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敦刻尔克》里没有战狼,只有逃亡

2017-09-03 Sean 新周刊

敦刻尔克大撤退。图/Sébastien Plassard


晚了一个多月,《敦刻尔克》终于在国内上映了。


发行方似乎担心中国观众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及其豆瓣评分:《盗梦空间》(9.2分),《蝙蝠侠:侠影之谜》(8.2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8.5分),《星际穿越》(9.1分)。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好评如潮的《敦刻尔克》(8.6分)。


《敦刻尔克》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由于暑期档刚刚结束,很多人把《敦刻尔克》与八月上映的国产片《战狼2》一较高下。



论票房,《战狼2》的54亿票房,短期内都没有电影可以超越,何况是《敦刻尔克》这种严肃题材片。《战狼2》从里到外都是一场凯旋,而《敦刻尔克》描述的是一场灾难般的大撤退,与中国的传统史观不太相同,票房恐怕也高不到哪里去。


论电影的深度,《战狼2》遵循商业电影的创作法则,以高密度的精彩动作场面,掩盖故事框架上的粗糙,是一场荷尔蒙爆发的男人戏。如果说《战狼2》是一场进攻,《敦刻尔克》则是一场早成定局的逃亡。然而,悲剧总是比喜剧具有更永恒的意义。


所有伟大的电影都一样,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逃亡。无论是从监狱里(《肖申克的救赎》),还是从虚伪和颓废的生活中(《盗梦空间》《楚门的世界》),或者从失败的爱情里(《大话西游)),以及从战场和灾难中(《辛德勒的名单》),人类一切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逃亡。


敦刻尔克大撤退,最终让世界逃过了纳粹的一劫。可那些没有抵达目的地的士兵,永远地留在了逃亡的路上。战后,人们除了记住了时代广场上的“胜利之吻”,仍然需要时时回望敦刻尔克的海滩,文明的阴影曾经那么近地掠过天空。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人如蝼蚁一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文/Sean


要不要归类,要怎么归类,也许会是《敦刻尔克》的讨论重点。

 

这是诺兰的第十部电影长片,也是他第一次根据史实来创作,讲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其中一些片段。他说自己从小就听这些故事长大,因此有很深刻的印象。

 

上映之后,这部电影获得了山呼海啸般的好评,目前口碑位居诺兰所有电影之冠,越来越多观众翘首以待。

 

男主角是一名英国士兵Tommy,由英国演员菲昂·怀特海德(Fionn Whitehead)饰演。


诺兰关心的不是战争本身

 

诺兰的电影大多有很实的技巧和结构,反而国内对他的评价往往是虚的,爱用人性和黑暗之类的感性字眼来形容他。

 

《敦刻尔克》是诺兰签名式的电影,同样有很结实的戏剧线索,三条时间线稳扎稳打,像是有刻度的辘轳精确地拉动绳子一样,布局精妙。

 

要说诺兰的电影有什么丰富的故事、饱满的情节,这不至于,但诺兰很擅长“微叙事”。他往往抓住一个侧面,一条线,一次呼吸,就可以开始讲故事。在他的镜头下面,时间有些缓慢,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放大来拍,尤其外部世界变化引发的内心转变,在他手里会像煲汤一样小火炖出香味来。


诺兰擅长“微叙事”。

 

所以《敦刻尔克》这部戏尽管有诸多个第一,实际对诺兰来说不算冒险。当三条时间线选取海陆空三组人马,从平凡人视角发展情节的时候,你可以预感到诺兰已经赢了一半。


撤退的人,接应的人,掩护的人,这些都不是战争中运筹帷幄的人,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很细微,却也可以改变某人的一生。这样的视野,正好符合诺兰“微叙事”的能力。从大局来看,故事概括起来三两句话足以说完了,但只要细细扫过这些人的手、衣领、嘴角和眉头,诺兰就可以为他们找到足够的空间,加入足够多的起承转合。

 

一开始被敌军追击的戏,不必有什么所谓“主义”或者“精神”,子弹打得人只能逃命,也只想逃命。子弹的每一个落点仿佛都精确计算过了,人只能拼命向前。


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海滩上的英国士兵遭到了德军战机的轰炸。图/佚名

 

