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别什么都怪原生家庭,你可以遵从你的内心

2017-07-24 你小姐姐 新周刊


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并不正确


无论承不承认,我们身上都会带有原生家庭的痕迹。这对我们日后人生的影响会达到何种程度,则因人而异。


想尽力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样的人会感到特别拧巴和疼痛。


要舒缓这种疼痛,减轻这种拧巴,你要明白一点:父母的塑造并非天然正确,我们都是父母的“子女”,但我们首先是个“人”。



发件人:51901

收件人:小姐姐 <youjian2017@neweekly.com.cn>

回复时间:2017年7月21日(星期五) 下午18:10   


Q:

小姐姐你好!

 

我在旁人眼中算得上是比较“出色”的一个人,从小到大各种奖励不断,名校毕业,上学期间名列前茅,同学们眼中的“人缘好”……有时候自我感觉也很良好。但总有一些时候,因为自己不擅与人交往,会意气用事,会说错话,继而陷在深深的自卑中无法自拔。

 

小时候,总因跳不好舞经常被父母狠揍,但是隔天又由于学习成绩突出被宠溺得不行。有时候想想,是不是因为童年这样反复的经历使我自己的心态也总是不稳定呢?


跳芭蕾舞的女孩 图/Pexels


如今与人交往,我偶尔会表现得比较冷漠,总是怕受伤,偶尔也会控制不住自己对最亲近的人发火,之后就是深深的自责,和怀疑一切的自卑。当淹没在自我否定的心情中时,我感觉自己的存在仿佛都没有了价值。

 

请小姐姐告诉我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心态和过去,我该怎么更加积极、阳光地走下去,不要被这种极度的自卑所困扰。谢谢!


51901



小姐姐 

萝莉脸、御姐心,双商高、爱吐槽。


自卑的51901:

 

首先,我想把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里写的一段话告诉你。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诶,要是真的需要考试,恐怕就没有人有资格做父母了,人类就要毁灭了。”

 


父母说的话,是不是一定正确?

 

这是要打问号的。爱必须能促人向上、使人成长,而不是导致伤害。也就是说,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真正的爱。那种出于“为你好”的爱并不纯粹,它掺有杂质,带有尚未被满足、深埋在潜意识中的种种私心杂念。因此,“为你好”的父母,并非做什么都合情合理、天经地义。我们后生若只知道全盘接受,文雅点说是愚孝,直接说就是你蠢。

 

近日,“四川达州17岁男孩高考后自杀”一事引发热议,孩子的遗书读来,字字惊心。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小姐姐真是既悲哀又痛心。

 

读小学时考98分被父亲责骂,夹菜姿势不对就迎来一巴掌,一直在打打骂骂中成长;高中第一次月考,其他考到前600名的同学,家长都有奖励,而其母亲只是一句“才73名”……他直言“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妈妈再打我一次”系列漫画


老实说,他的父母未必没有爱。但是,正如开头所言,不是所有父母都有正确的育儿观,遑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真正呈现在公众视野的案例,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多少中国式家长以爱之名或多或少地对孩子实施过心理暴力?

 

小姐姐观察过身边缺乏自信的朋友。他们人格缺陷的缘由,都与其家庭环境脱离不了干系。比如一个男性朋友,他与妈妈经常无法沟通。前几天,他换好衣服准备出门,他妈妈突然问他是不是出去谈恋爱,并顺带教育了一番“你找女朋友要找聪明的好沟通的,不要找漂亮的就会骗人的……”男生心塞又语塞,反驳了一句:“就不能找既聪明又漂亮的么?”母亲不假思索:“你找不到。”

 

说起此事,这位朋友表面云淡风轻,语气轻松。但母亲日复一日对他说的“你不行”,事实上已经对他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信心打击。父母对孩子影响程度的深浅,与每个人的自我抗压和调节能力有关,就我对这位朋友的观察和认识来说,他身上处处透露着不自信的妈宝气质。

 

图/Pexels


我们总说“百行孝为先”,几乎从不思考人伦关系中原生家庭可能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孝”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当涌泉相报;然而,某些家长的所作所为并不正确,特别是将孩子当作投射自身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工具,这样的行为我们必须觉察,并反抗。

 


长大后,要不要成为“父母意志”下的人?

