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2017-06-27 曹吉利 新周刊

智能手机时代,低头族越来越多。图/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手机攻占了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琐碎时间,并且有进一步侵蚀正常学习、工作、睡眠的趋势。未来的手机,将是无敌的吗?


文/曹吉利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物和性,是深种在人类内心深处的两种欲望,而在今天,能让人们丧失抵抗力的东西显然应该再添上一样:手机。

 

国外媒体最近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沉迷手机这件事上,巴西人名列全球第一,平均达到每天5小时,中国以每天 3 小时屈居第二。紧随其后的是美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加拿大、英国,都超过了每天 2 小时。如果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手机党们每天该玩多少个小时手机,才能把14亿人的平均分提高到3小时/天?

 

我们对手机既热爱又纠结,尽管无数次抱怨它浪费时间、伤害视力,还是会忍不住一再解锁屏幕。围绕手机,各种批判、反思、呼吁以公益广告、鸡汤短文、倡议口号的形式纷至沓来,但讽刺的是,大多数人通过手机才看到它们。

 

掏出手机不需要理由,放下手机才要想想借口。手机“敌人”,如今已经日渐稀少了。


小小的手机屏幕如黑洞般吞噬了人们的注意力。图/Antoine Geiger

 

攻城掠地的手机

 

手机的更新换代之快,集中体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诺基亚功能机叱咤风云仿佛还是昨天的事,苹果与三星双雄争霸的时代也渐渐落幕,国产品牌已经开始全面占领市场。


华为手机的销量赶超了苹果,老派的金立也脱胎换骨,新派的一加手机异军突起,而绿色的OPPO和蓝色的vivo隔着一条街唱起了对台戏。几年之间,国人的手机就实现了智能化。这种普及速度,快到我们还抱着固有印象没反应过来,楼下的老人已经不亦乐乎地用手机斗地主、发红包。


人们手中的手机也越来越高级,OLED屏是标配,4K屏才叫新锐,而更高的像素,更多的摄像头,还有更大的内存和更快的CPU,使手机部分地取代了电视、游戏机、相机和电脑。手机成为了人类智能生活的中枢,一切电子设备都要和手机建立连接。


手机几乎成了一切电子设备的连接器。图/Sopitas

 

现在如果还用学名“移动电话”称呼手机,一定会惹来年轻人的嗤之以鼻。他们会兴冲冲地向你展示怎么用NFC代替公交卡,用红外遥控操纵电视机和空调,用相机APP里搞怪的滤镜,用手机打开一辆红色或黄色或蓝色的单车……以前只在科幻片里才有的功能,现在都实现了。至于移动支付、指纹解锁,那不应该是手机最基本的功能吗?


所有人都在拥抱互联网,从手机中衍生出了各类生意:上至直播,下至贴膜,不知有多少人赖手机为生。与此同时,曾经的数码相机、MP3播放器、计算器、收音机制造商,甚至街边有偿下载MP3的小店,盯着这一片热闹,一定会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感慨。


被淘汰的功能机,以及早期的智能手机。图/Sascha Pohflepp


手机攻占了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琐碎时间,并且有进一步侵蚀正常学习、工作、睡眠的趋势。


过去如厕时捧读的书籍杂志变成了手机,饭桌上的推杯换盏变成了尴尬玩手机时间,KTV里没有抢到麦克风的朋友不再聊天或者听歌,而是各自低头玩手机,就连唱歌的那个人也要盯着手机屏幕查看歌词。

 

人们开始感到被手机过度奴役,“玩手机”渐渐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行为。



面对面时只顾着“玩手机”,非常不礼貌。图/The Telegraph

 

离开手机的几个理由

 

很多公益广告里都有这样的画面:年轻人放下手机,迎上父母亲满怀期待的眼神,笑容在一家人脸上绽开,家庭生活重回其乐融融的状态,结尾通常还会打出一行大字:多留点时间给家人。

 

但现实中的情况很可能是,当你抬起头,却发现父母也在刷着手机。你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铁屋子中独自醒来的人,只剩下满心的矛盾和惶然。在不远的未来,也许所有亲人都会学会玩手机,让亲情在一个个闪闪发光的中老年表情包里传输。

 

很多时候,手机是情感的敌人。在朋友聚会时,玩手机的人很可能被指责为“不真诚”“没意思”“不够朋友”,而在情侣约会中,吃手机醋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很多友情和爱情本身就是以手机为媒介搭建起来的,指望回到那个面对面谈情的年代已经不现实。离开了手机,就约等于失去了和朋友、爱人的联系。


离开了手机,你还能和亲友联系吗?图/SHUTTERSTOCK


既然感情不能完全挡住手机的攻势,道德约束可以吗?老舍曾在《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中写道:“七时半开戏,须于九时半入场,入场时且宜携煤气灯一个,以免暗中摸索。”用反语来讽刺剧场中的不文明行为。今天在电影院里,仍然会亮起一方方小屏幕,格外刺眼。至于那些在高铁上对着手机谈笑风生的人、在地铁上公然播放电视剧的人,也不计其数。旁观者对他们的批评,舆论对他们的口诛笔伐,似乎都没有作用。

 

让人们不得不放下手机的理由,可能还有白纸黑字的规章。比如不准携带手机进入考场、不得在飞机上打开手机、在会议上手机必须静音等等,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场合中,手机被划在红线之外。然而,人们的智慧和勇敢常常体现在对规则的践踏,无论在多么严格的规定下,总有人毒瘾发作般地掏出手机,每偷看一眼都是一次小小的胜利。

 

最后,手机的天敌也许只剩下——没电。那些不玩手机的人,十有八九是用光了电池和充电宝的电量。不过,随着最近共享充电宝的项目风生水起,或许有一天,电量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地铁上的低头族。图/视觉中国

 

未来的手机是无敌的吗?

 

依赖手机有错吗?似乎没错,至少不是手机的错。把玩手机的行为妖魔化,就像当年把电子游戏妖魔化一样可笑,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沉迷于某些事物。

 

我们之所以格外担忧对手机的依赖,是因为手机的强大功能是前无古人的,面对它的攻城掠地我们常常没有还手之力。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手机完成,越来越多的情感需要手机表达,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围绕手机建立。当有一天突然发现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时,我们难免感到恐慌。

 

手机作为工具的功能或许还能被替代,但社交功能却让大多数人已经无法离开。当所有人都在玩手机的时候,放下手机也就意味着脱离群体。为什么密密麻麻的小红点让人又爱又恨?因为它们彰显着我们与整个社会的联系。


放下手机,也许就意味着脱离群体,脱离社会。图/veloxity

 

从前的人只能依靠一封书信、一通电报、一个昂贵的长途电话保持联系,漫长的路途和时间让人们能够从事其他事务,从容地等待音讯的到来。手机提升了人们的通信效率,上司的邮件、情侣的微信、朋友的动态……瞬间即达。然而人们也在海量的社交信息中疲于应付,手忙脚乱,对那个不断震动的手机爱恨交加。

 

从这个层面看,未来的手机,或者它的升级版,或者它的替代品,都是无敌的,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离开社交环境而坦然生活。台湾作家刘墉在一篇文章中提议读者放下手机:“当你常不开手机,别人才会高兴地喊:‘哈哈!你终于有空接电话,我终于找到你了!’”

 

放下手机,虽不能立地成佛,至少可以清静一会儿。但时间长了,恐怕会被当成失踪人口,亲友相问的第一句话很可能是:“你没事吧?”



小新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有话快说,别老问那么多“在吗”


全日本最难的事,是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痴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