空军和港口的准备也是拍得最好的段落,哪怕是一种特殊的日常铺陈,诺兰也拍出了很强的节奏感:手指敲击油量刻度,少年避开水手的眼神。因为细微,甚至微不足道,所以才真实。

 

值得留意的人和事很多,有了大撤退这个前提,整个故事讲起来倒有点两难。诺兰的细微观察,让这部电影很难和其他战争电影一样并入同一类型一同讨论,因为诺兰关心的完全不是双方力量的交战。他希望电影的视角是有限的,是个人的,而不是全局式的。

 

在电影《敦刻尔克》中,船上等候撤退的英国士兵看到了德军战机。


诺兰会讲故事,但讲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这不是战争类型电影,但不妨碍它变成另一种类型电影。三条时间线索难度对诺兰来说并不是挑战,抓紧细微片段也是他的长处,甚至电影的选题根本就和他的优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可是最终,他也不得不把这些个人的元素用上升的手法去处理。

 

面对前半截的陆军长官,诺兰还可以克制,但最后一旦面对大量的官兵和水手唱歌,面对士兵们回到英国的乡镇,他还是不由自主回到了所谓“战争片”的默契。

 

只不过诺兰反思的不是正邪之分,反思的也不是战争本身。最后群像式的人性描写,固然是煽动情绪的好办法,却也是某一种老生常谈,是至今涉及战争的电影里面很难处理的部分。诺兰企图忽略它,掠过它,最终也还是拥抱了它。


《敦刻尔克》中也有英雄叙事。

 

他一面放大原本在历史叙述中蝼蚁一般的士兵,一面也不忘塑造英雄人物。尽管这样的手法不会让人意外,但《敦刻尔克》最后的滑翔和燃烧镜头,堪称诺兰职业生涯中最好的抒情片段。


前半场累积和压抑的情感在这里全数爆发,效果强烈。同时又和电影以平凡人物出发的宣传口径有了一些矛盾。“平凡的英勇”早就不新鲜,它也和“生活中的闪光点”如出一辙。你知道诺兰不会停止煽情,在那一刻,他也真的出手了。

 

邱吉尔的演讲助长了这一种人性光辉式的庞大叙事,也与电影中细碎的家国情绪隐隐地连在了一起,听闻法国人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在《敦刻尔克》之中,“英国”并没有缺席,甚至没有闪避。诺兰当然并不相信这一套,那应该是文本创作中无法处理的矛盾。若不是诺兰前面花了大篇幅来讲平凡人的故事,很可能电影就被后面的煽情戏份盖过了。


1940年5月31日,受伤的英国士兵从敦刻尔克撤离。图/War Office official photographer, UK

 

技巧过人的诺兰当然可以把电影拍得动人心弦,而且他寻找题材,寻找细节的能力一直未丢失。但细节动人的《敦刻尔克》,仍然暴露了他在文本上的弱点。

 

诺兰会讲故事,但讲故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对目前的他来说,故事的意义还只限于调动情绪,如一声不知从何而来的枪击,一只始终抓不到救命稻草的手。他最终呈现的是“命运”,但在《星际穿越》中他又间接否定了“神”或“不可知”的存在。那情绪变成了人对自身的满足,无论这满足是来自于唏嘘、感动、恐惧还是悲悯。诺兰最终让人和情感战胜了一切。


 

对电影来说,能够调动观众情绪的导演永远不愁票房。如果他正巧还有扎实的技巧,那就会叫好叫座很长一段时间。但对诺兰的期待,莫不希望他不止于此。情绪的技巧像是一双按摩的手,知道要去按哪里,用怎样的力度,花多长的时间。平凡的人物和片段都有了,然而那些人物和环境的复杂性却被粗略地简化了。

 

你或许可以把这归咎于剧本准备的仓促,另一方面,或许也可以问问诺兰他到底怎样看待人与世界本身。



小新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九月不去电影院,这一年就白过了!


中国不缺游戏,缺的是游戏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