 

“我不是多么有志气、多么高尚的人,我只是遵循我的心,做一个我想做的人。”达州男孩在遗书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孩子的心声。

 

可惜恶性循环是这样产生的:父母一辈没被爱过,没有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从不诉求爱,也误解爱。特定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做“成为自己”,更多的是以别人作为参考坐标,把自己的孩子依样画葫芦地打造成“完美小孩”。

 

图/Pexels


“从小到大各种奖励不断,名校毕业,上学期间名列前茅,同学们眼中的‘人缘好’……”但你对自己的“出色”打上了双引号,说明你的内心其实并不认可这种出色,也并不觉得自己真的出色。因为,这种出色是由你父母塑造出来的,而不是你独立自主作出的选择。

 

外界的评价能满足得了你一时的虚荣,却填补不了你心中巨大的虚空。因为你打心底里清楚,自己只满足了父母的种种要求,却缺乏能让自己在社会中扎根生存的基本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远远比书本知识来得重要的呀。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1-3岁的儿童早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自主感”,如果它能发展起来,就会形成“意志”这一良好人格品质。

 

图/Pexels


而你“小时候总因跳不好舞经常被父母狠揍,但是隔天又由于学习成绩突出被宠溺得不行”,在这种反复无常的家庭环境下,你一方面丧失了能掌控自身和环境的自主感,另一方面连最基本的安全感都缺乏。

 

“控制型溺爱”的父母,一心只想像女娲造人般,亲手捏出个称心合意的小泥人,好向外界宣扬:看,我是一个多么成功的父母,培养出了多么优秀的小孩。然而他们永远不明白一个最简单的真理:不存在适合所有人的既定发展轨迹,每个人都应当拥有独一无二的独立人格。

 

 

如何成为你自己?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牺牲很多,非常伟大。然而,他们越是觉得自己伟大,其实就越自私。他们对孩子的人生安排得越是完美无缺,他们的孩子越能体会到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在此语境下,育儿异化成一种利益交换:我给你好生活,你回报好成绩。

 

只是,这种交换能持续吗?父母养得了孩子一时,却养不了他一世。总有一天,孩子要亲手触摸真正的世界,亲身体味真实的生活,亲自投入真切的战斗。

 

“偶尔也会控制不住自己对最亲近的人发火”,这说明你其实内心是充满愤怒的。愤怒只能疏,不能压。愤怒本身就蕴含着力量,这是它好的一面。但是它有破坏力,倘若你能将它转化为冷静、清晰的沟通,你就拥有了控制愤怒的能力。

 


要找到存在的价值,其实没有普世适用的金科玉律。你只能自己承担起选择的责任,不断挖掘自我的力量和勇气,从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不要忘记,你已经长大了,就不再是任人摆弄的小姑娘。你已经可以和父母平等对话,但你同时必须成长为能自己承担后果的成年人。

 

成长和独立,不是让你与原生家庭的一切割裂。你与他们保有情感上的连结,这将是支持你人生的重要外界支持。但你为自己人生所做的选择,更应该遵从你的内心。比如你高考填报志愿,在选大学还是选专业的问题上,与父母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我会建议你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没有人能替你走完自己的人生。

 

小孩子总要长大成人,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图/Pexels


帕翠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中说:“摆脱对幻觉的依赖,做到精神独立,需要勇气和时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重塑自我意识,从内心获得巨大的精神能量,使人生充满爱。”

 

照顾好你内心的小姑娘,你可以并且应该,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你小姐姐






“小姐姐说”会持续解答同学们学习、工作、生活和情感上的困惑。欢迎随时来信youjian2017@neweekly.com.cn,也可以在有间大学公众号此条推文下留言,让小姐姐每周五给大家做出详细又专业的心理学解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