多,不信去数一数,微信流传的爆款文章里,有多少把命令式的祈使句作为标题。

 

虽然孟老夫子坐在中国顶尖人生导师的第二把交椅上,被称为“亚圣”,但他自己也说:“人之忌,在好为人师。”翻译成现在流行的句式,就是世道变坏是从人人都想做别人的老师开始的。

 

外部的指引固然重要,没有谁的生活方式是凭空而来的,但也没有谁的人生是复刻自他人的。所谓成功是各类条件叠加的产物,大概连成功人士自己都不能完全说清为什么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又怎么能指望从他们那里学到百试百灵的必胜法则?


没有谁的人生是复刻自他人的。图/Unsplash

 

民国思想家李宗吾原名“李宗儒”,意为尊崇孔孟,后来大彻大悟,更名为“宗吾”,只崇拜自己,并写出了惊世骇俗的《厚黑学》一书,指导人们“脸要厚,心要黑”,才能做成大事。


生活的路终究是自己来走,与其听再多的道理,不如甩开人生导师,迈出双脚去走一走。《道德经》里说:“上士闻道,勤能行之。”如果扪心自问办不到,还不如不去“闻道”。更何况充斥在互联网上的道理,怕是也并没有多少是真道理。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老师,但唯独人生导师少一些才好。韩寒借电影《后会无期》说了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此前的人生,我们接受了太多教诲,余下的生命,不如就留给自己瞎过吧。



小新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一个小鲜肉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老戏骨?


日本“妖风”来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